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穆建英:《漫步在文明的星空下》

穆建英:《漫步在文明的星空下》

北齊石雕.修德寺出土(穆建英攝於河北博物院)

漫步在文明的星空下

穆 建 英

2018.3.21

很多年以前,帶著幾個孩子在海灘上,孩子們不斷的對各種小小貝殼發出驚呼:「呀,這好看,這還有,哇……」這是一種自然而純真的讚美,不需要科學,不需要學術,打開自己的感官,靜靜的享受就夠了。

想到非專業人士的好處。如果你不懂調性,不懂和弦,不懂對位,你照樣可以按你自己的方式欣賞音樂——有人只記歌詞,插著耳機旁若無人的跟著大聲唱,旁人翻白眼(敏感詞)怎麼的?隨她去! 也有人只聽和聲,主唱在吼什麼?記不清了,但對那段間奏的大提琴曲,感動得熱淚盈眶!欣賞油畫也一樣,那一瞬間的莫名感動,是色彩?是筆觸?真的沒注意到啊!如果來個專業的評論家,同你談論構圖、隱喻、內在結構、哲學意涵、社會意義等等無數衍生出來的,有時連作者自己都莫名其妙的問題時,你可能會說,「饒了我吧……大爺!」不是人人都一定需要系統的理論,如果缺少了客觀的欣賞美的本能,至少是丟失了很多樂趣。

但在有的場合,「欣賞」退位於「學術」。譬如在博物館,譬如在非常重要的文保遺址,在這種經過策劃、設定或編輯過的語境或場合,需要思辨的學術列舉出一個個嚴肅的課題。

思辨,思辨的心啊!只為無數缺失的證據鏈接,只為那籠罩在迷霧中的足跡。

現在的文本描述常常是輕率的、簡單的、受限的。人們對我說,史前社會是單純、富足、和平的,人人互愛,是所謂的「原始共產主義」,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宿,男耕女織其樂融融。但你去看一眼江陰博物館放在陶盤裡的頭骨。這是當時的葬俗?這是殺俘獻祭?還是食人族的大餐?我想在生產力極度低下的社會,人們的快樂和幸福是比較少的,想像一下在山洞口凝視漫天大雪的先人的心情好了……

杭州郊區有個地方叫「良渚」——意思就是水中美麗的小洲,多麼富有詩意的名字。這裡,就是中國史前文化中最重要的「良渚文化」的發現地。良渚是距今5200年—4300年前大半個中國的都城,此時人們還沒有發明金屬的使用,文字還需要在一千年以後才被創造出來,而在這裡出土的大量玉器和其它文物,成為史前中國文明最燦爛的曙光。良渚的文化傳承有來處有軌跡。草鞋山文化(也包括河姆渡和馬家浜文化)有了經過琢磨的簡單造型的玉器,齊家文化的玉器已經具備了良渚玉器的大部分技術手段,良渚先民卻將它提升到不可思議的高度!良渚的玉琮、玉鉞、玉璧分別代表神權、君權和民權,用微妙的曲面和微雕的陰刻曲線,用異常生動的藝術語言和表情,表達出特別的神韻。突然有一天,良渚的先民帶著他們的藝術消失了。去哪了?發生了什麼?是海侵?是洪澇?是瘟疫?據說是向西北向中原遷徙了,此論的依據是青銅器上怪獸饕餮的大眼睛有點象良渚玉器上怪獸的眼睛。從玉器到青銅器,完全不同的材料和工藝條件,上千年的間隔,中間演化的環節和證據在哪裡?此次在山西博物院見到芮城縣坡頭村出土的玉器,外形確實很象良渚文化,但紋理全無,末世的良渚人難道大大退步了?或者這山西的坡頭村人,其實原是良渚的先人?說明牌語焉不詳,只說是史前2300年的物件。玉器無法用儀器斷代,只能存疑。

在山西芮城出土的的良渚風格的玉琮和玉璧(穆建英攝于山西博物院)

良渚玉琮(照片來自網上資料)

青銅器,也是如此。公元前16—11世紀這五六百年間,夏商的先人怎麼會突然掌握了失蠟鑄造和陶范鑄造?那種複雜、精美的造型和科學且巧妙的功能是來自誰的創造?然後,有一天,突然消失了。據說青銅器是被鑄鐵技術所取代,在血腥的年代,鐵製成的刀劍殺人更鋒利,對君主更重要。但弔詭的是,這種神話般的雕刻技藝、精美的造型和紋樣的繼承者是誰?新一代產品的文化形象又是怎樣的?與石雕同屬雕刻,青銅器成熟的造型規律並未被繼承,緊接著秦朝以後的漢朝石刻,找不到半點青銅藝術的痕迹。

山西博物院鎮館之寶:趙卿鳥尊.商代(穆建英攝于山西博物院)

漢代石羊(穆建英攝於青州博物館)

中國墓葬里出土大量的陶俑。北朝皇帝高洋,主持了天龍山和響堂山的大型石刻洞窟,是中國古代雕塑中造型最複雜最成熟的代表作。他的墓葬卻出土了造型簡單的陶俑,同幾百年前的陶俑並無二致,無論工藝、尺寸或者神韻。另一個不解的類似的案例,秦始皇陵的兵馬俑,此前從來沒有出現過如此高大精美造型生動的陶俑,就算這是秦始皇衝天的威勢所致,但其後在同樣偉大的漢代君王的墓葬里(如徐州龜山漢墓),陶俑立即退回到早先的尺寸和造型水平,直到後世一直未曾有所改進,這又是什麼道理?

高洋主持開鑿的響堂山石窟(穆建英攝於邯鄲響堂山石窟)

北齊開國皇帝高洋主持過北齊最高水平石窟的開鑿,墓中的陶俑似乎完全沒有北齊石雕的餘韻(穆建英攝於河北博物院)

走過越來越多的歷史「疑點」,覺得永難看到歷史的真實,就如我在響堂山石窟聽到的「哄哄」聲一樣,高氏皇族應該聽到的是同樣的聲音,但如果能在午夜時分來到這裡,會見到當年被殺害的藝術大師的幽靈嗎?

最後還對所有國內博物館都有的標語或宗旨存有疑慮:將博物館辦成「愛國主義和唯物主義的教育基地」,國是指的什麼國呢?如良渚,沒聽說過「良渚國」,並不算國,是不是良渚文化就不能愛呢?如果我在博物館看了一次「印度文化展」,算不算不愛國?還有唯物主義,博物館裡有無數的藏品同唯心主義有關,是不是需要清除出去呢?我想,或者換成「愛歷史、愛祖宗」更貼切些?

如有指教或想聯絡我請在下方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羊百犟的自白 的精彩文章:

穆建英撰文並攝影:《風雨凋零南涅水》

TAG:羊百犟的自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