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恐龍生病了!一根肋骨的奇妙故事

恐龍生病了!一根肋骨的奇妙故事

展示肋骨病變部位(攝影邢立達)

3月22日,中、美、英、南非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雲南玉溪的一具恐龍骨骼化石上找到了獨特的病變的證據,該成果於今日發表在自然出版集團旗下開放獲取期刊《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美國卡內基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布魯斯·羅斯柴爾德(Bruce M. Rothschild)教授、英國中央蘭開夏大學高級講師帕特里克·倫道夫-奎尼(Patrick S. Randolph-Quinney)博士、南非威特沃特斯蘭德大學的亞歷山大·帕金森(Alexander H. Parkinson)博士、雲南省玉溪市博物館的文博館員王溢、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所客座研究人員冉浩等學者共同完成。

病變肋骨 (攝影邢立達)

學者此次研究的病變肋骨來自一件保存於雲南玉溪博物館的祿豐龍化石。祿豐龍是生活在侏羅紀早期的植食性中等蜥腳形類恐龍,由我國老一輩古生物學家楊鍾健先生命名,這也是中國人自己發掘、研究、裝架的第一種恐龍。這種恐龍的腦袋很小,脖子長,後肢比前肢更加粗壯,與後期著名的梁龍、迷惑龍、腕龍是遠親。現在,古生物學家已經在我國西南發現了百餘件祿豐龍標本。玉溪這件祿豐龍化石相對完整,包括了肩胛骨、肋骨、肱骨、坐骨、肢骨和椎骨等。

玉溪的祿豐龍化石裝架上病變肋骨的位置(攝影邢立達)

「王溢老師在檢視這件長約6米的標本時,告訴我它的一根肋骨上存在異常。經過仔細觀察,這根肋骨有一定程度的變形,並且在其三分之一處有一個奇怪的穿孔。」邢立達對記者介紹說,「這個孔是長形的,長5.4厘米,寬大約2厘米,並且洞穿了整根肋骨。但是,從孔的邊緣看起來非常圓滑,不像是後來破壞形成的,更像是在生前便出現的狀況,也就是說,這是一種病,我們的研究就是為這個病變找到最合理的解釋。」

古病理學是一門利用骨骼化石材料來研究古生物或古人類病史的學科,是古生物學和醫學的交叉科學,她能夠幫助我們了解一種疾病在生物演化史中是如何起源和發展變化的,也能夠幫我們了解古生物與當時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

肋骨病灶的CT圖像(製圖 邢立達)

「肋骨上的這種情況通常是骨骼被侵蝕所造成的。」邢立達說,「為了進一步弄清楚這種侵蝕對肋骨造成的影響有多大,我們對肋骨進行了顯微CT掃描,並進行了三維重建。結果顯示,在恐龍肋骨內部也形成了空腔,這意味著這是一次深達骨髓的病變。」

古病理學專家布魯斯·羅斯柴爾德教授表示,通過與現生脊椎動物的骨骼疾病進行比對,我們可以判斷出造成這處病變的原因極可能是細菌感染。應該是恐龍受到了一次意外傷害,某種鋒利的東西刺傷了恐龍,傷及肋骨,並且傷口沒有及時癒合,細菌沿著傷口侵襲了肋骨,並逐漸擴散感染,最終造成了骨髓炎。

倫道夫-奎尼博士表示,「這是第一次在蜥腳形類恐龍中發現這種病變。在阿根廷的包魯巨龍(Baurutitan)化石上也曾發現過骨髓炎的證據,但那是一種生活在白堊紀晚期的大型蜥腳類食草恐龍,比侏羅紀早期要晚得多,所以這是一次令人興奮的發現,有助於我們更加充分地理解這類恐龍的古病理。」

「對恐龍來講,這肯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冉浩表示,「傷口感染到這種程度需要足夠的時間,這意味著恐龍在受到傷害後又存活了一段時間,它忍受著越來越嚴重的痛苦。我們可以通過現生的鳥或爬行動物的情況來推斷它當時可能具有的一系列癥狀和行為變化,如體溫升高、免疫力減弱、嘔吐、乏力、活動範圍減小等等。我們不知道它是否最終死於這次感染,但毫無疑問,這會給它的生存造成很大的影響。」

關於造成傷害的起因,「我們認為當時很可能發生了一次捕食事件,祿豐龍受到了食肉恐龍的攻擊,可能是牙齒的撕咬,也可能是爪子的抓傷。」邢立達解釋說,「但因為某些原因,它成功擺脫了食肉恐龍的追殺,並倖存了下來」。

研究者們推測捕食者很可能是另一種著名的恐龍,和祿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的中國龍(Sinosaurus)。「這是一種頭部有兩個突起骨脊的肉食性恐龍,長約六米,有著非常鋒利的像牛排刀一樣的牙齒和有力的頭部,它們適合捕食大體型獵物,比如祿豐龍和雲南龍等。」冉浩如是說。

整體而言,這一發現填補了我國在蜥腳形類恐龍古病理學上的空白,豐富了恐龍病理學知識,也加深了我們對侏羅紀早期各種恐龍之間相互關係的理解。(新浪科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科園 的精彩文章:

科學家在量子信息傳輸中斬獲新高度
這正是卡西尼號墜毀土星的地方

TAG:博科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