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魯中鄉村記憶——殺豬

魯中鄉村記憶——殺豬

原標題:魯中鄉村記憶——殺豬


來稿/淄博職業學院 稷下研究院 王書敬


漢字「家」的結構是寶蓋頭下一個「豕」,也就是草房裡面養了頭豬,由此猜測,豬大概是人類最早飼養的家畜吧?既然自古家家都養豬,餐桌上自然少不了豬肉。文聖孔子最愛吃肉醤,是不是豬肉醬無從考證;武將樊噲則因表現英勇被賜給一條生豬腿,用刀在盾牌上切吧切吧吃了;「曾子殺豬」的故事除了說明人要「言而有信」外,也間接說明了豬肉好吃。現代人祭祖、祭神也大多用豬肉,當然神祖是不會真吃的,祭祀完了就都填了自己的肚子。由此可見,自古至今豬肉人人喜愛。可偏偏有人矯情,說什麼「君子遠庖廚也」,看不得豬被宰殺的可憐樣,裝模作樣一番之後,其實豬肉還是要吃的,如此心口不一,難怪古人說「肉食者鄙,未能遠謀」。現代網路辭彙生動形象,稱此類愛心泛濫的人為「聖母Biao」,用詞不甚規範,有庸鄙之嫌,屬禁用之列。但也不能否認,生活中的確有人看不了殺豬的血腥場面,會噁心、嘔吐,種種不適。如果此文恰好被閣下看到,深以為歉。


要吃豬肉,就得有殺豬的。雖然人們常說「我就不信死了張屠戶,就得吃帶毛豬?」但殺豬的確是力氣活,更是技術活,不是一般人能「舞扎」(幹得)了的,一個村裡也就那麼一兩個人。小伙秀禾名字起的秀氣,人卻「兀楞」得很,是村裡有名的「二青」,身強力壯,膽大心細,天生一副殺豬的好手。


要殺豬首先得逮豬。路遙在《平凡的世界》中寫過一段回學校幫大師傅手忙腳亂地逮豬、殺豬的經歷,形象生動,相信那是他真實的體驗。別看平日在豬圈裡除了吃就是睡,貌似溫順,一旦放出來,想逮住它真的很不容易。秀禾身上的「殺氣」,準確地說應該是血腥氣,豬老遠就能聞到,生命受到了威脅,於是就拚命地叫喚、逃脫。一般人往往就亂了方寸,扎煞著兩手前轟後堵,亂成一團。秀禾不慌不忙地抽著煙,斜著眼,瞅准機會一個箭步竄上去,一貓腰,一伸手,抄起後腿,豬已經被撂倒在地,緊接著上前一步,用膝蓋頂住豬的肚子,拿麻繩三下五除二捆住四肢,齊活!秀禾嘴裡叼著的煙,煙灰都不帶落的。


殺豬的地點一般選在河灘、荒坡,或者是廢棄的育地瓜苗的池子上。臘月的早晨,天氣異常寒冷,地上結了厚厚的一層霜。待宰的豬橫七豎八躺滿一地,因「心態」不同而表現各異。有的大聲傾訴著「豬生」的不公,有的輕聲低吟著「豬世」的無常,還有的天生慫包,嚇得屎滾尿流,醜態畢露。極個別豬可能已「看破紅塵」,不吵不鬧,態度安詳,靜等命運的安排,讓人不由得心生敬意。


把豬抬到用石頭臨時搭成的「斷頭台」(俗稱「床子」)上,生死時刻就要到來了。說一個人呆、笨,人們經常比喻「像豬一樣」,實在是小瞧了豬。意識到生命即將結束,豬就拚命掙扎,豬頭劇烈擺動,刀子就難以紮下去。這時要用一根木棍或者钁頭照著豬腦袋猛地來一下,豬被打懵了,垂下頭,露出了長長的脖子。於是秀禾「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捅破脖子上的動脈,血汩汩地流出來。豬血用陶盆接著,盆裡面事先撒一點鹽和香菜,等冷卻後是不可多得的美味。夏天路邊練攤,辣椒炒豬血是必備菜,吃到嘴裡感覺脆生生的是真正的豬血,覺得綿綿軟軟的定是摻了澱粉之類。



接下來要做的是「吹豬」。「吹豬」跟吹牛皮是一個道理,不過吹起牛皮是為了做渡河的筏子,而吹起「豬皮」是為了方便褪豬毛。用尖刀從豬前腿處割開一個小口子,然後用一根鋼筋做成的「通條」從口子里插進去,上下左右來回用力捅,將豬皮和豬肉分開,氣就是要吹進這層縫隙里。秀禾深吸一口氣,開始使勁往裡吹氣,豬的身體一點點膨脹起來,圓滾滾、胖鼓鼓的,很有喜感。用嘴吹太費勁,有的就用充氣棒充氣。看《西遊記》,只要看到豬八戒,就會聯想起被吹起來等待刮毛的豬。


將燒開的熱水不斷地澆在豬身上,接下來就可以拿刮刀褪毛了。刮刀在豬皮上「噌噌」作響,豬毛漸漸褪盡,露出白白胖胖的豬身,書面語應叫做「胴體」。現代人寫小說為吸引眼球,形容女性的裸體經常用「胴體」二字,實在是謬誤大焉。


刮凈毛的豬,用鐵鉤子勾住後腿,倒掛在木頭臨時搭成的架子上,等待著被「大卸八塊」。先要鏇下豬頭。這豬頭足有二三十斤,包括豬耳朵、豬腮、豬舌頭、豬「鋼嘴」、豬腦等物件,樣樣都是好東西,是一家人的過年菜。豬頭肉好吃,可拾掇起來實在費勁。豬頭部位褶皺太多,前面吹豬時,氣又吹不到這個部位,溝溝坎坎處儘是豬毛。要用燒紅的火筷子烙、用瀝青澆、用手拔,一個豬頭拾掇乾淨差不多要用半天時間。處理好的豬頭用斧頭劈開,清水浸泡一夜,倒掉濾出的血水,就可以上鍋煮了。豬頭肉不怕煮得爛,越爛越好,撈出肉,準備過年待客用。剩下的碎肉末、肉皮連同肉湯一大鍋,加點花生、豆子、五香面,冷成肉凍,能一直吃到來年開春。農村人勤快,正月初七、八就要干農活,推小車往山上運糞,一個推一個拉,需要開大力氣。但一想到晚上能吃到用蔥花、醬油、醋拌的豬頭肉凍,就不再覺得累,滿是幸福的憧憬與期盼。



再下來就是「開膛破肚」了。鋒利的尖刀從尾部開始,「噌」一聲划到脖子,於是「門戶大開」,豬的五臟六腑全露了出來。陸續取出豬心,豬肝,豬肺,豬肚子、豬腰子。這些都是好東西,要比豬肉好吃,也比豬肉賣的貴,但是一般人家要麼捨不得吃,要麼怕加工不好糟蹋了,通常就賣給做餚肉的了。自己養的豬,最好的部分卻吃不到,果真是「賣鹽的老婆喝淡湯」!好物件摘完了,剩下的是豬小腸、豬大腸。豬的腸子裡面滿是糞便,需要將腸子翻過來,用熱水反覆地洗好幾遍。豬小腸可用來做香腸的包衣,不透氣不透水,儼然就是真空包裝,因此香腸能在常溫下保存很長時間不壞,這應該算勞動人們的創舉。豬大腸看起來最臟,但是洗凈後卻是難得的食材,因肥瘦相間,味道鮮美。魯菜中的「九轉大腸」就蜚聲中外,再不濟也能做成「辣炒肥腸」,夜市地攤上人們趨之若鶩呢!越是「臟」東西,加工後卻吃著越香,這裡面是不是包含了辯證法呢?


還有一個物件需要提及,那就是豬尿脬。秀禾心情好的時候,會將豬尿脬趁熱吹起來,用麻線一拴,變成了一個氣球,給小孩子掛在秫秸上玩。不一會兒,這尿脬就成了小夥伴的「足球」,滿大街上追著踢,結果弄髒了褲子鞋子,結果回家後必定挨一頓臭揍。據史書記載,唐代的足球運動——蹴鞠,已發展到用充氣的空心球,皮革裡面的皮囊就是豬尿泡。想不到這油膩膩、臟呼呼的東西曾經承擔了愉悅身心、豐富文化生活的文化使命呢!



豬蹄子要割下來單獨賣,既是美味,又能催奶,能賣個好價錢。豬尾巴要割下來,據老人講,能治小孩子淌口水。還有一個讓人噁心的部位也要鏇下來,那就是——豬腚眼兒,這部分一般情況下主家都不願要,就留給殺豬的秀禾了。據說這個部位全是瘦肉,鮮美可口,是秀禾晚上的下酒菜呢。按照時興的說法,這有點「重口味」,會引起堵著的不適,不說了。


將「沒頭沒尾」的豬從中間劈開,興高采烈地用小車推回家,放在偏房裡晾著,接下來就是要想法設法把肉賣出去。臨近年關,儘管家家都會割肉,但那麼多的豬集中宰殺,還是供過於求。賣炭翁「心憂炭賤願天寒」,其實賣肉的心情是一樣一樣。儘管凍得鼻子通紅,不住地跺腳,可是擔心肉壞了,還是希望天再冷些,再冷些,不大一會兒就湊上去聞聞,生怕變了味。到年三十下午了還賣不了,就只能推回家,發動親戚朋友、臨舍百家解決掉。


如今農村很少有自己殺豬的了,甚至養豬的家庭也不多見。聽說城裡人為了讓小孩子看看豬是什麼樣,竟然驅車幾百公里,轉好幾個村,才總算一睹「豬容」。這過年殺豬的情景恐怕只能留在記憶里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祥說近代史 的精彩文章:

汪精衛真是個妻管嚴嗎?他老婆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
《金瓶梅》絕對是生活行家,少了這類人喝啥酒都沒滋味!

TAG:祥說近代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