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我才不要像美國父母那樣教育孩子

我才不要像美國父母那樣教育孩子


點擊上方 

藍字

   

關注




— 

回復 晚安 送你一個特別推送

 





 


 



美式教育雖然有諸多益處,但有兩點未必可取。


世界華人周刊專欄作者:思小妞


坐標美國,「輕職場」概念創始人





有了孩子後,什麼枸杞、泡腳、治禿頭,統統靠邊站,天大的事也大不過子女的教育,這是中國父母篤信的真理。





於是,國內就有朋友問我:美國父母是怎麼樣教育子女的呢?




在美國居住了近3年,這個問題可能一時半會兒很難講清楚,但有一點可以肯定:

即便在美國,我也不會像美國父母那樣去教育子女。





· 

01

 ·



據一份調研顯示,

中國父母陪娃做作業、上各種輔導班花費的時間是美國父母的10倍。




比如,我的一票中年朋友們早就開始疲憊又充滿希望的折騰了。孩子剛出生時開始倒騰買賣房子換學區房,孩子3歲上了幼兒園又開始打聽上海哪所私立小學最好。所有人周末曬出的朋友圈都與娃有關:兒子剛上完兩小時的少兒英語,語感得從娃娃抓起;女兒的芭蕾舞老師今天誇她有天賦;路上來回花了4小時帶孩子參加樂高比賽,拿了第二名,值!



但最為一個看客,我都能感受到他們的辛苦。







更諷刺的是,2014 年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和杜克大學兩位社會學教授(

Keith Robinson、Angel L.Harris

)追蹤了近30年來,美國父母參與孩子學業的 63 種活動,從幫孩子做作業,到討論大學計劃等,結果發現:




不管父母是什麼種族、處於哪個社會階層以及教育水平如何,都對孩子的學業沒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孩子上中學以後,父母的幫助還會讓成績下滑。




所以,我一度特別欣賞美國父母的教育態度,放養、心大、出力少、還落好,家長和孩子都輕鬆。一起和爸爸看漫威、窩在沙發和媽媽讀小說多好啊,幹嘛要陪做作業、上才藝班。




接觸了很多家長、孩子後,我對所謂的美式輕鬆、快樂教育產生了一些動搖。




美式教育有諸多益處,但有兩點在我看來未必可取。










· 

02

 ·



美國家長太在乎孩子的尊嚴。




尊嚴這東西肯定要重視,但如果像美國父母重視的這麼誇張,未必是好事。




我上中學那會身體發育,特別能吃,所以體型有點圓潤

(當然,現在人到中年也沒纖細

)。有一天,我正端著一大碗炒麵埋頭猛吃,我媽路過飯廳時說了一句「寶貝兒,你今天少吃點吧,最近有點胖哦。」我說好啊,就乖乖把剩下的半碗放下了。十幾年過去了,我從不覺得這是一件大事,可當

我把這個故事講給美國朋友Terasa時,她嚇了一跳,「你的媽媽怎麼能這麼對你啊,太嚴格了,完全不顧及你的感受!」




我徹底懵了,這算什麼嚴格啊!不過是一位愛美的媽媽,擔心女兒的外形,提出了一個小小的建議。我壓根沒覺得受到任何傷害。




但我非常能理解這件事在Terasa看來為什麼如此嚴重,因為這涉及到了孩子的自尊。




Terasa有個8歲的女兒,對甜品無比鍾愛,一天吃3個冰淇淋還不滿足。女兒的體重不可避免走向了肥胖。有一天Terasa終於受不了讓老公去和女兒談談(

因為女兒和老公更親近

),想勸勸她少吃點甜品。過了10分鐘爸爸回來告訴Tearsa,我做不到。因為他剛開口說了一句「寶貝,有件事我想和你談談。我在想為了健康你是不是能少吃點甜品?」然後,女兒憤怒又委屈地看著他,說「你是嫌我太胖了么?」




Terasa和老公都覺得此舉傷害了女兒的自尊,所以他們決定暫緩再議。







在美國,有不少肥胖兒童,可很多父母絕口不提「肥胖」二字,他們小心謹慎、旁敲側擊、費盡心思地一邊製作健康食物、一邊誇自己的孩子可愛。就連做運動也要想辦法避免動機是減肥,而是找借口「親近大自然」。




尊重和保護孩子的尊嚴是好事,但當孩子行為失當或有損健康時還要極力維護,只會助長孩子的脆弱。就像Tearsa的女兒那樣,爸爸只是提到了「健康」她就已經怒氣沖沖。

過度保護孩子的尊嚴不僅會讓孩子養成玻璃心,更嚴重的後果是他們不懂堅持、很容易放棄。




好多美國孩子在上小學、中學時都會學習樂器、第二外語。然後沒幾年他們會說不喜歡、沒興趣、找不到熱情,繼而放棄,很多父母表示充分尊重孩子的選擇。美國父母的邏輯是熱情很重要,如果沒有熱情那就放棄,我充分相信你的選擇。 




可暢銷書《異類》的作者Malcolm Gladwell提到過,想要在某一領域成為精尖人才或者所謂的天才,都要遵循「一萬小時定律」;而英國神經學家DanielLevitin也承認人類腦部確實需要這麼長的時間去理解和吸收一種知識或者技能,然後才能達到大師級水平。頂尖的運動員、音樂家、棋手,需要花一萬小時,才能讓一項技藝至臻完美。







孩子幼小時很難理解克服困難、取得成就需要艱苦的付出和大量的時間,成功——繼而伴隨的快樂和幸福——的另一個名字是枯燥、努力甚至痛苦。尊重孩子的選擇和尊嚴固然重要,但像諸多美國家長那般看重、甚至「放任」,很容易讓孩子「跟著感覺走」,丟失堅持的可貴品質。






· 

03

 ·



美國教育中的反智氛圍濃厚。




並不是說美國人都不尊重知識、認為讀書無用,而是美國的孩子們在小時候只想做cool 孩子、不願做好學生。這與中國的校園文化完全不同。在國內,我們稱讚、羨慕成績好的學生,甚至「書獃子」有時都是褒義詞,而在美國的孩子眼裡,好學生都是nerd. 維基百科對此的定義是「指偏愛鑽研書本知識,將大量閑暇用於腦力工作,對流行文化不感興趣,而不願或不善於體育活動或其他社會活動的人。」







想做一個cool的人沒什麼不好,我想另類、求新、與眾不同,完全合理。

可一味追求cool會導致才華的浪費,甚至人生目標的偏離。




Nico是我認識的一位非常聰明的美國學生,他在小學時就能用計算器(

注意,不是電腦

)去編程小遊戲,發射小火箭、開賽車。我問他為什麼喜歡做這些,他說「Just so cool!」 現在讀碩士的他對編程用途的理解依然是遊戲——「for fun」,從未想過用此項技能去實現某種應用,做一些所謂的正經事(

包括真正去開發一款遊戲

)。因為做正經事是一種不cool的行為,

在Nico看來編程的用途只是保持他足夠cool的工具。




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像扎克伯格、比爾蓋茨那樣很早找到自己熱衷的事情、發揮出巨大的潛力,然後放棄常春藤,花費一生時間去投入到某件熱愛的事業中。這樣的人要足夠有才華、足夠幸運才行。




很多有天賦的美國孩子在追求cool的過程中,輕易迷失了,讓才華淪為興趣、讓興趣淪為平庸,可惜了一身本領。




提出這兩點並非代表我對美式教育全盤否定。美國的家庭和學校教育的確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家長更平等的去看待孩子、把他們視作成熟的人、鼓勵孩子自由表達看法和探索;而在學校從技術層面來講,有被寫進法案的STEM(

科學、技術、工程、數學英文首字母的縮寫

教育

、閱讀方面有做得非常細緻的Lexile(

藍思

)分級閱讀測評體系、甚至在學前的幼兒園就有Tools of the Mind這樣的項目去培養孩子好奇心、自控力。這一切為美國培養了許多高尖人才。


 





但身為家長我們也要一分為二地去看待「好」。優質、先進的教育離不開「土壤」——社會與家庭環境、考試與選拔人才制度、教育體系等等,一味套用在孩子身上可能會水土服不服。




我特別喜歡教育家陶行知說的一句話:

像樹木一樣,要使他們盡量長上去,不能勉強都長得一樣高,應當是:立腳點上求平等,於出頭處謀自由。

這也許才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好的教育。




世界華人周刊(wcweekly)版權所有  華哥編輯


周刊推薦 

【點擊藍字可以直接跳轉到文章】





  • 測測你的內心有多強大?




  • 你真的是一個會說話的人嗎?



  • 為什麼美國小孩很獨立?因為都是「後爹」「後媽」養大的丨原創








點擊

閱讀原文

,查看

「華人優品」

推薦好物 




本刊是百度百科TA說特邀科普合作方


更多精彩文章  請長按二維碼關注



 

順手點個讚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世界華人周刊 的精彩文章:

你真的是一個會說話的人嗎?
在美國,牙齒會出賣你的階層

TAG:世界華人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