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打卡的日課越來越多,走心的臨摹越來越少?

打卡的日課越來越多,走心的臨摹越來越少?

傳 宋 趙佶 海棠白頭圖

接前兩期答臨帖幫書友問,拋磚引玉。

出水蓮

 高山流水

純音樂 

00:00/03:38

臨創轉換

臨創轉換,

自己寫時,

帖意不夠,

而且會看不出寫的是誰?

......

對這個問題,約2000年前,王羲之回答過,說:「書之時,不可盡其形勢,一遍正手腳,二遍少得形勢,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潤,五遍兼加抽拔。」

臨帖,本身就是為了創作,」轉換「二字就顯得有些多餘,不同的階段,有不同的「痛點」,因此有不同的訓練側重。

最開始的階段,就是學習如何掌控毛筆,這個階段最重要的就是多用毛筆寫,要建立最基礎的手感。就像學開車,為什麼有些人駕照都拿了,上路還是會殺人?就是因為最基本的開車時間不夠,沒有感覺。

再下來一個階段就是要寫對,通過臨帖,來學習怎麼用好毛筆,這個階段就是學著「描形畫態」,可以通過臨和摹兩種方式來進行。對臨,可以訓練對「形」的準確把握能力,對於初學有一定難度,一方面要求形象,一方面要求有勢,是主要的訓練方法;摹帖,能夠直接寫的一樣,但必須一筆成型。

很多人通過對臨完成了「正手腳」之後,也就是說能夠用毛筆寫出來「提按使轉」之後,要注意體會筆勢,(少得形勢),所以需要去增加書寫性,找書寫的節奏感,關注點畫之間的筆勢呼應關係,找出來紙面上的勢以及紙外的勢。

有了形和勢,才算是貼近原帖了,很多人為了形似,不關注勢同,因此常常造成點畫僵滯,線條哆嗦勾描。有些時候,反倒是通過甩掉形似的枷鎖,來體會筆勢,如此才能生動。

生動之後,再去關注點畫的質量,要「遒」,要「潤」,前者是一種力量感,後者是一種流暢感,就是要寫的又有力量又圓潤流暢,這個階段多是消化和理解原帖中線條的特點,也就是說,通過對形和勢有關筆法點掌握之後,就要去關注線條的質感,去對不同的線條加以區別和訓練。

最後進行「抽拔」,也就是從帖中抽離出來,能抽離出來,需要做的當然是進行綜合與分析。綜合你對帖所掌握的印象,分析不同感覺的技法特點,不同的人,對於同一件法帖,審美感受是有所區別的,更到細節之處,每個人能關注到的點也是不同的,所以不同的大書法家,從王羲之那裡得到的啟發也是不同的。最簡單的就是對帖進行分類理解,不同的線、不同的結字進行歸類,找到同類中共性,然後把你心裡能感受到的都寫出來即可。

如此對照一下,你處在那個階段,所謂的」臨帖到創作的轉換「其實就是從存款到收益的過程,但是從來沒有存錢到收益轉換這麼一說,存的越多收益越多。

筆法

能否歸納一下筆法?

......

正如上一個問題所言,王羲之說「少得形勢」,「形」和「勢」即是筆法的兩個方面。

筆法講起來比結字和章法難講很多,因為「形」難窮盡,「勢」不見蹤,講筆法、學筆法或會陷入兩個極端:要麼極其含糊,要麼死磕細枝末節。前者多會寫的粗放不雅,後者多會寫的瑣碎支離。

於「形」而言,孫過庭提過「提按使轉」,是一個不錯的總結。再簡單粗暴點解釋——粗細方圓。在所有的點畫部位,要關注其粗細方圓,這便是最基本的用筆之下的形態呈現。

如起筆處,先從方圓看,方有切筆和藏鋒逆入,圓有尖入、轉入、藏鋒逆入,所有形態可盡歸其中,無非加上粗細和墨色變化而已。

對於「勢」而言,能看之處,僅有收筆與起筆的呼應,線條的墨色變化,多說無益,筆勢是需要觀看才能領悟的。

具體對於筆法的分析和演示,第一期控筆課做了詳細的分析,可自行觀看。

沒味道

不知道怎樣把行書筆畫交待好,

自己寫的沒味道,

自己試了試還是寫不好,

是寫的太少了嗎?

我怎樣才能改掉這個毛病?

......

這個問題問的有些籠統,什麼叫做「把筆畫交待好「?什麼又是」味道「?

如果說寫的不到位,那麼,一般有兩個原因,一個當然是寫的量不夠大,時間是學習書法的基本保障,再厲害的書家,也是要耗時間來學習書法的,再好的技術都需要用時間把它消化到手感上,所以,時間這個東西,在臨帖幫沒發下載,只有自己安排;另一個原因就是粗率,讀帖粗率,臨帖粗率。

怎麼改掉,一是增加書寫時間,二是細緻的去讀帖和臨寫,讀帖,臨寫,比較,再臨。還是那句話,那有什麼天賦異稟,只是天天堅持而已。

束毫

束毫用不好,

寫細了線條就感覺無力、弱。

臨帖老是一個調子。?

......

我想你更多的是想表達細線條處理不好。

細線條的書寫能力需要有一定的控筆能力支撐,因為極細的線條沒法寫慢,需要一筆成型,這樣的條件下,一方面要求對鋒的性能熟練,另一方面需要對熟悉字形。

其實束毫也有長短和枯潤,難寫的多是長而枯的用筆,因為容易散容易哆嗦。所以不妨先從短而潤的細線條開始寫,找到筆鋒和紙面之間相互的彈力,使得筆鋒看似飛動但未離紙的」粘紙「狀,那種能讓人氣沉丹田的緊張感從開始的生疏最終會變成自然而然的提筆書寫。

對於長線而言,需要用腕力,擺動手腕則有支撐,具體控筆班都講過,可以回看。

另外一點,對於無力和弱而言,也是形和勢的表現問題,線條哆嗦、墨太淡、牽絲代替點畫,牽絲太長,露尖露骨太多等,這些用筆多會產生弱的感覺,反其道克服即可。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對牽絲的拿捏,學會適當的鋪毫裹住鋒穎。

對於調子雷同的解決辦法,把粗重的用筆專門拿出來放大寫一陣子,然後再回到原大的訓練中,其他味道的也這麼寫,不走極端如何知道中庸?再就是通過摹帖來體會帖中調子的變化。

最重要的,還是讀帖,找到不同的筆調,然後把筆調歸類到」提按使轉「的技術當中去做專門的書寫體會。

以上拙見,

願有所幫助。

隨緣點贊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書法臨帖幫(lintiebang),

歡迎關注和轉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問答·推薦繼續閱讀

-廣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臨帖幫 的精彩文章:

怎麼才算學會筆法了?《書譜》裡面這麼說!
王羲之行書集字春聯

TAG:書法臨帖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