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遇見蕾拉:溫柔之歌背後的女性生存困境

遇見蕾拉:溫柔之歌背後的女性生存困境

2018年,3月11日下午,摩洛哥裔法國80後女作家、龔古爾獎獲得者蕾拉·斯利瑪尼做客瀋陽1905文化創意園,與中國讀者分享她的作品《溫柔之歌》。

主持人:曹琳琳

蕾拉於1981年出生於摩洛哥首都拉巴特,17歲時到巴黎求學,畢業後在《青年非洲》做記者。

2014年出版關於女性癮者的小說 處女作《食人魔花園》,在法語文學界嶄露頭角。

2016年出版《溫柔之歌》,憑藉該書獲得龔古爾文學獎,是龔古爾百年歷史上最年輕的作家之一。龔古爾獎是法國最權威的文學獎項之一,有112年歷史。同時《溫柔之歌》也是一部享譽法國的暢銷書。

2017年11月被法國總統馬克龍任命為他的特別代表,擔任全球法語推廣大使。

《溫柔之歌》被稱為一部「可以嚇到家長」的小說。在作品中,蕾拉?斯利瑪尼違背了偵探小說的一般規律,她從結局起筆:「 嬰兒已經死了」,在無法忍受的案發現場,母親發出的「母狼般的喊叫」。它講述了一位「完美」的保姆,謀殺兩個她看護的孩子的故事。小說改編自真實事件:2012年,一位多米尼加保姆因為雙重謀殺罪,在紐約被起訴。

米莉亞姆生育兩個孩子之後,再也無法忍受平庸而瑣碎的家庭主婦生活,她和丈夫保羅決定僱傭一個保姆,路易絲就這樣進入了他們的生活。路易絲無所不能、近乎完美,米莉亞姆夫婦總是驕傲地向別人介紹:「我家的保姆是個仙女。」隨著相互依賴的加深,隔閡與悲劇也在緩緩發酵。

路易絲宛如一頭絕望掙扎的困獸,她的貧困、敏感、自尊,她對完美的偏執追求和對愛的佔有,都在原本固有的階級 差異面前面臨潰敗……

蕾拉自己就是一位母親。她當過記者,寫的第一部小說是有關女性性癮者的故事。談及《溫柔之歌》時,她說,「付錢讓某人來代替自己愛自己的孩子」這個想法深深地吸引了她。「這會導致一種非常揪扯不清的關係……我們永遠會恐懼他們取代我們在孩子心目中的位置。」

《溫柔之歌》包含了對當代生活的細膩分析。女性生存的艱辛、小人物的命運、愛與教育觀念、支配關係與金錢關係,被一一揭示。作者冷峻犀利的筆觸中滲透著隱秘的詩意,揭示著優雅生活表象和秩序之下,那巨大而複雜的黑洞。

分享會現場,蕾拉與主持人曹琳琳分別用法語和中文再現了《溫柔之歌》中的精彩片段。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慢點文藝 的精彩文章:

TAG:慢點文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