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盤點那些子女眼中難以接受的家長思維,你中槍了嗎?

盤點那些子女眼中難以接受的家長思維,你中槍了嗎?

編者的話:我們常說,父母的格局決定孩子的眼界和未來。什麼才是大格局呢?讓孩子選擇,尊重其個性和夢想;讓孩子獨立生活和思考,不做「直升機父母」;給孩子時間,不要催著他成長。其實,歸根到底還是要杜絕這樣的觀念:「孩子是自己的附屬品」。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可能都還沒真正做到這一點,導致與子女關係緊張。家長想要更有格局,恐怕得先告別這些口頭禪。

父母都特別希望孩子聽話、懂事,過上幸福的生活,將一切的善意都寄託給兒女。可是,在與子女相處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現在,許多家長都感到十分困惑,孩子不聽話,溝通也經常是無效的,不知道該怎麼辦。也許,父母應該審視一下自己的那些「腦迴路」,或許正是一些慣性思維成為家庭問題的引爆點。

「我這麼做,還不是為你好」

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聽過這句話,最常見的情景就是當自己的選擇與父母相悖時,父母便曉之以情感壓力,說「還不是為你好」。作為子女,大多都明白當父母這麼說時,基本都是真心的,但是好的動機並不一定能產生好的結果。因為父母眼中的好,在子女眼中並不一定好,這才是根本問題所在。將自己的觀念強加到子女身上,也就剝奪了孩子的選擇權,而只有不斷地為自己的人生做選擇,才是真實生活的印記。

如果一味強迫孩子選擇自己眼中的「好」,那麼,今後孩子自我判斷能力就會受到影響,自主意識差。而且,在情感上給孩子過多壓力,不僅會影響家庭關係,而且有可能導致孩子壓抑太久,長大了叛逆。正如前段時間,北大留美碩士「秋岸」所做出的舉動,萬字長文控訴父母,將過去的人生拿出來與父母對峙,與家庭決裂。

而反觀日本電影《墊底辣妹》,一個差生逆襲的故事之所以令人熱淚盈眶,不僅是因為「夢想成真」,觀眾也都被女主角媽媽的默默支持所觸動:「我希望孩子們可以茁壯成長,做自己想做的事,哪怕是與全世界為敵,我也要站在她這一邊。」為她好,就無條件地支持她的選擇,這種態度值得很多家長學習。

「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這又是很多人反反覆復聽到的一句話,真的是被「別人家的孩子」虐得不輕,彷彿世界上最好的孩子就是別人家的孩子。

「你看xxx,怎麼考得那麼好。」

「你看xxx,怎麼那麼懂事。」

「你看xxx,考上了公務員,工作穩定,多好。」

……

童年時家長對孩子的指責、評判,尤其是比較,會對孩子產生一生的影響,一些人在童年時期就會常常感到自卑。也許家長隨口一句「你怎麼就不如人家……」只是為了發泄情緒,或是激將法,以為這樣的「刺激」會讓孩子進步,但可能會給孩子留下陰影。一旦形成「自己總是不如別人」的思維,人的快樂感、幸福感便會減少。即使是「比過」了別人家的孩子,通過比較得來的認同感不會給孩子真正和持久的自信。

與其花時間和精力去比較,不如與孩子聊聊天,多鼓勵、多支持,這才是孩子前進的動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閃光點,作為家長,要努力放平心態,發掘孩子的興趣、尊重孩子的選擇。要讓孩子知道,無論優秀還是平庸,無論「別人家的孩子」如何,父母都會相信和欣賞自己。

「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多」

相比孩子,父母經歷過很多事情,閱歷要遠遠高於子女,但即便如此,也不是所有的事情父母都是對的。而且,父母當年的「橋」對於今天的「路」來說,可能借鑒意義並不大。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父母總結出來的經驗,未必就適合孩子。

當和孩子的分歧無法解決時就以自己的經歷為理由反駁子女,其實暴露了父母的無力感和「居高臨下」的姿態,只能以長輩自居,終結對話。

而開明的家長會將自己放在與孩子平等的地位,以朋友的身份與子女相處。這便會鼓勵孩子發展出自己獨立的心智與自我,有自己的想法與見解,這是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一步。尊重孩子的不同意見,不要簡單地否定,而是試著用商量的辦法解決問題。

「你可要給我們爭口氣啊」

不少父母在回想起過去的經歷時,總是會覺得有些遺憾,比如沒有學成的鋼琴,或是沒有考上的大學。於是不少人在慨嘆的同時,將這個未能實現的夢想「託付」給自己的下一代去實現。

孩子成了父母自己理想的延續,不僅讓孩子承擔起了過重的負擔,而且忽略了孩子自己的夢想。孩子在補償家長遺憾的同時,也就留下了自己的遺憾,而他們的遺憾又由誰來補償呢?

在講述天才少年的電影《少年班》中,有一個被媽媽安排進少年班的角色,他的智商只能算是中上等,但媽媽希望他成為人上人。進入少年班之後,他壓力重重,一方面,背負著母親的期待,但總是考倒數第一;另一方面,每天被班裡的天才少年智商碾壓,很不快樂。在本應認識自己、尋找自己夢想的時期,做了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

家庭教育的本質從來不應該是製造一個父母想像中的完美人,而是要幫助孩子經歷自我塑造的過程。在成長中,如果孩子的夢想與家長的期望一致,這固然是好的。可是,孩子也會有自己的夢想,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權為自己而生活。

「你是我生的,我當然應該管你了」

很多人在成長過程中都經歷過這種來自方方面面的管教,就算孩子已經長大成人,獨自生活,這種管束還是形影不離。大到工作、婚姻,小到生活起居,穿什麼衣服、做什麼髮型,很多網友紛紛表示:有一種冷叫父母覺得你冷,不管自己多大,在父母眼中永遠是生存能力極差的兒童。

有些家長強勢慣了,習慣性地把孩子當作自己的附屬品,「你是我生的,你得聽我的」。很多時候,就是因為這種大大小小的管束導致了孩子與父母之間的一次又一次爭吵,在把問題上升到「家庭倫理」的高度之後,導致了彼此的怨氣和不滿。

有網友坦言,每次自己考試考不好,家長便會拳腳相加。高考報志願時,自己的第一志願是同濟大學的建築系。然而,母親硬生生地讓自己改成了人大法學院,理由是母親覺得人大更勝一籌,孩子不去人大會讓自己在同事面前丟臉。之後的「邏輯」更是神奇了:要不是我以前「管」你,你能考上人大嗎?

任何關係能夠和諧、長久地發展下去,都離不開相互間的尊重和信任。當孩子尊重父母的建議時,父母也應該尊重孩子的選擇,給孩子足夠的成長空間,不以「倫理」為理由,掌控孩子的生活。

這些「口頭禪」所反映的最主要問題還是父母的控制欲,力圖掌控子女的人生,而這也是後一輩「吐槽」最多的地方。對於這一點,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在《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這首詩中說:

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

他們藉助你來到這世界,卻非因你而來,

他們在你身旁,卻並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予他們的是你的愛,卻不是你的想法,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屬於明天,屬於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

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

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

因為生命不會後退,也不在過去停留。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周成剛在路上」編整,圖片來自網路,轉載請註明出處並附二維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周成剛在路上 的精彩文章:

特蕾莎·梅向英國高學費開刀 英國讀書將更加物有所值?
那些年,我們見過的菜名神翻譯……老外看了不會報警嗎?

TAG:周成剛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