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遊戲 > 如鯁在喉:維旺迪與育碧的千日之爭

如鯁在喉:維旺迪與育碧的千日之爭

我們想要永遠保持獨立,在公司落成的30年間,這樣的價值觀使得我們能推進冒險和革新。我們將為自己的獨立奮鬥,而不應該受其它公司的影響偏離目標。

這是育碧掌權人Yves Guillemot在2015年時的一番發言,彼時的維旺迪一口氣買下育碧6.6%的股份,並開始覬覦這家公司的實際控制權。到今年年初時,維旺迪的持股已經達到了27.27%。參照法國法律,一旦這個數字超過30%,育碧即可被其歸入囊中。

儘管資本的力量一度佔據主動,但在這長達千日的博弈之間,育碧對於維旺迪來說宛如一塊頑固的魚骨頭:既吞不下去,又捨不得吐出來。由於Yves Guillemot早已下定決心抗爭到底,這使得維旺迪只能從其它的股東手裡緩慢收購股份,最終導致「如鯁在喉」的狀況維持了很長時間。

如果你還記得育碧在2017年E3上的謝幕演出,應該會對它們團隊成員並排鼓氣的場景印象深刻。幸運的是,曠日持久的對弈並未挫敗它們的銳氣,Yves Guillemot最終率領團隊獲得了勝利——維旺迪近日正式宣布放棄收購計劃,並拋售了所持有的27.27%股份。這其中自然離不開「魚骨頭」的堅持,但吞咽者的境遇同樣值得關注。

瘋狂擴張,瘋狂負債

維旺迪早期的歷史我們不談太多,它最早只是一家為里昂和巴黎供水的水務公司。直到1983年,才借著建立收費電視台Canal+的機會進駐媒體和娛樂行業。真正奠定企業整體基調的人,可能還得提到1996年上任CEO的馬里·梅西埃(Jean-Marie Messier)。

那些略患松鼠症的玩家可能會有一個癖好,那就是不管遊戲做得多爛,只要「喜+1」就能夠獲得快感。梅西埃或許也有相似的毛病,只不過他收集的不是遊戲,而是大大小小的公司。摩洛哥電信、哈瓦斯通訊社、收費電視公司NetHold,梅西埃在任職的7年間率領集團完成了146宗收購,涉及的公司數量超過6000家,而交易總金額則達到1070億美元。

喜愛「購物」的Jean-Marie Messier

這讓維旺迪從一家水務公司直接躍升為傳媒帝國,而1998年收購的哈瓦斯通訊社,則成為了該公司入駐遊戲行業的果嶺一桿,它們陰差陽錯之間成為了暴雪的母公司。商業上的糾葛相當複雜,而暴雪併入的歷程,大致上也走了這麼一條俄羅斯套娃式的蜿蜒之路:

硅&神經元(暴雪前身)被Davidson & Associates收購,Davidson & Associates被被聖達特集團收購,聖達特集團將Davidson & Associates轉賣給哈瓦斯通訊社,哈瓦斯通訊社最終又被維旺迪收購。

不過,當一個創意型的遊戲公司被土財主買下來時,等著它們的未必是酒池肉林的好日子。2003年時,北方暴雪的大佬們直接與維旺迪鬧掰,最後促成了一次集體離職。而與暴雪一同進入維旺迪的雪樂山活得更為屈辱,《家園》締造者的身份並沒有為其贏得尊重,公司自1998年併入之後就被斷掉手腳,總部最終也在2004年時解散。

儘管維旺迪對這些公司的死活不太關心,最後落了個罵名之身,但面向遊戲行業擴張仍然帶來了不少好處。暴雪旗下的《魔獸世界》在2007年時值壯年,這吸引了麾下有著《使命召喚》品牌的動視,而動視一直在尋找靠譜的合作夥伴,試圖與當時全美最大的發行商EA抗衡。慣於調動資本的維旺迪自然不能放過這次機會,惺惺相惜之下,它們旗下的子公司和動視最終合併成為Activision Blizzard,彼時的交易價值已經達到188億美元。

《魔獸世界》4.32億的票房只能保持收支平衡,但它為暴雪擴展業務打下了基礎

不過,毫無節制的擴張總歸要付出代價,維旺迪粗獷的風格早在本世紀初就留下了禍根,公司的凈虧損在2002年時就達到了233億歐元,雖然集團的經營狀況之後有所好轉,但直到2011年時負債額仍然高達120億歐元。

當債權人追到臉上時,74多歲高齡的維旺迪主席福爾圖(Jean-RenéFourtou)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他在2013年時大肆拋售手上的香餑餑,短短一周之內,該公司就以55.4億美元的價格賣掉了摩洛哥電信53%的股權,並以81.7億美元出售了49%的動視暴雪持股。由於急著出手,當時的轉手價格相比同期市價也打了不少折扣,暴雪贖身時起碼少付了10%。

Jean-RenéFourtou的決策其實相當正確 

賣掉動視暴雪的兩年後,後者就借著遊戲大賣和電影市場讓市值翻了三倍。這讓維旺迪腸子悔青,察覺到遊戲行業潛力的它們,隨即才將目光投向自己的法國老鄉——育碧。

然而,儘管維迪旺後續一直在逼近育碧的腹地,但它們早已是強弩之末。一個有力的證據是,該公司在2016年收購與育碧素有聯姻的Gameloft時,不得不將剩下的動視暴雪股份全部清空,以此來變現一部分資金,可見維迪旺的現金流早已遇到問題。再加上還未完全解決的債務問題,這些因素成為了它們臨門一腳的最大障礙,也是公司最終放棄收購計劃的核心原因。

軟磨硬泡,死纏爛打

當然,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維旺迪之前畢竟是可以和華納、迪士尼叫板的企業。至少在買公司這一點上,它們的執行力異常驚人。Gameloft的陷落恰恰是最好的證明,雖然育碧多次約談該公司的股東們不要放棄持股,但維旺迪佔有的股份從2016年2月開始線性增長,短短4個月內就從30%飆升至61.7%,最終完成了Gameloft的換血。

如果育碧不做絲毫抵抗,恐怕它們早已是他人的囊中之物,軟磨硬泡、死纏爛打,也體現了這家公司的頑強之處。

Yves Guillemot

Guillemot最先考慮的便是提高企業營收,利用優秀的財報成績穩住現有股東,以打消他們變賣股權的念頭。早在2016年2月,也就是維旺迪全面進駐的4個月後,Guillemot就提出了一個「三年增長60%年收入」的發展規劃,當時的目標是實現22億歐元的收益,以及3億歐元的現金流。

實際上,育碧近幾年的市場表現確實不錯。從公司2017-18財年第三季度財報來看,企業單季收入就達到了7.25億歐元,同比增長36%,遠高於6.3億歐元的最初目標。再加上亞洲市場收入份額的提高,後續應該還能爆發出更多潛力。在過去的一年中,育碧的股價呈現出利好的上漲趨勢,而在價格提高之後,維旺迪想要增長持股變得更為困難。

育碧近一年的股價情況

與此同時,Yves Guillemot也在儘可能的提升自身(家族)的股票佔比,儘管這個數字僅從2016年的9%提高到了2017年的15.35%,但只要獲得Blackrock投資公司與Fidelity投資公司的支持,育碧的實際投票權就能遠遠超過維旺迪。Blackrock在這場博弈中顯得至關重要,它們手中甚至持有維旺迪5%的股份,具備相當的話語權。

有趣的是,為了進一步稀釋股東權利,育碧去年9月份時還在董事會中新增了兩個席位,分為是來自獵頭組織Progress的合作者Fernandez-Handelsman,以及為IBM工作的Haas。採取這一舉措的意圖不難猜測,兩名新增的獨立董事有望給予Guillemot家族支持,最終可以成為抵抗維旺迪的戰力之一。

想盡辦法的育碧,還曾一度將自己的命運分攤給旗下員工。它們曾以較為低廉的價格發售員工股,這使得零零散散的成員也有了4%的投票權。

育碧蒙特利爾工作室

除了公司內部的一系列優化之外,Yves Guillemot也在積極籠絡外部的投資者。實際上,育碧一直與加拿大政府交好,蒙特利爾工作室、魁北克工作室、范庫弗工作室都坐落於加拿大。在2016年時,Guillemot與加拿大總理Justin Trudeau,以及魁北克市長Philippe Couillard商討了投資事宜,安大略省政府曾經還出資2.26億美元支持了多倫多工作室的建設。

雖然最終的效果不太明顯,但期間或多或少也爭取到了一些資源。法國投資銀行Bpifrance背地裡就和育碧站在同一戰線,不僅在維旺迪進駐股權後一直增持股份,此前還將所持有的3.2%股份返還給育碧,在公司最艱難的時刻予以了援手。

儘管一部分媒體並不看好育碧的各種舉措,認為它們無法起到成效,但正是這些細微之處的積累,堪堪將維旺迪的持股停在了30%以下。長達千日的拉鋸戰之下,育碧逐漸夯實了自己的羽翼,而維旺迪受迫於各種原因只能黯然退出。

還好這樣的事情沒有發生

維旺迪的育碧持股最終分散到了數個機構和企業旗下,其中一部分由Guillemot家族和育碧啟動回購,而安大略省教師養老金計劃,以及騰訊也參與到了此次投資中。值得一提的是,騰訊以4.52億美元的價格獲得了5%的股份,承諾不會轉讓或者增持股權或者投票權,並與育碧簽訂了一份長期的戰略合作協議,以此來推進其遊戲在中國市場的發行,此舉更像是想要與育碧交好關係。

事實上,育碧此前在亞洲地區的營收還不到10%,這一舉措也符合Guillemot的期望,他曾經就明確表態要與騰訊、網易加強資本層面的合作。幸運的是,儘管牽扯到了諸多勢力,但魚骨頭還是成為了這場戰役的最大贏家,Yves Guillemot一方面強化了自己對公司的掌控,一方面又獲得了堅實的合作夥伴。而對於玩家們來說,那個記憶中讓人又愛又恨的法國公司,至少暫時還不會離我們遠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遊戲時光VGtime 的精彩文章:

《幻想三國志5》將於4月25日正式上市
《節奏地牢》即將登陸Switch,包含之前所有內容

TAG:遊戲時光VGti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