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腦癱發展簡史 特教分享

腦癱發展簡史 特教分享

腦癱最早在1839年,由英國倫敦著名學者、整形外科專家William John Little博士發現,並在Lancet雜誌上報道了首個因難產發生腦損傷引起痙攣性癱瘓的病例,而腦癱也因此被命名為「Little disease」。多年來人們將腦癱稱為Little氏病,並把兩者看作是同義詞沿用。

Little 的發現

1839年,學者William John Little對異常分娩與腦癱的關係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寫了數篇論文。Little在1839年發表的《關於足畸形與類似障礙性質》的論文中,就異常分娩與腦癱關係作了論述,並在英國婦產科學會上作了演講。

當時演講的主要目的是提醒大家要重視小兒出生時的狀態,難產對發育尚未成熟的小兒神經系統會造成非常嚴重的損傷

演講明確指出,如果未成熟兒、難產、分娩時頭部與頸部等損傷後的小兒能生存下來,但不久就會出現痙攣,四肢明顯地出現運動性障礙。Little把這些障礙稱為新生兒四肢痙性攣縮,認為這是由於新生兒窒息造成的。

Little的這種觀點,與當時人們普遍認為的新生兒窒息後如果能生存下來則不會引起任何障礙的觀點完全不同。這在當時人們是難以接受的。實際上,直到現在,我們對新生兒窒息,特別是嚴重的窒息是否需要搶救,是否留有後遺症仍持有不同的認識。

此後Little又做了大量的屍體解剖,進一步證實了他的觀點。

他的多篇論文對此都有詳細的記載。其論文充分論述了胎兒在分娩過程中由於子宮收縮,胎盤和臍帶被擠壓後,影響了胎兒的血液循環,不可避免地使氧與物質交換髮生障礙。如果此時因產程過長、產鉗分娩、臀位分娩、急產、臍帶繞頸或臍帶脫出等各種原因而不能建立肺呼吸,就會造成新生兒窒息,導致呼吸障礙,靜脈淤血。嚴重缺氧時更會引起循環衰竭,腦靜脈、脊髓周圍的靜脈叢、大靜脈、右心以及肺淤血。

Little從異常分娩死亡的小兒死因分析中發現普遍地存在著這些問題。同時,Little認為造成腦癱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是最主要的是胎盤循環障礙,即由於臍帶血液循環障礙、造成缺血缺氧性腦病,產學糖組織的永久性損傷。

Little之所以有如此傑出的貢獻,是因為他本人就是一個肢體不自由的殘疾人。他從小患有小兒麻痹症,左側下肢運動功能障礙。但通過手術,他左腿的機能得到了顯著的恢復。對疾病的自我感受,以及自強的信念,使他能全神貫注地研究肢體不自由的病因,這也許就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吧。

在Little的論述中,不僅詳細地記載了腦癱的臨床癥狀、發生的原因,更全面地描述了腦癱的運動障礙特點與肌張力的關係;以及論述了患腦癱後發音器官的肌肉也受侵犯,促使患者對於某些特定的文字不能正確地發音。

Little作為腦癱的創始人,以他的智慧和成就贏得了世人的敬佩。但其不足的一面,就是他認為腦癱多伴有智力低下,腦癱即智力不足、腦癱是不治之症。這種關於腦癱康復的悲觀論調也因此持續了近一個世紀,使腦癱的康復研究受到一定的影響。

高木憲次的研究

1916年,日本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日本整形外科總會的高木憲次開始研究腦癱的治療,9年過去了,仍然沒有新的進展。直至1925年,他接到一位實業家打來的電話,說他患腦癱的愛子在玩收音機,當旋轉刻度盤的旋鈕時,收音機發出了聲音,他每天把收音機旋鈕插在筆桿上。實業家以此作為訓練,不久患兒能握住筆,並能畫圓圈和四方圖形。

這個消息啟示了高木憲次,使他產生了腦癱可以治療的設想。以此為契機,他用音樂、玩具並結合心理因素治療腦癱

他認為腦癱的治療,是以運動為目的,調節中樞神經的活動,使肢體運動機能恢復運行。治療時不光是訓練手腳,而是使支配手腳的腦的機能得到恢復——這是最重要的。同時,他提出了「誘發意欲、指導方法與自我鍛煉」三大方案。從治療概念上又提出腦癱需要社會治療與醫學治療兩大方面。

高木憲次在日本被稱為「殘疾兒童之父」

1924年6月20日,高木憲次在日本國家醫學雜誌上發表文章,提出對腦癱患者要採用特殊教育,做手工及工藝練習,以及職業諮詢等多方合作,才能使腦癱患者成為一個有獨立資格的人。

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1939年,高木憲次創立了東興學園,這是一所專門收治腦癱患者的康復機構。高木憲次作為一名遠見卓識的學者,為日本及世界康復醫學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1932年-1970年世界腦癱的發展

1932年,美國學者Phelps發表論文,指出利用矯形器為主的訓練治療方法。1938年,他根據腦癱是以中樞性運動功能障礙的特點,正式提出應該將Little氏病改為「腦癱」這一診斷名稱。

1941年,對腦癱患者的治療已經從用整形外科手術方法的治療,發展到用矯形器糾正異常姿勢,同時配合功能訓練的治療方法。

1941年,美國學者Phelps經過多年臨床實踐,對腦癱患者的治療總結出15種訓練方法。同時他還做了大量的調查工作,非常明確地提出治療腦癱主要用訓練治療。他的舉動很大程度上改變了腦癱是不治之症的觀點,同時加強了人們關心腦癱,積極治療腦癱的信心。

1951年,美國學者Denhoff將腦癱的定義分為標準定義、限定定義與實用定義三種,明確指出腦癱是分娩時損傷造成的,是腦損傷綜合征的一個側面,即運動功能障礙。

1956年,美國腦癱協會將腦癱分為八大類型,這是世界上最早系統全面的分類方法,被世界各國廣泛採用。

1965年,著名的Bobalh療法終於同世了,並很快得到世界各國學者的認可,被世界各國採用。Bobalh療法主要是從神經生理學、神經生理髮育學的觀點去認識、治療腦癱,所以又被稱為發育神經治療法。

1966年,瑞士醫師Kbn報告了早期治療腦癱的效果和意義,提出在嬰兒發育初期階段如果開始治療,可以干預異常姿勢的形成。

1966年,西德學者Vojla博士創立了著名的Vojla誘導療法。該療法是Vojla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做了大段的研究與實地觀察、經過多年的努力奮鬥才完成的。此療法後來成為早期治療腦癱的又一個有代表性的學派。

1970年,匈牙利Peto教授創立了治療腦癱的集團指導療法。Peto教授主張全面系統的康復訓練,提出由一個訓練人員組織多個腦癱患兒完成規定的訓練內容的集團指導方法。他收治了866人,運用集團指導療法並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

腦癱在我國的發展

我國對腦癱的研究起步較晚,70年代前,人們傳統地認為腦癱是不治之症。醫生診斷患者為腦癱後,告訴家人這種病沒辦法治療,或僅可用針灸、理療、按摩等方法對症治療對較重的肢體畸形。當時,在我國的很多兒童福利院對大多數被遺棄的腦癱患兒只以收養、護理為主,沒有治療。

2015年,河南汝州市金庚康復醫院427名被遺棄的腦癱孤兒

1980年初,佳木斯醫學院附屬醫院兒科的李樹春、盧慶春、孫世遠三位醫生在閱讀日本學者有馬正高教授的《小兒姿勢》一文受到啟迪,開始研究腦癱的治療。同時盧慶春孫世遠二位學者開始查閱大量的有關外文資料,最終摘錄、翻譯,編寫成冊出版。

從1980年開始,中國學者們確定了以腦癱為中心的腦損傷研究課題,並把重點放在腦癱的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上,決心為中國的腦癱患者開闢一條康復途徑。為便於研究及患兒就醫,1981年佳木斯醫學院附院開設了小兒發育門診。

1987年9月23日,黑龍江省小兒腦癱防治療育中心成立,其前身是佳木斯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兒科及小兒腦癱研究室。

本文摘自簡書作者:一小步兒康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特教觀察 的精彩文章:

如果你的家庭出現了一個唐氏綜合征兒童,你會放棄他或者她嗎?
林美媛:做特殊兒童的家人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特教觀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