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語感:找出那些「怪怪的」句子

語感:找出那些「怪怪的」句子

一直覺得,孩子們的語感有待提高。今天上習作課,又體會了一把。這學期,我把每節作文課的安排都做了一點規劃。今天的習作點,是關於主語的。

在學生作文中,主語重複和主語缺失很是常見。主語,是執行句子的行為或動作的主體,如「我喜歡花朵」中的「我」,就是主語,由這個主語做出「喜歡」這個動作。小學教育中,對於句子成分的認識,是有所缺失的。語言學的弱化使孩子只能憑藉語感去辨別一些習作問題。今天說起主語,發現孩子們對主語的認識也是很模糊。「美麗的花朵惹人憐愛」,他們知道主語是美麗的花朵,而當我再去讓他們簡化主語的時候,就有了不一樣的聲音,美麗和花朵,都有人選擇。

今天,我與孩子們一起看病句、治語病。主語缺失和重複,孩子們都有所了解。通過學習,在短句中,他們可以比較快的感知,而對於長句子,他們的感知就會遲鈍一點。有一個學生寫:嘴巴能說會道,誰也說不過,但是是一個大嘴巴。我們能感受到他的意思,但是裡面的主語並不是一個。我請他用「大嘴巴」造句,他很快就說:某某,你是個大嘴巴。很明顯,主語並不相同的情況下,必須分別寫出來。

在不講句子成分的情況下,孩子們需要語感,去感知哪裡讀上去「怪怪的」,由此品味、修改語言。

在此提3個建議。

1.精讀優秀的文學作品。精讀,是相對范讀而言的,指深入細緻地研讀。一個人要積累知識,就必須讀書。讀書又是為了運用,如何才能學以致用?這就要求認真讀、反覆讀,逐字逐句、深入鑽研,對重要的語句和章節所表達的思想內容還要做到透徹理解,這就是精讀。在蘇教版五年級教材中,有《精讀和略讀》一文,家長可做借鑒。

2.讓誦讀成為習慣。我們常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古時的私塾先生們就很看重誦讀,書聲琅琅,熟讀成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便是對誦讀的高評價。.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誦讀中語調、節奏、語流反覆刺激,便在學習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聲音映像」,這種內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語言流便自然而然地從記憶中溢出。良好的語感就會在讀中得到積累,在寫中得到發展。

3.積極寫作,多寫多改。學了不用等於零。寫作水平的不斷提高,是在積極記錄中實現的。勤於筆耕,則必然會有進步。至於修改,在緊張的語文課堂內,其實所給的時間並不多,但我覺得仍不可少。張志公先生曾對他說:「與其每次換一個題目,不如讓學生反覆修改。」反覆修改其實是寫作過程中很愉快的事:指讀的過程把作文放大,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生感受到了寫作的動力與成功感;自己當一回小老師,幫同桌、組員改一改,客觀的角度總可以發現一些被忽視的問題,這時候如果他人認同,又增加了有點自信心,如果不贊同,來一點辯論也是樂趣無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循文之路 的精彩文章:

TAG:循文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