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胡宗憲犯了死罪 可因為他平時堅持做這件事 嘉靖最終選擇放了他

胡宗憲犯了死罪 可因為他平時堅持做這件事 嘉靖最終選擇放了他

清人在編修《明史》時,曾經總結過明朝的滅亡的原因,認為明朝「名亡崇禎,實亡萬曆,初亡嘉靖」,意思是說明朝表面上亡於崇禎朝,實際上是亡於萬曆,而根源在於嘉靖。作出這一判斷的依據主要是因為明朝滅亡與黨爭有關,而黨爭正是始於嘉靖朝。

為了爭奪首輔之位,在嘉靖皇帝的默許之下,楊廷和、張璁、夏言、嚴嵩到徐階,權臣輪番上陣,近身肉搏,演出了一出幾十年的宮斗劇。為了獲得鬥爭的勝利,這些人不得不拉幫結派,黨同伐異,每一次權力的輪替,即意味著一大批官員的出局,造成了朝局的不穩,而這種權力鬥爭模式在萬曆朝時則發展到了巔峰,東林黨、齊黨、楚黨、浙黨,爭來爭去,結果讓閹黨魏忠賢摘了桃子,將大明朝的根基都爭沒了。

在明朝16個皇帝中,嘉靖皇帝的聰明、能力都是首屈一指的。明武宗朱厚照死後,由於沒有子嗣繼位,他的堂弟,當時還是興獻王世子的嘉靖便撿了個大便宜,從一個本來混吃等死的藩王繼承人一躍成為大明王朝的統治者,這時他只有14歲。

雖然是一個從鄉下來的「野小子」,但嘉靖皇帝一點也不祛場,上來就利用大禮議事件把四朝元老楊廷和干趴下了,將權力收為己有。在此之後,他又任用張璁、桂萼等激進的改革派官員,減免賦役,清理皇莊,裁汰冗官冗役,一掃下宗朝的弊政,維護了社會的穩定。

然而不到幾年的時間裡,一個勵精圖治、朝氣蓬勃的君王就變成了一個沉迷修道煉丹,不問政事,貪圖享樂的昏君,更是熱衷於坐山觀群臣斗,將權力牢牢抓在自己手裡。

在《萬曆野獲編》中收錄了這樣一則故事,說嘉靖執政以後,他的親筆奏章經常會送至內閣,而在西苑當值的內閣大學士們每次接到嘉靖的手詔,都要親筆回奏,不敢假手於人。內閣大學士夏言曾經被嘉靖皇帝免職,後來又被起用,然後上致謝疏感謝天恩,沒想到這奏章中有塗改過的字跡,被嘉靖皇帝責怪。

然而相反的是,各地的封疆大臣,外官們由於天高皇帝遠,嘉靖皇帝管不著,每次寫奏章或者回嘉靖皇帝的奏章時,都是由幕僚或者師爺代寫,只有胡宗憲一人堅持親手寫奏章。

嚴嵩父子倒台以後,胡宗憲的後台沒有了,他的政敵們便以貪污軍餉、濫征賦稅、黨庇嚴嵩等十大罪名彈劾胡宗憲。胡宗憲原本罪該當死,但嘉靖認為胡宗憲抗倭有功,殺害他會讓大臣們寒心,還特意提到了胡宗憲親筆書寫奏疏的事情,讚賞他的忠誠事主,於是便把胡宗憲給釋放了,讓他回藉閑住。

從夏言塗改奏章被責怪、胡宗憲親筆寫奏疏這兩件事中,我們可以看出嘉靖皇帝為人處事是極度以自我為中心的,而且自尊心極重,非常注重大臣們對他的態度。

拿夏言的倒台來說,很大程度就是因為夏言的言行觸怒了嘉靖皇帝,讓他覺得自己的帝王威嚴不再。

比如說去拜謁顯陵,夏言行動慢了些,便被嘉靖皇帝責罵,還責怪他「朕不早期,言亦不入閣」,意思是我這當皇帝的偷懶不上朝,你這打工仔夏言就罷工不去內閣當值,軍國大事都直接在家裡辦了。

而相較之下,夏言的政敵嚴嵩則把准了嘉靖皇帝的脈,知道嘉靖愛人捧,喜歡別人尊敬他。

比如嘉靖皇帝喜歡修道,就喜歡給親近的大臣們送親手做的香葉束髮冠,夏言認為這不成傳統,非人臣之法服,於是拒絕奉詔,不戴在頭上。而嚴嵩呢,卻如獲至寶,當場戴上,還時不時拿出來顯擺。

再如後來夏言給自己選了「上柱國」的勛級,嘉靖授予他後,於是便想再授給嚴嵩,但嚴嵩覺得「上柱國」里的「上」只有皇帝一人才能夠享有,其他人都是沒有資格的,「乞陛下免臣此官,獲為令典,以昭臣節」。千穿萬穿,馬屁不穿,兩下一對比,肯定是嚴嵩更討皇帝的喜歡。夏言成了明朝文官中唯一一個活著獲得上柱國榮譽稱號的人,卻丟了自己的性命。

胡宗憲的發跡和滅亡其實也是因為嘉靖皇帝一人的喜好。胡宗憲原本是依靠嚴嵩上位,後來他自立門戶,抓住嘉靖皇帝好大喜功,沉迷修道的心理,於是便搞了個白鹿出來充當祥瑞,由大才子徐文長作《進白鹿表》而讓嘉靖龍心大悅。

後來胡宗憲被人彈劾貪污軍餉、黨同伐異等罪行,這些罪名加起來足以令胡宗憲十惡不赦,死罪難逃,但嘉靖念在其所立功勞,加上進白鹿祥瑞、親書奏章,於是便放了他一馬。

後來嘉靖皇帝為什麼又要選擇將胡宗憲下獄呢?因為胡宗憲做了一件嘉靖皇帝無法容忍的事情,那就是胡宗憲被彈劾時,曾經自擬聖旨讓羅龍文轉達給嚴世蕃。羅龍文被抄家時,這封聖旨也被找了出來,在家閑居兩年的胡宗憲被盛怒的嘉靖皇帝抓回了京城大獄。胡宗憲在獄中曾經寫下《辯誣疏》遞交上去,卻遲遲沒有反饋。

因為這件事情觸碰到了嘉靖皇帝的敏感神經。胡宗憲作為一個臣子,卻敢自擬聖旨,這既是對他皇權的蔑視,也是說明胡宗憲對嘉慶皇帝的心思猜得極透,嘉慶自然無法容忍臣子揣測上意的這種做法。

念在以前的交情上,嘉靖最後雖然沒有處死胡宗憲,也任其在獄中自生自滅。胡宗憲也自知前途渺茫,於是在寫下「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雲」的詩句後,自殺身亡。

從夏言、嚴嵩、胡宗憲三人的命運中,我們不難看出作為帝王的嘉靖,他做決策的依據並不是從國家大政出發,而是受制於其個人的喜好。喜歡的人,得寵的人,犯錯也會得到寬恕,而討厭的人,觸怒他的人,即使再好也會被罷黔。

朝中大臣們為了自保或者升官發財,不得不迎合嘉靖的喜好。嘉靖喜歡修道,大臣們就給他建道觀寫青詞,嘉靖喜歡享受,便花巨資為他大修宮殿,同時大臣們還為了權力明爭暗鬥,搞得烏煙瘴氣。

嘉靖之敗,在於太自我,在於其沒有一個明君應有的氣派。那怕我死後洪水滔天,反正這撿來的皇帝,敗了也就敗了,只要我自己過得舒服就好,這或許是嘉靖內心的真實寫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涯讀涯史 的精彩文章:

明朝貪官為何越殺越多 除了皇帝給的工資低 還有這個原因
王陽明死後謚號文成 在明朝屬於什麼水平?

TAG:涯讀涯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