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要打就打,誰怕誰!特朗普下死手,中國已做好準備!

要打就打,誰怕誰!特朗普下死手,中國已做好準備!

問題:怎麼才能每天都收到這種文章?

答案:只需點箭頭上邊的《洞見軍事》即可!

來源:萬釗、觀察者網

美國一向獅子大開口,碰上特朗普這個不不著調的傢伙,更是反了天。

從年前到現在,特朗普一直瞅著中國不放,不是加這個關稅,就是加那個關稅,到最後中國擦了點皮,美國倒是血流不止了。

剛開始要對中國的鋼鋁提高關稅,完事後發現歐盟、加拿大、墨西哥都是美國鋼鋁的供貨國,於是特朗普先對自己的鄰居進行了豁免,但歐盟很生氣,你特朗普憑什麼提高關稅!

特朗普估計早都想好了,順便藉此機會來要挾歐盟了,特朗普說,歐盟你要想獲得關稅,可以,那跟著我一起來對付中國吧。特朗普肯定開心壞了,奸詐還屬我特朗普為首。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歐洲官員表示,萊特希澤在談判中列出了各國在獲得豁免之前必須達到的五個條件。這些信息也包含在彭博看到的歐盟委員會內部文件中。還有一位非美國官員證實了這五個條件的大致內容。

這五個條件是:

· 對美鋼鋁出口不得超過2017年的水平

· 積極解決中國各種扭曲貿易的政策

· 在G20全球鋼鐵論壇上與美國積極合作

· 與美國合作,在WTO對中國的做法提起申訴

· 加強與美國的安全合作

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

在現代社會,戰爭的主要形式逐漸演變為經濟戰、貿易戰、貨幣戰、輿論戰,美國不僅想在與中國之間的輿論戰拿到制勝權,還想在貿易戰、經濟戰上面拿捏中國。可謂是狼子野心,昭然若知!

事實上,從2017年美國所有鋼製品進口總量上看,中國只排在第11位,第一名是加拿大,第二名是巴西,第三名是韓國,第四名是墨西哥,第五名是俄羅斯。自中國的進口量僅為第一名加拿大的13.5%。

我們再看一下2011年至2017年的變動,中國進口量下降了31%,為表中所列20個國家中最低,增速出現下降的還有日本(-2%)和英國(-11%)。過去幾年增速較高的是巴西(66%)、俄羅斯(146%)、土耳其(238%)、越南(506%)、泰國(478%)等。

我們再看看美國進口鋁製品的情況,從2017年前10月美國所有鋁製品進口總量上看,中國排在第四位,排名高於鋼製品。第一名仍然是加拿大,第二名是俄羅斯,第三名是阿聯酋,第五名是巴林。中國的進口量僅為第一名加拿大的22%。從2016-2017年的進口量變動上看,中國增長24.8%,與整體增速的18%相近。增速較高的是阿聯酋(30.8%)、巴林(39%)、南非(133.1%)、委內瑞拉(62.5%)、印度(192.6%)等。

也就是美國要提高關稅的這倆,中國對美國出口的量都不是很大,特朗普難道不知道中國在搞一帶一路,中國從2008年就開始擴大內需嗎?現在的一帶一路基建上面鋼鐵跟鋁的需求好像不少呢!

所以說,美國針對中國發動的「貿易戰」,其本意可能並非是簡單的削減貿易逆差,也並非是單純的為了美國就業,而是全面壓迫中國的國際空間。

但這些手段對中國有用嗎?中國近年來在大力倡導由投資型經濟體向消費型經濟體轉型,這個轉型卻不是簡單和順暢的,對於一個正在步入老齡化經濟體而言,如果要想維持一定的消費水平,關鍵在於在境外有足夠的投資收入。

看一下中國,過去二十年,中國的投資收益占經常項目的比例幾乎全為負,中國對外支付的投資分紅和利息,高於中國從海外得到的分紅和利息。

這相當於一個人以6%的年利率借錢,然後投資收益率為4%,而這個人還在逐漸老去。所以中國在大力開拓國際空間,尤其是新興市場,這也就是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本意。而美國發起「貿易戰」,其用意正是將中國的經濟觸手封鎖在國門之內。前幾天刷屏的紅藍記者事件,其問的問題正是與此相關的話題,但是卻淹沒在圍觀群眾的口水之中,正所謂「真金白銀沒人看,胡說八道十萬加」。

那麼中國未來會如何應對呢?在本次兩會期間披露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新組建退役軍人事務部、國家移民管理局、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其用意就不難理解了吧!

而美國要真的想打貿易戰,現在美國所使用的大多數產品也基本上是中國製造,像什麼手機了、衣服了、電視機了...如果美國與中國打貿易戰,那將直接導致這些產品的價格在美國的售價提高,也就相當於美國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又困難了一步,這怎麼說,特朗普把美國基本的民生問題水準給拉低了呢!

而美國沃爾瑪、梅西百貨、百思買等25家美國知名零售商都已經聯合致信特朗普,呼籲美國政府不要對從中國進口的產品加征關稅,以免損害美國消費者利益。

不知道這位地產大亨懂不懂這些呢,要打就打唄,誰怕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洞見軍事 的精彩文章:

TAG:洞見軍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