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謀殺的解剖:是誰殺死了美國經濟?

謀殺的解剖:是誰殺死了美國經濟?

36氪專門為讀書設立了【36氪領讀】欄目,篩選一些值得讀的書,並提供一些書摘。希望你手邊有一本稱心的書,讓讀書這場運動繼續下去。


內容簡介

本書涵蓋的內容包括里根時代經濟政策到2008年經濟危機的發生,以及之後近10年對美國社會的影響。直接批評了解除管制、對富人減稅等經濟政策,斯蒂格利茨教授認為,正是這些政策,讓這個國家賴以自傲的美國夢成為了普通人遙不可及的幻想。


作者簡介

約瑟夫 E. 斯蒂格利茨

約瑟夫 E. 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全球最尖端的經濟學家之一,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同時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全球思想委員會的聯合主席。

2001年,因其對信息經濟學的開創性工作而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在此之前,他還獲得了約翰·貝茨·克拉克獎。

斯蒂格利茨教授先後執教於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牛津大學,是著名的經濟學教育家之一。

他還曾擔任柯林頓政府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世界銀行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等一系列重要職務。

斯蒂格利茨教授提出了經濟全球化觀點,是公共部門經濟學領域著名的專家。他的教材是世界上暢銷的教材之一,他的著作常能引起學術界和大眾的共鳴。

近期代表作:《重構美國經濟》《不平等的代價》《自由市場的墜落》《全球化及其不滿》《歐元》。


書籍摘錄

這本書以《大衰退的開始》作為第一篇。這篇文章完成於《紐約時報》「巨大的鴻溝」系列之前幾年,在2007年12月發表於《名利場》。那正是美國經濟開始下滑的時候,而這次下滑卻逐漸演變為自大蕭條之後最糟糕的一段時間。

在那之前的3年,我和其他一些經濟學家一直在發出經濟危機即將到來的警告。其實人人都能看到危機到來的預兆,但是人們都在忙著賺錢,於是對此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像一場馬上要到來的盛大酒會,雖然只有一小部分人是被邀請過去的,但是餘下的我們這些人卻都要買單。

然而不幸的是,那些本應當維持經濟穩定的人卻和那些滿心歡喜辦著酒會(賺著錢)的人打成一片。這就是為什麼我要把這部分作為一個章節,作為本書的序幕。大衰退和美國社會巨大的鴻溝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首先讓我們為這個序幕布景:在20世紀90年代,在互聯網技術泡沫的推動下,高科技股價格飆升,國民經濟爆炸式增長。但在泡沫破裂之後的2001年,經濟開始衰退。喬治W.布希政府實行的全方位補救措施就是減少稅收,尤其是減少那些針對富人們的稅收。

對於那些在柯林頓政府中孜孜不倦地工作以減少財政赤字的人來說,布希政府的施政方針中的很多措施都為人詬病。減少稅收,把財政赤字重新拉高——這本身就讓前8年的政府工作成果毀於一旦。柯林頓政府以削減政府赤字的名義推遲了在基礎設施、教育和幫助貧困人口項目上的投資,我當時對此並不認同。

我認為借錢進行投資對於國家的未來更能產生作用,而我更擔心的是下一任政府可能會為一些不那麼高尚的目的而恣意揮霍這些艱辛奮鬥的成果。

當2001年經濟陷入衰退的時候,政策制定者們一致認為需要通過刺激經濟的手段促進經濟復甦。相比布希政府的為富人減稅來說,把先前推遲的投資計劃付諸實施才是更好的手段。我那時已經十分關注國家日益增長的不平等現象了,而這些不公平的減稅政策只會讓這種不平等變得更為嚴重。

在這個時候我開始為《紐約書評》撰文,這之中《布希的稅收政策——危險之舉》(2003年3月13日)一文中有如下觀點:很少能有人讓少數人從多數人身上得到這麼多。

更糟糕的是,我認為這樣的減稅效果甚微,而之後的事情驗證了我的判斷。這也是我在本書中時常會提及的主題,不平等現象會減少總需求並危害經濟。美國日益增長的不平等現象正在把金字塔底層的金錢轉移到頂層上來,然而金字塔頂層所花出去的錢要比金字塔底層花出去的金錢總和少,所以總需求會減少。

在20世紀90年代,我們通過互聯網技術泡沫的瘋狂投資掩蓋了我們經濟體運行效率低下的事實。但在互聯網技術泡沫破裂之後,經濟開始陷入衰退。布希政府以一項針對富人的減稅政策作為對策。對於擔心國家經濟未來發展的消費者們來說,國家經濟能夠從布希政府的減稅中獲得的刺激並不充足。

在柯林頓政府前幾年出台的減稅政策上再次減稅只會鼓勵更多的投機行為。由於這項政策只能讓收入極高的少數人獲益,所以這項政策在成效甚微的同時又滋長了社會不平等。

拉動需求並促進社會平等最有效的辦法莫過於財政政策,即由國會和政府共同決定稅收和財政支出政策。財政政策力度不足會使得美聯儲負責的貨幣政策負擔加重。誠然,美聯儲能夠(有時)通過降低利率和放寬管制來刺激經濟,但這些貨幣政策猶如雙刃劍,每一項貨幣政策的出台都應當萬分小心,並且在出台後也要由能夠完全理解貨幣政策危險性的人來進行監督。

不幸的是,那些負責制定貨幣政策的人並沒有這份小心謹慎,他們只是幼稚的市場萬能論主義者——相信市場永遠是最優效率和最高穩定性的結合體。他們不但低估了貨幣政策給國家經濟和政府預算帶來的危險,也沒能考慮到社會日益增加的不平等。而這種行為的後果現在得以顯現出來,他們吹起了一個新的泡沫,與此同時把美國社會中的鴻溝變得前所未有的深。

讓經濟雪上加霜的是,美聯儲保持著低利率和放鬆管制的政策,而這只是創造了一個新的房地產泡沫。房地產泡沫和它帶來的消費熱明明就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方法。泡沫總會破裂的,而消費熱潮只是在讓我們國家下層80%的人們消費他們110%的收入。

2005年全美國總計每天從外國借入超過20億美元,這絕非長久之計。就如同我的前輩、國家經濟建議委員會主席所說,也是我在我的演講和文稿中一次又一次強調的:「不長久的長不了。」

當美聯儲在2004~2005年開始加息的時候,我預期房地產泡沫將會破裂。它雖然沒在那時候破裂,也只是緩期執行了而已,因為長期利率未能實現協同增長。2006年1月,我預測我們馬上要面對房地產泡沫破裂了。泡沫的確沒過多久就破裂了,但它的惡果還要等一年半到兩年才能完全顯露出來。

我在這之後寫道:「就如同房地產泡沫的破裂可以預測一樣,它的後果也是可以預知的。」以及「稍作推算就能知道,過去6年來超過2/3的產出增長和就業崗位增加都是和房地產相關的,這顯示新建房屋和房屋凈值貸款促成了這次消費熱。」毫無疑問,即將到來的經濟衰退將是曠日持久和影響深遠的。

這篇收錄在第1章的文章描述了大衰退發生的政策原因:我們做錯了什麼嗎?誰應當受到指責?那些金融行業人士、美聯儲官員和財政部官員,當他們想要表示發生的危機就像百年一遇的洪水一樣不可避免的時候,我卻更加堅定地相信這次危機是人為的。這是那些屬於1%的人(事實上是1%中的一小部分)給我們造成的。這種事情能夠發生,本身就是這巨大的鴻溝存在的表現。

危機的產生

誠然,大衰退有它的受害者,但又是誰犯下了這樁「罪行」呢?如果我們相信司法部的判斷,認為各大銀行的領導者並沒有在這場危機中犯下罪行,那麼這樁罪行就沒有罪犯了。而我卻不這麼想,大多數美國人也不這麼想。通過以下收錄的3篇文章,我試圖找出這個危害美國經濟的兇手,看看它的所作所為是如何導致了今天的現實。針對證券業給出的簡單回復——「只是銀行借出了太多錢而房屋所有者借入了太多錢而已」,我還想更深入地發掘它背後的故事。

是什麼導致了今天的災難?這之中必定有政府的無能和錯誤的決策。那場耗資萬億美元卻以拙劣開始,又以狼狽結束的伊拉克戰爭就是最好的說明。但最應受到指責的是受意識形態和特殊利益影響結合的群體,也正是這個群體使得我們國家的不平等不斷增大。這之中尤其應當指責的是那些認為不受約束的市場是最有效率也是最穩定的人。

我們應當知道的是:從資本主義開始誕生起,市場波動就形影不離。有些人認為只要政府保持宏觀穩定性就足夠了,就好像市場只會因為宏觀因素而失效一樣。我的觀點恰恰與他們的相反:我認為宏觀經濟危機只是冰山一角,隱藏在它背後的是低效運行的市場。危機本身就提供了大量的證據:危機的產生是不當風險管理和資本分配的產物,是由抵押貸款的提供者、投資銀行、信用評級機構——事實上就是成百上千金融領域和其他經濟領域的人的失誤導致的。

但我同樣認為那些鼓吹自由市場的人目的並不單純,這次大衰退也是一個例證:那些看起來贊成自由市場經濟的人恰恰最希望得到包括大規模救市這樣的政府救助。這樣的政策必然會損害市場,使得經濟增長減緩。其中和本書主題相關的危害表現是:這樣的危機會讓金錢繼續流向那些在金字塔上層的人,而下層的人卻要為他們的失誤埋單。

在我看來,危害經濟的頭號罪犯就是那時的總統。《布希時代的經濟結局》詳細介紹了這位總統在位時的經濟發展狀況。儘管保守派抱怨財政赤字過高,他們自己創造赤字卻別有一套。從里根總統上台開始,大規模的政府赤字成為美國經濟的標誌之一,直到柯林頓總統上台,赤字才開始減少。

但布希總統的一個小小的政策就扭轉了這個局面,這條回頭路(走向錯誤的方向)是預支了兩場戰爭費用的結果,是為富人減稅的結果,也是布希政府慷慨解囊刺激公司發展並提升公共福利的結果——布希政府不斷地給不同領域的大公司「派發紅包」,其中一些通過減稅的方式進行,另一些則是明目張胆的贈予。而上述這些資金是即使削減貧困人口的安全保障支出也償付不起的。

就像我不斷強調的一樣:赤字不一定是件壞事,假使金錢都用來投資,尤其是在經濟形勢嚴峻時期的投資,那便不壞。但布希政府的赤字卻是問題不斷的——這些赤字出現在看似繁榮的時代,儘管這種繁榮只是被少數人分享的。政府投資也沒有被用來振興經濟,而是被放在了某些企業的保險箱里,放在那1%的錢包里。

而更讓人擔憂的是我預見到即將到來的風暴,但是我們會有錢去解決這場風暴嗎?因為在這個時候保守派們會強烈要求財政謹慎支出,在這個經濟迫切地需要寬鬆政策的時候實行了緊縮。

對於這本書更為重要的是,布希總統在任的幾年裡,美國社會的不平等不斷擴大。而布希總統卻對此視而不見,甚至加劇了情況的惡化。這只是一篇短小的文章,我無法全面地陳述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在柯林頓總統執政期間,我並沒有注意到不平等有何增長,但在布希執政的幾年中,典型的美國人收入(中等收入)在經過通貨膨脹修正之後甚至有所下降,這甚至只是大衰退讓經濟形勢一團糟之前的數據。缺乏醫療保障的美國人數量變多了,並且他們必須面對更多的不安全感——他們有更大的可能性會丟掉工作。

但或許布希總統執政時代最大的失敗就是為大衰退的形成創造了空間,對於這一點我將在下兩章中用更多的篇幅進行介紹。我之前介紹的布希政府針對富人的減稅政策在這次衰退之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他們不僅沒有提供足夠的經濟刺激政策,還使得國家原有的鴻溝變得更深。

他們還引入了另一個主題,我在之後會說到,這種觀點正在被從未採取任何「激進」立場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出,他們認為不平等和不穩定是相關的。2008年的危機驗證了這一觀點:中央銀行針對惡化的經濟形勢開始創造泡沫,這些泡沫加劇了不平等,而泡沫破裂的時候造成了經濟動蕩。(當然,美聯儲應當對這種風險加以重視,但是很明顯美聯儲的人對市場盲目信任,並且他們像指定艾倫·格林斯潘為美聯儲主席,後來指定本·伯南克——布希的主要經濟顧問為主席一樣,美聯儲並不關注國家日益增長的不平等。)

與此同時,第三個主題是政治的角色問題。政策和政治影響巨大。美國政府本可以通過本國投資和發布減少不平等的政策來促進經濟復甦。這兩種方法都能夠讓經濟更為健康,社會更為公平。

經濟的不平等不可避免地會導致政治的不平等。美國正在形成一個由分裂了的社會組成的政體:本應是增加投資的政策變成了富人減稅和公司福利政策;本該為了穩定經濟保護普通公民出台的管制政策變成了導致不穩定、讓其他美國人民向銀行家俯首的放鬆管制。

放鬆管制

想要理解大衰退的原因,我們必須先回首里根政府大規模放鬆管制的時代。在《資本主義的傻瓜》一文中,我指明了5個致命問題,這些問題既表明了社會的宏觀走向,也互相影響,最終使得國家經濟遭遇了3/4個世紀以來的最大下滑。這幾個問題中,有的是關於金融的新興力量的——指定格林斯潘為美聯儲主席就是因為他支持放鬆管制,放鬆管制本身是從里根時代開始的,在柯林頓時代得到延續,這之中就包括打破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的界線。

管理人員並沒有恪盡職守,反而是他們犯下了損害經濟發展的罪行。在我寫這些文章的時候,我們只能見微知著地看到事情的發展有多麼糟糕。我們知道銀行在風險管理和資本分配上犯了錯誤——他們給銀行的領導巨額分紅以表彰他們的工作。

我們知道分紅體系本身就容易導致冒險和短視行為,而且信用評級系統在捕捉風險工作上表現得非常糟糕。證券化縱使自稱能夠控制風險,卻也使得抵押貸款發行人降低了貸款發放標準(所謂的道德風險問題)。我們知道銀行也是這種掠奪性貸款的參與者。

但我們不知道的卻是銀行道德敗壞的全部,不知道它們以多麼大的胃口進行剝削,不知道它們有多麼無情。舉例而言,它們有多少歧視性貸款?我們不知道。它們如何操縱外匯和其他市場?我們不知道。它們保存的記錄有多麼潦草?有多少不良貸款在記錄中?我們不知道。它們究竟有多少欺詐行為?我們也不知道。

這些不僅是銀行的行為,還包括信用評級機構和其他市場參與者的行為。信用評級機構之間為了提供較高的評級而產生的競爭(這些機構只有在投資銀行使用它們的評級時才能賺錢)讓它們甚至故意忽視那些或許會降低評級的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第一筆交易達成後,VR電影距離成為主流還有多遠?
網易有道招「聊天專員」年薪30-40w,無外語基礎者優先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