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粒米也不浪費的人,心中都存有美

一粒米也不浪費的人,心中都存有美

01

看朋友的女兒吃飯,她將最後一粒米、甚至不小心掉在桌子上的食物也送進了嘴裡。他都樣子深覺得可愛,著實讓人歡喜。

她的媽媽笑著調侃:「這得有多饞,才會有這樣的吃法啊。」

「那也是孩子愛惜糧食的一種方式。孩子能從小就養成這樣的習性,很難得了。」我說。

這樣的習性,應該也是她的父母流傳下來的美好品質。每次見到朋友,她都素麵精神、穿著樸素、言談溫和、有理有節。我們一起吃飯、叫菜系,基本夠兩個人吃飽就行,從來不鋪張浪費。我也很珍惜這樣的見面與用餐方式。

一直都覺得這是個食物過剩、選擇過多的時代。以至於人們吃飯時,偶爾為不知道吃什麼而發愁。還有一些餐廳,隨處都可以看到人叫滿滿的一座菜,最後剩下很多,也不見打包。有的還甚至認為打包沒吃完的剩菜、剩飯是一件很丟人、羞恥的事。

我總是為這些浪費掉的食物,深感可惜;我也曾經以為自己的思維過於守舊,不懂得如何隨從大流。

最近當我看枡野俊明先生的書,對於他的很多觀感深有認同,其中「愛惜食材,就是愛生活」的看法更是印象深刻:「不浪費食材,是最簡單的心性修養;無論什麼食材都不浪費,可以讓我們擁有漂亮的活法。」

我想,這裡所談及的漂亮,應該是一個人內心深處對待食材的平常與簡單。如同幼童一樣容易滿足與歡喜。

如此帶有古風氣息的美,在這個時代終究是稀薄而珍貴的。

他是庭院設計師,也有禪僧的身份。所以,他的生活也基本遵從了後者的平實:簡樸、隨緣、專註、簡潔、懂得珍惜的重要性。

就食物而言,也許很多人看他們的食物「簡單粗陋」,但他們卻認為對待食材「一視同仁」,以平靜心、平常心、平等心去對待,什麼都是一種幸福。

他還談到僧人們在準備飯菜時,無論哪種食材,都幾乎沒有捨棄的部分。比如他們在吃胡蘿蔔的時候,會單獨將葉子清洗出來,再用芝麻油翻炒,就成為了一道新鮮的素食;若能做成鹹菜,也能吃上好幾天。在他看來,這樣的食材含營養素,對身體也有益。

所以他們會有,「邊感謝食物邊進食」的好習慣。也讓我想到西方國家有信仰的人,在開飯前習慣禱告,並感恩主賜予自己豐盛的食物。

想想一個人若能以感恩之心,去吃一餐飯菜時,不僅食物是耐品的,內心也一定是愉悅的。毫無疑問,這樣的人更容易獲得內心的平靜與幸福。

02

又一次,我在異國的某個寺院吃飯,後排的年輕女孩,因為不小心,將盛好的飯菜漏了一些到桌面。但她並沒直接拿抹布和垃圾桶,來處理食物,而是將它用筷子夾到碗里,繼續吃飯,好像若無其事。

若在城市,估計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找服務員,拿抹布將食物倒進垃圾桶。也許很多人覺得女孩這樣做很窮酸,有失體面。而我從來不認為是這樣,相反在她身上看到了一種質樸的美。

一如枡野俊明先生所言,「只有連一粒米也不浪費的人的心中,才存在真正的美。」

就在與日本一水之隔的台灣,也有同等思維的人:「每次看到剩這麼多東西就覺得好生氣,這麼浪費,給我吃多好啊!」這是我昨晚在蔡卿潁女士《寫給孩子讀工作日記》中讀到的一段話。

這樣的細節,被蔡女士敏感的描述在訪談的後記里。而說話的女孩,是她的員工,思婷。她對女孩的歡喜溢於言表,甚至連讚美都毫不吝嗇。

我通篇訪談看完,似乎隔著時空和距離,都能感受到一個女孩內心的美與質樸。比如她可能不夠聰明,但她有足夠的耐心,端莊學習態度;爸媽離婚後,她煮飯給爸爸吃;她會在蔡卿潁女士拿出一塊熱了的艾葉糕給她時,驚訝的告訴對方,原來熱的艾葉糕這麼好吃;甚至領取薪資,填寫工時單時,會無所顧忌的抹掉零散的十幾二十分鐘的逾時工作……所以,我也就不難理解,她在看到別人浪費食物時的生氣與可惜。

她終究是一個懂得珍惜、捨得付出的女孩子。也許在她看來,那些已經得到各種滿足的人,更應該珍惜他們的生活吧。

03

這麼多年,在飲食習慣上,我習慣對孩子說,有些食物不小心掉在桌上,若沒染上臟污,是可以很快拿起來吃掉的。畢竟桌子是搽乾淨了的,不會那麼快就染上細菌。

他可能把我的話聽到了心裡,有一次,一粒鈣片掉在了地上,他以最快的速度撿起來,說:「媽媽,這可以吃嗎?」

我說,「不可以吃了。」他問為什麼?「因為上面沾滿了灰塵。拿去用水沖洗乾淨才可以吃。」

他很愉快的完成了清洗程序,之後開心的吃完了不小心掉在地上的鈣片。

我希望他從小養成不浪費送進嘴裡的每一種食物。這不僅僅是好品質,也是一個人懂得珍惜當下、尊重他人、熱愛生活的表現之一。

要知道,我們手中的每一粒食物,都經過無數人的努力和貢獻,最終才遞到了你的手中。

還記得有個晚上,小朋友與我回家,剛好遇到送快餐的男性。他一手拉門一手拿食物,示意小朋友先進門。這個微小的舉動,就如同我們對食物的不浪費一樣,閃耀著樸實而真摯的人性之美。

我和小朋友跟他說謝謝,他很含蓄的笑了。我們進門後,讓他儘快上樓送餐。

那一刻,我看著他的背影,心中充滿感動。我們活著的每一天,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於這個世間,所有吃穿住行的背後,都隱藏著無數人勤勞汗水的付出、投入與效力,我們沒有理由不去做到珍惜與尊重。

—END—

讚賞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蔣嬋琴 的精彩文章:

真正的愛,是讓他們去經驗自己的身份

TAG:蔣嬋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