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獻忠是英雄還是混蛋,越來越多證據問世,替他辯護的專家閉嘴了

張獻忠是英雄還是混蛋,越來越多證據問世,替他辯護的專家閉嘴了

張獻忠是和李自成齊名的明末農民起義領袖。

但張獻忠的名聲很臭——主要是臭在殘暴上。他殘忍狠毒,經常以殺人為樂。

張獻忠最惡名昭著的行為,就是屠蜀。

清兵入關,李自成失敗,張獻忠感到了自己的帝位坐不穩,在驚恐和暴怒交織之下,立七殺碑,開口就是殺殺殺殺,血屠四川人民。

對於張獻忠這一心態,魯迅先生作出過深刻的剖析,說:「他分明感到天下已沒有自已的東西,現在是在毀壞別人的東西了,這和有些末代的風雅皇帝,在死前燒掉了祖宗或自己所搜集的書籍古董寶貝之類的心情,完全一樣……自己是完了,但要這樣的達到一同滅亡的末路。」

明末許多時人筆記都記載有「張獻忠屠蜀」事,如《張獻忠陷廬州紀》、《蜀難紀實》、《蜀警錄》、《蜀破鏡》、《荒書》、《蜀龜鑒》、《蜀碧》等等。

在很長一段時間,張獻忠三個字就成了殺人惡魔的代名詞。

然而,時間進入了近代,社會上對張獻忠的評價風向出現了轉變,頌揚張獻忠的聲音漸漸多了起來。

頌揚張獻忠什麼呢?

頌揚他是反壓迫、反剝削、反封建、反帝制的鬥士,而且,還是抗清大英雄。

至於張獻忠的殘暴惡行和殺人劣跡,只歸結於一句輕描淡寫的話:那是封建地主階層文人的栽贓陷害、惡意誣衊。

好傢夥,張獻忠的累累惡行和滔天血案,竟然就此一筆勾銷。

細究起來,張獻忠哪是什麼反封反帝的鬥士?說他反壓迫、反剝削,他只是想在被壓迫被剝削的地位下翻過身來,做上封建皇帝,再把廣大的勞動人民壓在身下,用更加殘暴的手法來壓迫剝削他們罷了。

說張獻忠是抗清英雄更是笑話。

張獻忠生前從未向清兵動過一刀一槍、發過一矢一箭。

但人們不管,只顧閉起眼睛來「造神」,把張獻忠造成一尊神。

以姚雪垠長篇小說《李自成》為例,書中的張獻忠形象可謂「高大全」,頂天立地、豪情萬丈,完全是拯救萬民於水火之中的蓋世大英雄。

還有專家振振有詞地回應談論「張獻忠屠蜀」的學者,說:張獻忠哪有屠蜀了?他要屠蜀了,為什麼還有四川人民抗擊清兵入川事?這些四川人民又為什麼要抗擊清兵入川?

其實,說「張獻忠屠蜀」,並不是說他把蜀地人民全部殺光殺絕。稍微用腦子想一想也知,單以張獻忠軍隊的冷兵器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把全蜀地以千萬計的人民斬盡殺絕的。而四川人民抗擊清兵與仇恨或愛戴張獻忠並無必然的邏輯關係。實際情況是:四川人民既痛恨張獻忠,也不歡迎清軍。

不管怎麼樣,盲目膜拜張獻忠的專家既然已經認準了張獻忠就是時代的英雄人物,想要轉變他們的觀念是挺難的。

那些諸如《蜀碧》、《蜀難紀實》等書,除了記載張獻忠濫殺無辜,也記載有張獻忠出蜀前在彭山江口沉銀事。

如《流賊張獻忠禍蜀記》中記:隆武二年丙戌九月十六日,張獻忠撤離成都,「率賊營男婦百餘萬、操舟數千,蔽岷江而下」。明四川都督楊展起兵逆擊,雙方大戰於彭山江口,張獻忠兵敗,「賊舟多焚,所掠金玉珠寶及銀鞘數千萬,悉沉江底」。

《蜀碧》也記:張獻忠「率兵十數萬,裝金寶數千艘,順流東下」,在途中遇到楊展襲擊,千船金銀沉入江底,張獻忠只帶少數親軍突圍成功。

《蜀難紀實》中對所運銀子的記載更細:張獻忠從水路出川,銀兩太多,「累億萬,載盈百艘」,剩下木船裝載不下的,就命令工匠用木頭做了許多夾槽,置銀錠於其中,將之順江漂流而下,擬在江流狹窄的地段再行打撈。哪料遭到襲擊,江船阻塞江道,大部分銀兩沉入了江中。

《蜀警錄》記張獻忠儲藏金銀的方法與《蜀難紀實》一致:「金銀山集,收齊集以木鞘箱籠。」

不過,專家們已將《蜀龜鑒》、《蜀碧》等書歸於「封建地主階層文人對英雄的誣衊之說」,自然把書中記載的東西嗤之以鼻,指稱為無稽之談。

可是,有人卻對這些記載深信不疑,並認真考證了起來。

四川省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王綱先生就是其中代表人物。

根據對那些「封建地主階層文人對英雄的誣衊之說」的考證,王綱寫了關於張獻忠的論文有十數篇,還著有一本《張獻忠大西軍史》的書籍,書中引用史料書志240餘種。

但這些文章和書籍在學術界引起的反響並不算大。

直到1999年,成都商報首發了一篇王綱先生提出的張獻忠「江口沉銀」報道,才在社會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還有人去實地進行了考察,但很快也歸於沉寂。

2005年4月20日上午,彭山縣修建城市供水引水工程,有挖掘機在江口鎮岷江河老虎灘河床挖出一段木頭,木頭裡次第滾落出7枚銀錠,其中一枚銀錠上,刻有「大西眉州征完元年分半征糧銀五十兩一定銀匠右閔季」字樣。

大西就是張獻忠的短命政權,這可不就是張獻忠的「江口沉銀」?

文物部門專家對那段木頭進行了研究:該木頭是成都平原上常見的青杠,一分成兩半,中部鏤空,用以藏銀,而後兩半木筒扣合而成一個木筒,兩端箍以鐵箍,手法與史料記載完全相同。

事實證明,史料的記載並非信口胡編,而是實有其事。

於是,經組織專家論證,報經眉山市政府批准,2010年10月,該河域被確立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江口沉銀遺址」,文物管理部門安排人員進行巡查守護。

2015年12月25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組織國家考古、歷史、文物專家,對彭山「江口沉銀遺址」進行了為期3個多月的首期考古發掘,共出水文物超3萬件。

專家根據這3萬件文物作粗略推算:張獻忠的財富約相當於現在30億元人民幣。

當然,這是最保守的推算,可能與真實的歷史相去甚遠。

這海量的財富,張獻忠是從哪裡聚斂來的?

專家們考諸史料,將來源歸結於三:

一、取自明廷國庫及明朝藩王的小金庫;

二、從所佔領的地盤上徵收;

三、從民間搜刮搶奪。

以上三個來源中,一、二來源都非常有限,原因在於明末政府非常窮困,財政已難以為繼,而張獻忠俘虜並處死的藩王不過只有四人,且張獻忠以「流寇」著稱,控制地盤有限,根本無多少稅可征。

所以,張獻忠的財富,主要搶掠於民間。

其每攻克一城、每入駐一地,搶劫一番。

《蜀碧》載,張獻忠據蜀後,仍不改流寇習性,規定民間不得私藏金銀,凡藏一兩,殺全家;藏十兩,生剝其皮。

現在,隨著越來越多的金銀文物出水,張獻忠蹂蜀、屠蜀的罪狀就越清晰。

那些曾經替張獻忠辯護的人,對這方面避而不談;每涉及相關話題,多以沉默回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覃仕勇講史 的精彩文章:

紅學真相:世有真假曹雪芹,假曹雪芹參與創作,真曹雪芹無所事事
本是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死前做了一事,乾隆被迫隆重給他上謚號

TAG:覃仕勇講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