從他們身上窺視台灣文創的秘密
台灣的工藝文化如今已取得很大的成就,文創行業也有值得借鑒和學習之處。如此成果既有文化內涵奠基,也有無數人投身其中。對於此,可能千人千語,但紮根其中的人會有什麼樣的想法?聽聽他們怎麼說。
1
黃永松
匠心與良心
漢聲雜誌總策劃,雜誌創辦人之一
奔走兩岸30年採集民間藝術,是民間文化的守護者
所有的工藝都有核心,就是匠心,有了匠心的工藝製作是有脈絡的。這個表示工藝的「匠」字有一個斤,「斤」字就是斧頭,過去造物需要用斧頭,所以我們做事的出發點就要像使用手裡的這把工具一樣,要用心造物。有了專心造物的心,才是匠心。
我們現在的技術很發達,但也不要忘掉科技的發展與文化的傳承其實都是為人類服務的。匠人,都是為人服務的。現代社會,我們也把匠推到了一個新高度,但匠分老匠新匠,匠也有好壞之分,因為社會大環境的發展,與手工藝相關的社會活動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老匠人走近知識分子的生活。
但常有人說他們的東西太傳統,太老土,所以我們需要與他們互動,促成溫故知新,你向他學老技藝、老經驗,他向你學新知識。與匠人溝通,要有耐心,變成朋友,才會相互產生好的思想。有了好的思想,才會有好的作品產生。
三百六十行,需要有行業規範,這是靠精氣神與敬畏感形成的,匠人,要靠良心做事。
2
林谷芳
傳統工藝的反思
知名禪者、音樂家、文化評論人
台灣佛光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台北書院山長
著有《禪兩刃相交》《如實生活如是禪》等作品
真正的東方美學中器物原本就是跟生活有關聯的,它是在這個關聯的基礎上,才要求其他的形式美感,而不是孤立的形式。
真正符合東方美學的傳統工藝應該是既可以用來欣賞又可作為日用的。工藝的原點本就是建立在「用」的基礎上的,為什麼「不用」的藝術家反而襲奪了美學的話語權?所謂「物必先腐之而後蟲生」,手藝人需要在內緣和外緣上有更深的反思和對話。
像惠山泥人這樣我們所熟悉的民間工藝,沉澱著我們的美感經驗和美感關照。惠山泥人除了泥人的工藝,戲曲等特定題材的風格;也沉澱了中國特殊的人體美學,而且呼應了藝術一個最根本的功能——觸及到人類本真。
做手工藝,背後需要一個深層的文化觀照,手藝與文化關照相結合做出來的作品,在我看來會比純藝術更加有生命關聯和文化積澱,也更具有價值。
因為中國人認為最好的藝術品、最大的生命智慧是「極高明而道中庸」,「極高明」即能夠達到高明的程度,「道中庸」是一般人都能接受,與人們的生命經驗息息相關。
3
陳景林
傳統天然染織的步驟
台灣工藝大師
被工藝界譽為「台灣染織工藝的推手」
傳統天然染織想工藝創新,乍看創新好像很容易,但在歷史的長河中,我們如何清晰地認知傳統內容,又如何汰劣存優,如何把傳統形式轉化為當代造型語言,如何透過科學認知進行有效的生產管理,這些都是相當困難的。想要在染織技藝上創新,需要基礎知識的建立和長期工作的積累。
工藝設計要面對的首先是造型,要考慮到染色後的效果與紋樣。工、藝要合在一起才能創造時代造型。工是技藝,藝是創造的形式美感,這就涉及到藝術設計能力的開發。
其次是和諧的色彩應用,它傳達的美感直接而細膩,僅憑熱愛而不知研修色彩的應用,是很難做出扣人心弦的作品的。尤其對於初學者,色素特質是最難掌握的。每種色素的成分和形狀都不一樣,要了解清楚之後才能正確應用。
最後便是對織維材料和織品布料的理解以及技藝的生產進行探討。
4
張庭庭
老店轉型的要素
台灣人文品牌大師、創業顧問專家
台灣SOHO創意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
領銜了「台北大同特色商圈傳統店家質量提升」計劃
店家轉型不只展現歷史況味,也能注入現代文創魅力。大華行面對的是現代化製品取代原產品,老客源逐漸流失的窘境。祖母時代的茄芷袋及蒸籠等廚房用品,實用性已大不如前,總不能盡寄望老物迷與收藏家垂青。
但老物卻可以創造新用途。在了解大華行的客戶、及許多實際使用反饋後,以「阿嬤(祖母)廚房任意變」的新定位重新出發。品牌名為利於營銷推廣,可適當調整。像「竹木造咖」,也解決了原本商號名稱無法註冊商標的問題。
結合時下maker(自造者)風潮,透過現代眼光重新詮釋傳統生活道具,邀請顧客一同發揮創意。竹木兩字除了點出產品特色,也諧音祖母,同時趣味翻轉檯語「灶腳」(讀音造咖,台語老式廚灶之意)。
在完成品牌定位與故事的同時,也要考慮品牌的情景空間。竹木造咖就是老式廚灶的情境空間。在進門入口處擺上一座老式爐灶,同時撤掉店面中間的貨架,改以陳列展示中島長桌,並重整商品陳列的位置及展布方式。
看完四位老師從不同角度對台灣工藝文化的看法之後,不知道你有沒有新的見解和想法?現在中華手工將於4月19-25日開啟台灣藝文之旅,與諸位老師面對面溝通,聽他們幾十年的經驗,從各個角度深入解讀台灣工藝文化。
具體行程如下:
5
參與方式
方式一:添加小編元氣子微信諮詢、報名;
方式二:搜索中華手工微信「creatcraft」,後台回復「遊學」直接報名。
長按二維碼,加微信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