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飲茶札記 白毫銀針

飲茶札記 白毫銀針

▲這篇是「多聊茶」的第壹佰玖拾玖篇常規文章

飲茶札記丨白毫銀針

前言

叮咚,周四輪到[飲茶札記]和大家說「早安」啦!

今天多傑老師要和大家聊的是,白毫銀針。

不知道這一次還會不會這麼巧,聊到的茶,剛好是大家剛喝過,正喝著,或馬上準備喝的茶。

反正前幾期已經有好幾個同學反應,每次的飲茶札記都恰好應了景。

春分了,離明前越來越近啦。

多傑老師也正盼著「明前茶」,但他等的並不是綠茶,而是白毫銀針。

這麼多茶,為啥偏偏就等白毫銀針呢?一起來看一下這篇文章就知道啦!

正文

冬去春來,每個愛茶人都心心念念著一杯明前茶。

我自然也不例外。

但我喝明前茶有個怪癖,那就是盡量不喝明前綠茶。

其實「怪癖」二字,還是給自己解嘲的託詞罷了。明前綠茶太貴,估計這才是真的原因。

記得2017年的春天,明前龍井在北京某老字號里賣到了每市斤8888元的價格。

我偷偷算計了一下,以每天喝5g茶來計算,也要消耗近百元人民幣。

想來想去,還是沒捨得下手。

當然,老字號賣的還是貨真價實的產品。至於市面上用西南茶青來冒充的江南明前茶,那就更是大煞風景了。

每年都會有學生或是朋友,拿著各種明前綠茶來請我「鑒定」。

我要是楞勸人家不要在意,那純粹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畢竟是這麼昂貴的東西,對於出身來歷免不得糾結與在意。

本來簡單到極點的喝茶,竟然變成了嚴峻挑戰。

人們總是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去喝明前綠茶,生怕花了買李逵的錢,請回來的卻是李鬼。

一杯茶湯,撲朔迷離,懸疑十足。

口腹之樂,竟然演變成了頭腦考驗。

飲茶樂趣,蕩然無存。

更何況,若是單論滋味,我還更愛雨前綠茶的湯感飽滿,清甘雋永,耐沖禁泡。

因此,喝綠茶我避開清明,而單等穀雨前後。

真吃貨,嘴刁。

偽吃貨,嘴急。

其實明前茶的概念,適用於江南茶區。

浙江、江蘇、安徽幾省,頭批茶大致就是這時上市,因此尤為珍貴。

可其實清明前後,若是從江南移步到華南,你會發覺其實茶山早已掛綠。

因此,我家中的「明前茶」多是來自華南茶區的白茶上選——白毫銀針。

白茶,產在我國的福建省福鼎、政和、松陽一帶,屬華南茶區。

若單論規模與質量,則又首推寧德市下面的福鼎。

這裡地處華南,大地轉暖回陽偏早。到了清明節前二十天,這個產茶區就已經開始忙活上了。

每年我都要到各茶區轉上一圈,看望一下各地的良師益友。而訪茶之旅,第一站往往就是福鼎。

福鼎地處閩北,絶算的上福建最幽美的佳土之一。出了市區,便有美景。山水清曠,田疇親人。房子與茶園,永遠相鄰。

每逢春季,遠山蔥綠,時在眼帘。加之溪水尺寸正好,清澈蜿蜒,將茶園村舍勾連在了一起。

景物對望,各成其美。

福鼎所值茶樹,以福鼎大白、福鼎大毫為主,兼具有菜茶、土茶、福雲六號等品種。

剛一開春,茶樹上已布滿了碧油油綠莖玉蕊的嫩芽了。微風搖曳,隠蘊菁香。

這裡的茶農,從清明之前一直可以採到立夏前後。

依據採摘標準不同,分別製成白毫銀針、白牡丹與壽眉。

其中白毫銀針採摘時間最早,標準也最為苛刻,製成一律都在清明節之前。

每年春季嘗鮮,我就全指著她了。

在白茶里,屬銀針價格最高。但若說和高檔綠茶比,那銀針又算是平民廉價之物了。

這些年,白茶市場認知度提高,當地茶商也想給白茶再提提身價。

於是乎,有人拿著宋徽宗《大觀茶論》言之鑿鑿的說:白茶歷史已有千年之久!

隨後,大家又在另一部宋代茶書《宣和北苑貢茶錄》里,找到了一種名為「銀線水芽」的貢茶。

於是乎,茶商又興奮的說:「銀線水芽」就是「白毫銀針」的前身嘛。

這樣楞拉著宋徽宗給白茶代言的做法,未免有點牽強附會了。

《大觀茶論》中,確有「白茶」一章。

但其中記載的茶,實際上是一種「蒸焙」而成的綠茶。與今天意義上的白茶,不管是在樹種上還是在工藝上,都有著天壤之別。

福鼎白茶,絕非宋代白茶。

商人的宣傳雖然牽強,但我建議大家也不妨讀一讀關於宋代白茶的文字。《大觀茶論·白茶》記載:

「白茶自為一種,與常茶不同,其條敷闡,其葉瑩薄……須製造精微,運度得宜,則表裡昭澈,如玉之在璞,他無與倫也。」

雖然時隔千年,但似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同在東南茶區,皆是白茶之名,兩者在於審美上竟有相通之處。

《大觀茶論》這段文字不可做廣告語用,倒成了愛茶人欣賞白毫銀針茶的提綱。

白毫銀針之美,一曰精,二曰輕。

這裡的精,說的是採制手法。

剛開始採茶時,茶農的心氣兒高。憋了一冬的勁,一下次都用了出來。

採茶不怕費工費力,卻一定要按頂級標準行事,爭取把茶青買個好價錢。因此初春的白茶,一律採的是米粒般大小的芽頭。

采銀針的活我干過,絕沒有文字這樣輕描淡寫。

採摘時,需手持芽梢基部,另一手將芽梢中的魚葉和一片真葉輕輕剝下,留下長梗和肥芽。

這樣的手法稱為「剝針」,採下來的茶青則一律稱「鮮針」。

剝針時動作一定要輕柔且利索,忌諱損傷芽針。

世人皆認為採茶算是粗活,殊不知卻要一等一心靈手巧的人才能勝任。

由此製成的干茶,滿披白絨,色澤銀灰,似針若劍,因而才得名——白毫銀針。

說過了採制之「精」,我們再來聊聊白毫銀針口感之「輕」。

長久以來,人們一直以為綠茶就算是口味很輕的茶了。

但實際上,由於未經鍋炒或蒸汽殺青,所以白茶口感,又要比綠茶再輕上幾個層級。

白茶之輕,在先採先制的白毫銀針上體現最為明顯。

只是長期以往,白毫銀針名不見經傳,倒讓綠茶竊據了茶界小清新的位子。

既然銀針味輕,那想必就該用80℃的水來沖泡吧?

其實大可不必。

白毫銀針,還是要用百度沸水沖泡風味最佳。

說起沸水泡嫩茶的原理,我可以從吃貨的角度給大家解答。

每次到粵港澳出差,晚上總要從酒店偷溜出來,去路邊吃一鍋廣式生滾粥。粥店裡總有一大鍋煮得綿滑的粥底。

待客人點菜後,老闆就另用小鐵鍋盛幾勺粥翻煮至滾熱,再按需要加入滑雞、鮮魚片、豬肝、豬血、肉丸等食材稍煮,最後撒上蔥花或生菜絲便可上桌。

鮮香清潤,至今想起來都讓人流涎。

北京的粵菜館子不少,但做的總是不得要領。粥底不燒的滾燙,食材下鍋的一瞬間,就難以激發出鮮香之氣。

盛上桌來,食材味道混雜,那才真叫亂成一鍋粥了呢。

鮮活,永遠與滾燙掛鉤。

沸水沖泡銀針,就是這個道理。

先以茶與水1:30的比例,計算好銀針的投茶量。記得用帶有溫度的茶器,來承接初春的白毫銀針。

干茶入器,頓覺銀針茶特有的「毫香」四溢。

你要問毫香是什麼?

有人描述為豆子的氣味。我倒是覺得,濃郁的毫香類似於巧克力輕焙一下的氣息。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反正你可別忘記嗅一嗅銀針的干香就是了。相信我,那絕對稱得上一種美妙的享受。

第一衝注水後15秒內出湯,得到的幾近透明的湯色。輕啜一口頭道銀針茶湯,似茶非茶,但又絕不是白水。

再喝一口,不覺得舌頭兩側生津。錯不了,這正是山中清泉甘冽之味。

中國茶千百種,喝起來像清泉般輕柔甘順的卻只有白毫銀針了。

白茶屬於重萎凋、輕發酵的品種,因此茶湯中滋味析出較慢。

與綠茶不同,別看銀針細嫩,但自第二沖後你不用急著出湯了。

有人說,這麼細嫩的茶會不會泡苦了。

可其實,甘中微帶白茶自身的輕苦,令其柔和的茶湯中,帶有一襲衝勁兒。這杯銀針茶湯,才算是真的泡到位了。

即使帶著微苦的茶湯,我身邊的很多朋友還總是埋怨實在太淡了。誠然,現代人的飲食結構口味越來越重。

以至於,對於茶葉的審美也偏向於「重香厚味」的種類。六大茶類中,以白茶最淡。

而白茶中,則又有白毫銀針首當其衝。在常喝生普洱、大紅袍的人眼裡,白毫銀針可能真是寡淡如水了。

白毫銀針,怪不得賣不上價錢。

中國漢字,奧妙無窮。所謂「品」字,有三個口組成。有人解釋說,一杯茶不可一飲而盡,分三口喝下去才叫「品茗」。

可對於「品茶」,我卻另有一種講法。

一些口感細膩的茶,可能是你到第三口時,第一口的味道才慢慢顯現出來。

所謂「濃強」之茶,其實是味道衝口直接。

而所謂「寡淡」之茶,其實是韻味吐露較為緩慢,需靜心體會也就是了。

我們習茶,不就是為了發現生活中細微之處的美感嗎?

那淡而持久的毫香、若隱若現的輕甘,不正是我們應去捕捉的細節之美嗎?

認真泡一杯銀針,沉心靜氣的飲上三口。

《大觀茶論》中所講「表裡昭澈,如玉之在璞,他無與倫也」的美感,可能就自現於茶湯之中了吧?

快來說一說

你眼裡的白毫銀針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春節送禮,試試紅茶
史上最全速溶奶茶繼續測評,誰月半誰知道!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