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文物介紹——唐代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文物介紹——唐代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原標題:文物介紹——唐代葡萄花鳥紋銀香囊


要說最早香氣的運用,就要先說古埃及,公元前三千年左右,埃及就開始使用香料,這遠遠比埃及其它的文明更早。埃及人發明的可菲神香是人類最早的香水,就是因當時還沒有精鍊高純度酒精的技術,所以準確來說,這種香水應稱叫「香油」,是由祭司和法老專門製成的。後來,埃及人的聰明智慧讓他們特別善用各種植物香料及芳香療法,比如他們會用沒藥油處理木乃伊,以保證不腐,今天的考古學家打開圖坦卡蒙法老的陵寢時,香精kyphi的味道依然強烈如昨。(kyphi是古埃及的一種神秘香精)。古代埃及人也在烹制食品時放入胡椒、桂皮,石竹花、茴香和錦葵籽,這份食用香料名單中如今加入了辣椒、咖喱粉、孜然這些典型的阿拉伯香料,一直用到今天。


今天尼羅河西岸的伊德夫,是一座重要的古埃及神廟遺址,而這裡,也是當時的香水實驗室。大廳的西北角一個狹小的房間,沒有窗戶也沒有其他的孔道作為通風設備。這看起來像香料儲藏室的小房間正是古埃及人的香水實驗室。牆壁上的象形文字記載著幾個世紀不對外公開的神秘香精配方,從原料、比例、添加順序、加熱和浸泡時間以及所需器皿,一直到成品的重量在當時都有詳細的規定。這一時期,香精和化妝品製作工藝更被嚴密地壟斷。



對於法老的庶民來說,香精和香水也幾乎成了生活必需品,因為當時在公共場所中不塗香水是違法的。古埃及女子把精油當成美容養顏的秘方而樂此不疲,而利用芳香精油來護膚、沐浴、熏香直到今天,也是我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隨著近年「植物天然」概念的回歸,讓芳香理念深入人心。


中國古代在室內熏香的習俗最遲在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燃香的器具名叫熏爐。到了漢代,熏爐在貴族的起居生活中扮演著越發重要的作用。當時熏爐所燃之香最初是一種草本植物叫茅香。茅香不太難得,其中雖含有香豆素,但香氣不甚濃郁。燃燒這茅香的熏爐在廣東廣州、湖南長沙等地西漢早期墓中出土了不少,中原地區則出現得相對晚一些,反映出熏香的風氣是自南向北逐漸推進的。茅香是草本植物,乾燥後本身就可燃燒。早期的熏爐多為豆形熏爐,爐身較淺,爐蓋較平。為了使茅香充分熏燒,往往在爐身下部或底部鏤有進氣孔,而在爐蓋上鏤有出煙孔,空氣自進氣孔進人爐內,香煙則從煙孔散出瀰漫室中。



後來,漢朝從今天的蘇門答臘島南海岸進口了高級香料龍腦。龍腦是從龍腦樹的木材中蒸餾出來的白色晶體,又名冰片。在古代,龍腦樹只生長在自赤道至北緯5度的地區,如加里曼丹、馬來半島、蘇門答臘等地近海的密林中。此物於西漢時在廣州巳非罕見之物。西漢張騫通西域後,還從西方輸人了蘇合香。蘇合香是小亞細亞、敘利亞等地所產的一種金縷梅科植物的樹脂,也用於燃香。龍腦、蘇合等香的熏燒法與茅香的熏燒法有所不同,其為樹脂類香料,須置於其他燃料上熏燒。



因此熏燒樹脂類香料的熏爐形制則有所不同。這種熏爐的爐身要作得深些,以便在下部盛炭火,樹脂類香料放在炭火頂上,使之徐徐發煙。為防止炭火太旺,漢代巳將爐身下部的進氣孔縮成很窄的隙縫,甚至往往作成封閉的,同時將爐蓋增高,在蓋上鏤出稀疏的小孔,通過小孔的氣流挾帶熏爐上層的香煙飄散;而爐腹下部的炭火層,由於通風不暢,所以只保持著緩慢的陰燃狀態,正適合樹脂類香料發煙的需要。與這種香料相迠應,熏爐為爐蓋呈圓錐形、蓋面鑄出山巒的博山爐。


漢代豆形熏爐佳作不多,博山爐則是佳作紛呈、溢彩流光。1968年河北滿城西漢劉勝墓出土的錯金銅博山爐就是其中極為精美華貴的一件。另一件極負盛名的漢代博山爐是1981年出土於陝西省興平市茂陵東側從葬坑出土的鎏金鎏銀竹節銅熏爐。



唐代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極盛時期,各種工藝品的製作都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今天我們就介紹一件唐朝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1970年窖藏出土於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外徑4.6厘米,金香盂直徑2.8厘米,鏈長7.5厘米。現收藏於陝西歷史博物館。


香囊外壁用銀制,呈圓球形,通體鏤空,以中部水平線為界平均分割形成兩個半球形,上下球體之間,一側以鉤鏈相勾合,一側以活軸相套合,下部球體內又設兩層銀質的雙軸相連的同心圓機環,外層機環與球壁相連,內層機環分別與外層機環和金盂相連,內層機環內安放半圓形金香盂,外壁、機環、金盂之間,用銀質鉚釘鉚接,可以自由轉動。



這樣無論外壁球體怎樣轉動,由於機環和金盂重力的作用,香盂始終保持重心向下,裡面的香料不致撒落於外。儘管已經經歷了一千多年,其仍然玲瓏剔透,轉動起來靈活自如,平衡不倒,其設計之科學與巧妙,令現代人嘆絕。


《舊唐書》卷五一講:安祿山反叛,玄宗等逃離長安,途徑馬嵬坡時,賜死楊貴妃,並葬於此地。玄宗後來自蜀地重返京都,念及舊情,密令改葬。當挖開舊冢時,發現當初埋葬時用於裹屍的紫色褥子以及屍體都已經腐爛,唯有香囊還好好的。這就說明楊貴妃身上佩戴的香囊,是用金屬製作的。



古代人也喜歡將香草採摘陰乾後,裝進小口袋裡,做成香包,就是我們所知的"香囊"。到了漢代就大面積的開始流行熏香,唐宋時,香品的品種越發豐富,如香粉、香丸、香餅、香膏等合成香品都已在民間使用,有的專門用來香體,有的專門用於香口(去除口臭),有的專門用於改善空氣質量。唐代,香囊還可用於佛事。人們認為將佛經盛放在香囊之中,隨身攜帶,能起到消災辟邪的作用。



唐代以後,製作熏香器皿的材料日益廣泛,不再僅僅局限於青銅器。1966年上海寶山顧林鎮明朱守城夫婦墓出土了一件明代嘉定竹刻名家的竹刻香熏。該器呈竹筒形,兩端有紫檀木製的蓋和底。蓋和底刻著蟠螭紋圖案,內壁中心有一小孔,使用時插上點燃的線香,蓋上蓋,縷縷青煙就從香熏的鏤空處散出,淸香撲鼻,可調劑室內的空氣。



當時皇族及達官貴人多在廳堂中安置花熏,將名貴的鮮花放置其中,使人只聞花香而不見花朵。這種花熏多以上等玉料、琺琅等精製而成,既是實用器,又是珍貴的藝術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講故事的翁老頭 的精彩文章:

文物介紹——唐八重寶函
歷史上今天——229年2月23日,孫權稱帝,國號吳,改元黃龍,孫吳正式建國。

TAG:講故事的翁老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