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盧森堡(三)——濃縮城市一樣的音樂廳

盧森堡(三)——濃縮城市一樣的音樂廳

在盧森堡的第一天參觀了歷史與藝術博物館(MuseeNational d"Histoire et d"Art)之後,我晚上在旅館還在想為啥博物館的建築師Christian Bauer並不是那麼有名,在網上搜索他的其他作品。第二天,我早早起來去了盧森堡新區參觀。

也許真的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參觀完新區Christiande Portzamparc的音樂廳和貝聿銘的當代藝術博物館之後,再回想第一天看的老城區的歷史與藝術博物館,我深深的感覺到,「優秀」和「頂尖」的差距還是著實存在的。

Christian de Portzamparc是一位法國建築師,從巴黎的布扎學院畢業(école Nationale des Beaux Arts),於1994年榮獲普利茨克獎——所謂的建築中的諾貝爾獎。我之前並不太了解這位建築師,也許也是因為在學校他並不被很常提及。

音樂廳柱廊立面有一種輕盈的感覺,從不同角度看通透程度不同,有種變形後的古典美。

雖然音樂廳的空間分析起來整個概念並不複雜,中間一個主音樂廳被旁邊一些輔助設施、辦公區域圍繞,然後外面是一圈「高架橋」,最外面則是柱廊立面。而身處其中的感覺是圖紙完全無法傳達的。走在坡道上的時候每一步都能看到不同的景象,就好像行走在抽象過的中世紀歐洲古鎮。

平面圖、剖面版權為Christiande Portzamparc Architects所有

有的地方深入地下幾層,往下看彷彿在凝視一個黑洞;有的地方又連廊縱橫。而且用於辦公的地方都有對外的窗戶,我走在坡道上時,就真的好像在遠遠眺望燈火闌珊處的人家。給我類似這種感覺的建築還有FrankGehry在麻省理工的StataCenter,雖說兩個建築的概念出發點完全不同。

在上一篇寫歷史與藝術博物館的時候我提到建築對內外融合(insideout, outside in)的處理,因為博物館把歷史建築的外牆變成中庭天井一面內牆的手法著實讓我感覺有趣。但現在看到音樂廳之後,我忽然又對內外融合這個概念有了另外的理解——這座音樂廳本身就是一座小小的城市啊!只能感嘆自己的小腦瓜差點不夠使,轉了兩圈才弄清楚到底是什麼布局……能夠把這麼複雜的東西做得這麼簡潔真的很厲害。

很遺憾沒有能夠進入中央音樂廳內部觀看。從網上的照片想像了一下,在裡面聽音樂一定會有種即在廣場、又在室內的穿梭感吧!

不禁感慨大師終究是大師。有時覺得看得越多,對建築本身反而更有信心。建築本身的確是存在屬於這個學科本身的東西,並不是蜻蜓點水地把其他學科綜合起來。忽然有種欣喜之情油然而生,就好像品酒師學徒終於能夠嘗出兩種不同層次的酒細微的區別一樣。雖然可能還不能很好地歸納出到底是什麼區別,但我感覺能夠區分出細微的區別本身便是一種進步。

上學期同Christ& Gantenbein上設計課的時候,曾經感嘆他們為什麼對建築這麼有熱情。也是因為我自己過一陣就會有一些困惑,加上身邊的同行朋友的困惑,時常被雙重困擾著。但這種感動的瞬間積累多了之後,我覺得建築是可以做到很多東西的——雖然有些東西不可言說,有些東西說出來便被降維扁平化了,有些東西在翻譯和文字傳播之中失去了它們本來的意思,但那些本質是真實存在的,而且是能夠被重複體驗的。

我感覺現在我還說不清楚這點特別究竟是什麼;也許是光影,也許是高度,也許是引導人去體驗的方式,說不清。也許是縱使歷史變遷,社會發展,人類本身也是千百年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肉體如此,人性的一些地方也是如此。千百年來人們都用類似構造的七尺之軀去體驗著這個世界。也許正是因為這些不變的東西,讓人們能夠和千百年前的人有同樣的感觸,能夠體驗到另外的個體想傳達並未言說的信息。

雖然以後我肯定還會有很多瞬間會非常非常困惑,估計也會問自己到底在幹嘛,但同時也會有很多很多的瞬間,會像這次一樣,感覺自己觸碰到了一些傳達於言語之外的東西;而這種感動便是促人前進源源不斷的燃料吧。J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行走中的莫寧 的精彩文章:

TAG:行走中的莫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