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以高質量城市化推進鄉村振興

以高質量城市化推進鄉村振興

本文為西部網、陝西頭條特約文章

歡迎朋友圈轉發推薦

以高質量城市化推進鄉村振興

文/趙銳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解決「三農」問題的重大舉措,深入理解其內涵以及與城市化的關係,有助於抓住關鍵環節破解問題。

【一、城市化不是居住地的變化】

十年前我就對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方法產生質疑。社會普遍認為,城市化是人口向城鎮集中的過程,所以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重,就是所謂「城市化率」的指標。在這樣的指標導向下,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更多表現為「城市包圍農村」。

一是城市規模不斷擴張,通過「攤大餅」吸納更多常住人口,提高城市化指標。二是快速擴張導致「消化不良」,出現大量城中村和城鄉結合部,降低了城市質量。三是導致農村社會空心化和產業貧血症,加劇了解決「三農」問題的難度。

很顯然,居住地或者戶籍的變遷並不能說明真正的城市化水平。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在一些城改安置小區,很多住戶還保留著原來的生活方式,飼養家禽、燒蜂窩煤、堆放雜物,對這些住戶來講,並沒有真正實現城市化。

城市化是指由以農業為主的傳統鄉村型社會,向以工業和服務業等非農產業為主的現代城市型社會逐漸轉變的歷史過程。這一定義闡明了城市化的要義是社會形態的變化,而城鎮人口佔總人口比重這個指標太片面,不足以體現社會形態特徵,還會對推進城市化的方式產生誤導。

【二、理解高質量城市化】

城市代表著人類社會最先進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和組織方式,只有把對城市化的理解定位於這個核心要義,才有助於認識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化,什麼才是高質量的城市化。

城市化的生活方式就是衣食住行方式的現代化。比如,普遍使用燃氣灶具,而不是煤爐和劈柴;乘用汽車,而不是馬車或三輪車;購買市場供應的食物,而不是依靠家庭耕種。這些也只是城市化生活方式的最低要求。

城市化的生產方式就是工業化的產業分工合作。比如,從事流水線工作,而不是家庭作坊;參與產業分工獲取收入,而不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這是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轉型的基本特徵。

城市化的組織方式就是以經濟組織為紐帶開展活動。比如,由企業組織生產,而不是依託家族關係發動;由業務合作及市場需求主導經營,而不是靠親戚裙帶關係維持等。經濟組織的發達程度,才是決定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因素。

從這三個特徵理解城市化,就會發現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是否實現城市化,與是不是居住在城鎮沒有直接關係。換句話說,就算你住在城市,如果還在用蜂窩煤爐,在陽台上養雞,在小區里種菜,依然沒有實現城市化。同理,即便你住在農村,如果享受著現代生活設施,從事著企業化經營、組織化生產,那也是實現了城市化。

【三、農村城市化是鄉村振興的支撐】

重新理解城市化,能夠幫助我們找到推進農村城市化更有效的方式方法。農村城市化不是消滅村莊減少農民、使農民向市鎮集中居住,而是使農村和農民向現代化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組織方式轉變——這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

因此,鄉村振興絕不是逆城市化,其與高質量城市化不僅不矛盾,而且目標高度一致。就是在新時代的高質量發展理念下,實現城鄉融合發展、協同進步,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實現城鄉人民共同富裕。

每次去農村,我都會特別留意農戶的廚房和廁所,這兩個地方的設施最能夠代表生活方式的特點。用罐裝煤氣做燃料、安裝水沖廁所和淋浴器的農戶,肯定比燒柴草、用旱廁的家庭更加貼近城市生活。

對農村來講,煤氣灶、水沖廁所、淋浴器遠比私家車、小洋樓更加重要。這一點只要隨便問問返鄉的年輕人就知道,他們可以忍受老家沒有水泥路、沒有便利店,卻很難忍受農村傳統的廁所和廚房。所以,燃氣灶和水沖廁所普及率反映出的生活方式,要比城鎮人口比重靠譜得多。

當然,除了城市化的生活設施,農村還必須具備現代化的生產條件、企業化的組織方式,才能吸引人才、資本、技術等生產要素迴流。而這些現代生產要素的支撐,正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必要條件。

▲2015年陝西省城鄉居民基本生活條件對比

【四、鄉村振興的著力點】

黨的十九大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是: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我們在研讀這20個字時,更應該關注最後一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這才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目標。

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是要把鄉村發展納入城市化整體進程中,推動農民的生活方式現代化、農業的生產方式現代化、農村的組織方式現代化。

一是在生活方式現代化上,應重點推進「廁所革命」和「廚房革命」。制約農村生活方式轉變的根本問題,是缺少上下水管網、垃圾排污處理設施和清潔能源供給。這些問題不解決,村容村貌整治、生活習慣轉變都是治標不治本。

建設統一的排污管網,才能消滅旱廁,改善居住環境。建設垃圾收集轉運處理設施,才能徹底改變村容村貌。建設罐裝煤氣供應站點,才能改變廚房環境。只有使農村生活設施向城市無限接近,才能為鄉村振興創造基礎條件。

二是在生產方式現代化上,應重點推進「農村工業化」。農村的工業化絕不是建設工業園區、大建工廠,從經濟層面講,農業產業化就是農村工業化的實現途徑。通過延長農業產業鏈,推動種養業向上下游的創意、加工、服務拓展,擴張增值收益,提升農業附加值,就是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有效方式。

陝南的紫陽縣把無公害土豆通過創意設計,包裝成「青春洋芋」品牌,加工成藤條提籃包裝,再通過電商平台進行訂單生產,使每筐幾個土豆的身價翻了不止十倍。平利縣結合移民搬遷點建設,採用一樓建廠房、樓上安置房的方式,創造性地開拓出生活生產相結合的工業化路徑。

三是在組織方式現代化上,重點推進「三變改革」。推動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是解決小農戶與大市場矛盾的有效方式。更重要的是,三變改革能夠有效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在保障農民收益的前提下,釋放農村生產要素,使農村鬆散的自組織結構,向緊密高效的經濟組織轉變。

但在推進三變改革、發展村級集體經濟中,農村還需要一些關鍵性幫助。比如,資產及股份核算、企業組建方案、啟動資金注入、產業項目設計等,依靠農民自身力量難以做到,需要通過建立產業引導基金,引進第三方機構,吸引大企業大平台等市場主體介入等方式,加強引導幫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趙銳圖文 的精彩文章:

TAG:趙銳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