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黑龍江滿洲人的動物諺語

黑龍江滿洲人的動物諺語


黑龍江動物諺語的色彩意義研究

周曉燕,杜真強,孫占興

(哈爾濱學院 文法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6)

[摘 要]諺語是語言的精華,是辭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諺語的意義是由構成諺語的詞的意義、諺語結構的語法意義、諺語產生及使用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信息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意義。以現代漢語辭彙、詞義理論為基礎,探求諺語中所蘊含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時代色彩、風格色彩、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等。

[關鍵詞]黑龍江方言;動物;諺語;色彩意義

我國諺語理論研究自郭紹虞先生《諺語的研究》始,[1]此後人們對諺語的認識不斷深入。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諺語收集與詞典編纂、諺語的語言特色和文學特徵分析、諺語的認知分析等方面,[2]本文在對《中國諺語集成·黑龍江卷》中的動物諺語進行全面分析的基礎上,討論諺語的意義和色彩意義的來源,以及諺語所蘊含的形象色彩、感情色彩、時代色彩、風格色彩、民族色彩及地方色彩等。所討論的動物諺語包括三類:一是含有動物名詞的諺語;二是含有以動物詞、動物身體部位及其出產物名稱等為構詞語素的衍生詞,如「水煮大馬哈魚籽,喝後疹痘發得齊」(赫哲族·佳木斯市);三是以動物為描述對象的諺語,如「夏天草一車,冬天活一窩」(蒙古族·齊齊哈爾市)。

一、諺語的意義及其構成

董為光先生指出:「詞義是人們對詞所指稱的對象的認定,對所指事物表徵、本質的感受、理解和評價,對於詞語所含情感、語態的細膩體會,對於生物化構詞依據的習慣性聯想,以及對詞的實際使用條件、方式(在語法上和語義上)的判斷等方面的總和。」[3](P1)葛本儀先生指出,詞義包括辭彙意義、語法意義和色彩意義三個部分。[4](P73)其中辭彙意義是最主要的,是語法意義和色彩意義存在的前提,因此有時「詞義」往往被用來單純指辭彙意義。[4](P74)由於辭彙意義也被稱為概念意義[5](P183)或理性意義,[6](P353)因此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歧義與衝突,我們將諺語的辭彙意義稱為理性意義。對應詞義,諺語的意義也包括理性意義、語法意義和色彩意義,這裡的語法意義不是構成諺語的詞的語法意義,而是諺語本身的句法意義。諺語的意義是由構成諺語的所有的詞的意義(包括辭彙意義、語法意義和色彩意義)、語法結構的意義及諺語產生及使用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信息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意義。

諺語的理性意義比詞的辭彙意義更為複雜,它不是相關詞義的簡單相加,而是有效整合。諺語的內部組織關係相對簡單明晰,除了少量的特殊領域的諺語外,人們總是能夠為構成諺語的若干詞確定合適的詞義,並將其有機地組合起來,從而做到「聽其言而知其義」,自覺地獲取知識或增長經驗。例如:「春放尾巴夏放肉,到了秋季就放油」(齊齊哈爾市),其理性意義是「(羊)在春天長骨架,夏天變得健壯,秋天容易長膘。」「放」表示生長,「油」也叫膘,表示動物身上的脂肪,其他詞均取本義。

諺語的語法意義是諺語所採取的語法形式的意義,也包括修辭意義。例如:「春放尾巴夏放肉,到了秋季就放油」這個句子是一個陳述結構,用來敘述說明羊的生長特點與季節的關係。諺語中大部分是陳述結構,還包含疑問結構,如「螢火蟲豈能頂個星星亮」(朝鮮族·佳木斯市);祈使結構,如「莫想青山鳥,喂好籠內雞」(達斡爾族·齊齊哈爾市);縮略結構,如「春跑骨頭,秋跑膘」(齊齊哈爾市)、「共田荒,共馬瘦」(滿族·哈爾濱市);被動結構,如「人老實被欺,馬老實被騎」(蒙古族·大慶市);比較結構,如「毛驢是個怪,騎上倒比牽著快」(齊齊哈爾市);比喻句式,如「母羊好比搖錢樹,仔羊好比聚寶盆」(齊齊哈爾市)、 「學習沒計劃,盲人騎瞎馬」(達幹爾族·齊齊哈爾市);誇張句式,如「人無錯成神,馬無錯成龍」(哈爾濱市)等。

不是所有的諺語都含有隱含意義和文化意義,這些意義需要掌握相關常識、積累經驗才能獲取。例如:「春放尾巴夏放肉,到了秋季就放油」,這是草原上的牧民根據經驗總結出來的生產諺語,沒有隱含意義,蘊含的文化意義是:養殖業是當地經濟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勞動實踐中總結了豐富的飼養和放牧經驗。

二、諺語的色彩意義的來源

楊振蘭先生指出詞的色彩有時也稱為感性意義或修辭意義等,指詞中所蘊含的某種獨特的格調、韻味、傾向、氣息等,包括內蘊色彩和外圍色彩。[7](P1;P3)內蘊色彩包括滲透在辭彙意義中的感情色彩和形象色彩,外圍色彩指附著在辭彙意義之上的是時代色彩、風格色彩、外來色彩、民族色彩、地方色彩等。諺語的內蘊色彩意義是由詞的意義和整個結構的意義共同承擔的,諺語意義的所有構成部分均可以成為諺語的時代色彩、風格色彩、外來色彩、民族色彩、地方色彩等的來源。

(一)來源於詞的意義

具有色彩意義的詞會使其所構成的諺語也呈現出相同的色彩意義。例如:

例1 天鵝之首,雄雞之冠。(哈爾濱市)

例2 人是衣裳馬是鞍,扎古扎古就好看。(滿族·哈爾濱市)

例3 剎生魚,脆生生,塌拉哈,油汪汪。(赫哲族·佳木斯市)

例1中「首冠」具有書面語體色彩。例2中「扎古」具有地方色彩。例3「剎生魚」「塌拉哈」含有民族色彩;「脆生生」「油汪汪」含有形象色彩和口語語體色彩。

有些諺語的色彩意義在相關詞語組合到一起之後才體現出來。例如:

例4 愛叫的鳥不做窩,空喊的人不幹活。(滿族·齊齊哈爾市)

例5 野雞和狐狸不搭言,好人和壞人別攀親。(鄂倫春族·黑河市)

例6 修水庫,有三好,灌溉,養魚,點燈亮。(伊春市)

例7 靰鞡鞋,跑得快;鰉魚鰾,粘得牢。(赫哲族·佳木斯市)

例4含有批評的感情色彩。例5含有形象色彩。例6含有時代色彩。例7含有民族色彩。

(二)來源於結構意義

通過諺語的語法結構意義來傳達與之相應的色彩意義。例如:

例8 大鵬高飛萬里,群鳥豈識其志?(蒙古族·杜爾伯特)

例9 燕子雖小,能去江南。(朝鮮族·哈爾濱市)

例10 魚喜歡自己游過的水。(朝鮮族·牡丹江市)

例11 棒打獐子瓢舀魚,野雞飛到飯鍋里。(佳木斯市)

例8、例9分別使用反問句、轉折複句表達讚揚的感情色彩。例10、例11分別通過比喻句表示形象色彩。

(三)來源於隱含意義

這類諺語往往通過比喻或比擬的方式形象生動地說明隱含的道理,字面意義與聯想意義之間的聯繫靠相似性建立,這種相似性本身就具有形象色彩。例如:

例12 打驢子給馬看。(滿族·哈爾濱市)

例13 見到故鄉的烏鴉也高興。(朝鮮族·佳木斯市)

例14 馬尾巴只扇馬屁股。(大慶市)

例15 進什麼林,打什麼鳥。(綏化市)

例12用比喻的修辭手法表達對別人的行為提出警告。例13用擬人的修辭手法說明故鄉在人的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例14表示「自己只能顧自己」之意,詞的意義本身沒有色彩意義,但是組合在一起之後產生了形象色彩。例15提示人們要根據環境採取相應的行動。

(四)來源於文化意義

文化意義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文化意義的表達往往伴隨著色彩意義的闡釋。

例16 禿尾巴老李勝白龍,黑龍江水有了名。(黑河市)

例17 禿鷹不來啄,葬禮重新作。(蒙古族·杜爾伯特)

例18 寧做螞蟻腿,勿學麻雀嘴。(赫哲族·佳木斯市)

例19 日暮鳥歸林。(大慶市)

例16含有地方色彩,這種意義來源於當地傳說。例17說的是蒙古族古代的鳥葬,棄屍於野,任鳥啄食,含有民族色彩。例18體現儒家思想中「敏於事而慎於言」的言行觀,「螞蟻腿」「麻雀嘴」分別用來比喻「做得多」和「說得多」,含有明顯的形象色彩。例19表達人在天黑的時候渴望回到家裡,或年老的時候渴望回到故鄉的情懷。

三、諺語的色彩意義的體現

(一)形象色彩

形象色彩是建立在主體對客觀對象進行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是一種基於感覺、表象和想像等心理現象的聯想色彩。諺語具有形象性特徵,可以把具體可感的事物形象地描寫出來,使人通過具體事物的圖景、性狀、聲音、情貌、特徵,感受到事物的具體性,從而引人聯想,喚起人們的思想感情,達到聲情並茂的表達效果。楊振蘭先生指出:「修飾性、形容性、描繪性是形象色彩總的特質。」[7]P102)(這與諺語的形象性吻合,因此諺語大多具有形象色彩。動物諺語的形象色彩通常通過以下途徑表達:

1.修辭手法

比喻、比擬、誇張等形象生動的修辭手法,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運用豐富的想像力,或者將具有某種關聯的事物聯繫在一起,或者故意言過其實以增強表達效果,因此總會呈現出鮮明的形象色彩。例如:

例20 天老爺餓不死瞎家雀兒。(佳木斯市)

例21 山中無老虎,猴子稱大王。(齊齊哈爾市)

例22 秋收懶一懶,雀鳥撐瞎眼。(滿族·哈爾濱市)

例20將底層人民比作「瞎家雀兒」。例21運用擬人手法。例22是誇張手法的應用,誇張地強調了秋收時節務必不能偷懶。

2.形象詞的運用

形象詞指的是含有形象色彩的詞語,形象詞使諺語也獲得了形象色彩。常見的有象聲詞和重疊詞,例如:

例23 喳喳鳥沒食吃。(朝鮮族·雙鴨山市)

例24 魚過千層網,網網都有魚。(大慶市)

3.詞語之間的相互作用

諺語中,臨近詞語間的相互感染可以使整個結構產生形象色彩,例如:

例25 害群之狼,腥鍋之魚。(朝鮮族·牡丹江市)

例26 說比人高,做比人矮。(蒙古族·杜爾伯特)

例27 一千個嘴把式,頂不上一個手把式。(佳木斯市)

例25兩個偏正短語組合,有痛恨、鄙夷的感情色彩。例26通過「說」與「做」、「高」與「矮」的對比,揶揄說得好而做得差的人,有形象色彩和抨擊、諷刺的感情色彩。例27通過「一千」和「一」的對比,強調行動的重要性。

(二)感情色彩

感情色彩是主體對客觀對象的態度或感受,是主客觀相互作用的結果。楊振蘭先生指出:「各個民族由於歷史、傳統意識、民族心理、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原因,總有一些特殊的感情色彩的詞。」[7](P34)人與動物在長期交往的過程中建立的親密關係,黑龍江動物諺語中的生活諺、事理諺、修養諺、時政諺往往包含著當地人民對常見動物的情緒和態度,例如:

例28 是馬三分龍,是虎一身風。(鄂溫克族·大興安嶺)

例29 沒有梧桐樹,引不來金鳳凰。(雙鴨山市)

例30 惡龍單怕地頭蛇。(大慶市)

例31 山鷹不怕峰巒陡。(大慶市)

例32 井裡蛤蟆不嫌窄,雲中蒼鷹恨雲低。(滿族·齊齊哈爾市)

例33 猴子裝人,忘了自己長尾巴。(綏化市)

例34 猴子戴烏紗,怎麼看也不像官。(朝鮮族·佳木斯市)

例28、例29體現了人們對傳說中動物的龍和鳳的崇拜與敬畏。例30中龍是封建勢力、惡勢力的代表,含有厭惡與恐懼的感情色彩。例31、例32中鷹是勇敢、力量、志向高遠的象徵,承載著人們的敬慕和讚美之情。例33、例34中,猴子的活潑、頑皮、淘氣與正統文化中推崇的莊重肅穆、彬彬有禮、落落大方相抵觸,往往被看作是好大喜功、自以為是。

(三)風格色彩

風格色彩主要指語體色彩,分為口語色彩和書面語色彩兩大類。諺語由人民群眾共同創作並在民間廣泛流傳使用,所用詞語平易淺顯,所舉事物是日常所習見者,容易被大眾所接受,因此大部分具有明顯的口語色彩。流傳過程中的不斷加工和改造,使之言簡義豐、深刻雋永。語音上兒化詞、輕聲詞及押韻的運用,辭彙上方言詞、口語詞、擬聲詞、疊音詞等的選用,語法上反問、祈使、反覆、比較等句式的使用都會使動物諺語展現出鮮明的口語色彩。

(四)民族色彩

由於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傳統文化、語言表達方式不同,諺語的內容也有很大的區別。例如,赫哲族人喜愛吃魚,穿的衣服也多半是用魚皮、狍皮和鹿皮製成,素有「魚皮製衣酒敬神,狗拉雪橇赫哲人」之稱,動物諺語佔據了赫哲族諺語的半壁天空。此外蒙古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一度以狩獵為主要生產技能,留下的大量的動物諺語,例如:

例35 打獵不愁吃,砍柴不缺燒。(蒙古族·大慶市)

例36 夏天捕魚柳編罩子和撒網,冬天捕魚鑿冰叉魚下大網。(達斡爾族·齊齊哈爾市)

例37 沒有獵犬,就像沒有眼睛和耳朵。(鄂溫克族·黑河市)

(五)地方色彩

地方色彩是指諺語中所包含的地方氣息、地方情調和地方特色。寒地文化、荒野文化和農耕文化共同孕育了獨具地方特色的黑龍江諺語。方言詞、當地地名和特有的動物詞語是諺語地方意義的主要承擔者,這類諺語主要是自然諺、風土諺、農林諺,例如:

例38 燕子下仔多,必定是豐年。(鄂溫克族·黑河市)

例39 小鯽魚,不怕羞,離離拉拉到大秋。(齊齊哈爾市)

例40 長蟲纏樹,壞人纏身。(蒙古族·大慶市)

例41 臭魚爛蝦扔了白瞎。(赫哲族·佳木斯市)

綜上,動物諺語作為黑龍江諺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體現了黑龍江地區人民的生產經驗和生活感悟,是黑龍江地區寒地文化、荒原文化、鄉村文化、多民族文化的直接映象。諺語中體現了動物對生存環境的依賴,人與動物之間的相互依存,不但有客觀描述,還賦予了動物以人的性情和品質,或褒或貶、或揚或抑,形式多種多樣、內容豐富多彩,傳達生產經驗,記錄生活感悟的同時全面而生動地反映了人們的言行觀、擇偶觀、婚姻觀和利益觀。

[參 考 文 獻]

[1]郭紹虞.諺語的研究[J].小說月報,1921,(2-4).

[2]汪少華.諺語·架構·認知[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8,(6).

[3]董為光.漢語詞義發展基本類型[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1.

[4]葛本儀.漢語辭彙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

[5]符淮青.現代漢語辭彙[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

[6]蔣紹愚.古漢語辭彙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7]楊振蘭.現代漢語詞彩學[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付春兵 的精彩文章:

百年前珍貴春節影像!
講歷史能客觀些嗎?

TAG:付春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