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成為手藝人,入門並不難,難的是耐得住光陰。

成為手藝人,入門並不難,難的是耐得住光陰。






夏林的作坊




她叫夏林千野,


從22歲嫁人後,就跟著公公學做竹編,此後的五十多年她都以此為生。為了把竹編賣出去,她在全日本行走了四十多年,這些竹編後來甚至遠銷海外。







「我就像山裡的野兔子,認準一個方向就一條道跑到黑,沒做好之前不會放手,也絕不放棄,一定要做到底才善罷甘休。」





22歲的夏林嫁到了一個連電都還沒通的村子,夫家一共有13口人,村裡地少,每次都要自己背著肥料去很遠的地方種地。因為是獨生女,在家從未乾過活的她,在這裡需要一個人刷完13個人的碗。








學竹編就是為了掙錢,所以要編的好。

從開始學到兩年後,她就成了全家最能掙的一個。在30歲出頭的時候,她結識了專門研究筱竹編法的柴田老師,於是除了下地幹活和哄孩子子之外,她都在努力研究不同的編法,編好一個就走三里路拿給老師看,兩年來風雨無阻。





「我覺得學東西,最關鍵就是要虛心,教的人怎麼說,你就怎麼全盤接受,不要有任何抵觸,也不要嫌麻煩。」








夏林每次出遠門去全國各地展出作品的時候,都要給公公燒香,告訴公公自己要去北海道啦,要去東京啦,她第一次住酒店時,眼前就浮現出公公的身影,她無比感激他,因為他教了她這門手藝,她才走到今天。






劈刀是夏林最厲害的工具,她說,她們那兒有一個習俗,就是

人死後要把他用過的工具一起放進棺材,她的話,一把劈刀就行了。




夏林做了一輩子的筱竹編,

她說做這種竹編就是全靠手的感覺,量尺寸和數竹編的行數都沒用

,所以她只做筱竹編,不是說看不起別的編藝,而是她只熟悉筱竹。






夏林編的器物,最上邊是筐,筐的下邊是豆腐籃子,右下邊是裝東西用的「盛器」




雖說筱竹編需要的是毫無破損的筱竹皮,但是稍微有點損壞的竹皮夏林也捨不得扔,她會把它們用在邊框處,這樣正合適。


「我是心疼這些筱竹,好容易長這麼大,如果不用就扔了太可惜了。」





用唯一的所謂的機器把筱竹切割成自己所需要的尺寸,而從前這道工序也是用手來做的





「年輕的時候什麼都不覺得,現在真的做不動了,但是手還是停不下來,還想做。」


故事被記錄下來的時候,夏林已經72歲了,腰不行了,左眼眼底出血完全看不見了,所以一直在用一個眼睛編,但還是在堅持做下去。




將這個故事記錄下的人,叫做鹽野米松,今年已經71歲了,這樣的故事在他的筆下還有2000多個。









故事中的文字,都來自手藝人自己說的話,鹽野米松做的就是提問,並將回答整理通順記錄下來,在過去的40年,他就用這個自創的

「聽寫」

方式,訪遍了所能得知的上千個手藝人,幾乎走遍了日本所有的山川湖海。知日在《不朽的匠人》特集中,採訪了他,了解他獨特的關於

「聽寫手藝人」

的故事。








比起去談論一位手藝人的專註和執著,抑或是技藝的細緻和高超,

鹽野更願意將他們看作是靠手藝養家糊口的普通人。




他們大多數都上了年紀,居于山林、湖邊或是海岸;他們會說著後繼無人的凄涼,又能在「創造」時顯示出足夠的專業和熱愛;更重要的是,他們真的是在敬畏自然。






宮崎縣竹細工師 廣島一夫




比如說鹽野第一次紀錄的手藝人小川三夫,他是一位專門建造宮殿或是皇家廟宇的木匠,這個採訪鹽野花了2年的時間。






小川三夫





「你去買一座山回來吧。」


每次在需要建造或是翻修廟宇時,小川的師父都會讓他親自去山上看一看,他需要熟悉木材的品性,這是一個與自然對話的過程。





廟宇搭建模型




在承襲的經驗里,即便木材買回來被劈成四瓣,在建造廟宇時,當初生長於南側的木頭就必須被安放於南側。在搭建時,不按建築尺寸的標準,而要按木頭的習性,木頭會隨著時間流逝出現緊縮,這在搭建之初就需要計算於其中。








鹽野曾尋訪了一位名叫石原恆子的紡織人,她生活在森林覆蓋率達90%的西表島,屬於沖繩。她用芭蕉葉的絲織布制衣,技藝源自祖母。




「像我們這樣從事編織的人總是會合著季節做一個像日曆一樣的采絲計劃,春天桑葉鬱鬱蔥蔥,就采蠶絲;四五月采麻,冬天采芭蕉。」








芭蕉絲一乾燥就易斷,所以梭子要保持濕潤,她會用不傷害樹的方式,剝下橡樹皮,和田裡的泥一起將布媒染成烏黑色,最後用海水反覆漂洗。




自然對於這些手藝人,時而是孩子,時而是長者,他們從自然中習得智慧,在歲月中沉澱為記憶。








鹽野尋訪的手藝人,他們很多學歷就只到小學或是初中畢業。成為一名手藝人,入門不難,難耐的是光陰。




一位叫山元高一的造船者,他從14歲就開始跟著父親學手藝,接受鹽野採訪時,他已經造船造了70 多年。現在,他只需要客戶告訴他長度、幾間,多大的船,數據不用畫在圖紙上,船的形象就已出現在他的腦海里,然後他直接將腦海中的樣子告訴客戶,再由客戶說更改要求。他說自己的腦袋就已經是設計圖了。








「我是懷著一顆幢憬和嚮往的心靈,觀望過匠工們做活的眾多孩子中的一個,也是為這些職業不復存在而深感遺憾的一代人的代表。」




鹽野說,他童年時可以看到各種匠人的作坊,聽到他們打磨各種器具的聲響,時代的變遷使他們一點點消失,兒時的憧憬讓他對這些匠人的一切懷念而惋惜,這份遺憾成為他尋訪手工藝人的出發點。








他是上世紀60年代開始進入社會的,那時的日本正飛速發展,每次回老家,他都會察覺到做法變得越來越少,他看著大量整齊劃一的工業製品進入人們的視線,一點點看著手工作物被一點點取代。




但在手工作物的年代,物品是有溫度的。鹽野說,現在東西一壞,大家想到的就是扔掉,但是在從前,東西壞了,人們最開始想到的只會是修好它。








打鐵匠人高木彰夫,他會根據自己的使用體會去改良農具的長度、重量和角度等,只為讓物品用起來更加得心應手,而來他鋪子定製農具的客戶也會提出要求,根據他們的身高等要求農具可以更長一些、更直一些之類。








「但是作為我們,更應該保持的恰恰就是從前那個時代里人們曾經珍重的真摯的相互信任的感情。」





機器化生產製造出千篇一律的東西,產出

冰冷的

東西,在使用中是我們去適應它們,但手藝人所做的卻恰恰相反,每一個使用者都能感受到手藝人最直白的誠摯,這恰恰是我們現在所缺失的東西。










interview


知日 × 鹽野米松





「在職人修行的路上,你不能馬上知道什麼是最重要的,需要磨礪心志才能體會到。」






《知日?不朽的匠人》特集 專訪鹽野米松,點擊「閱讀原文」直達入手鏈接




知日

 在你看來,什麼才是「匠」?


鹽野 

日復一日努力,對技藝的提高持之以恆追求的人,絕不會滿足於當下,匠人是能夠讓使用的人滿意,真實面對自己的人。

即便知道自己所造之物並非藝術品,也賣不得多高的價錢,但依然保持謙遜,將這看作是一場修行。如果不能做到這些,或者說不以這些為目標,終會因不被接受而被社會所淘汰吧。只有這樣生存下來的職人,才會受到人們的尊重。也是因為有這種文化背景,很多日本人會把「 匠」 字用在孩子的名字或者是公司的名字里。




知日 

你採訪了那麼多人,他們給你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


鹽野 自然是受到了很多影響,不過最重要的一點是,從他們的生活方式上,我看到了人類最基本的東西。他們很多人話都不多,因為諸如技藝或是素材的優良都是用言語無法表達的,但即便如此,他們所說的很多話都充滿了哲學和人生道理。這些都不是能從書本上讀到的智慧,都是源於他們從工作中悟出的生活方式。




知日 

你尋訪了那麼多中國的手藝人,和日本的手藝人相比,中國的手藝人有什麼樣的特徵,有讓你印象深刻的中國手工藝人嗎?


鹽野 我尋訪了一些中國手工藝人,在對技藝和生活的看法上中日大致相同,最大的不同在於人們對他們的看法上。在中國,似乎很少有手藝人會受到尊敬;在日本,人們都很尊重手藝人,而他們也為了不辜負這份尊敬而更加努力研習技藝。

但在中國,手藝人並沒能受到足夠的尊敬,這也使得手藝人少了增進技藝的想法,這樣的結果疊加成了惡性的螺旋式下滑。

此外,我聽說如果被命名為國家級的美術工藝大師,其作品就能賣得高額的價錢,有人為此前赴後繼,當然,肯定不是所有人都如此,這一點和日本有很大的不同。













haruki /  text


參考:鹽野米松《留住手藝》(理想國)










《知日?不朽的匠人》特集


日本匠心之旅

匠の國へ !!!





全網現貨發售中!




 京東/噹噹/天貓中信旗艦店/中信書店/全國各大書店有售 


 點擊「閱讀原文」,直達購買鏈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日 的精彩文章:

這家連拖鞋都會自動歸位的旅館,太讓人心動啦!

TAG:知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