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唐詩閑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唐詩閑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前面讀過王昌齡的詩,提到了這首《出塞》但卻忽略了對這一首的解讀,現在忽然發現,王昌齡的詩里,要說「七絕」,這一首是不能錯過的,因此,翻過頭來,重新再讀。原因就是:這首詩太有名了,它被明代大詩人李攀龍認定為「唐人七絕壓卷之作」,而到了後來的楊慎編選《唐人絕句》時,將這首詩排為「全唐第一」,其實,就算放在現代,讀過唐詩的人,這一首,算是「必背」一類的,人人會背的。先看全詩: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唐詩閑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秦時明月漢時關)

我們知道,因為唐時兵制的改革,王昌齡是為了謀取功名,因此才有了邊塞之游,也正是因為有這一番邊塞之游,才有了唐詩里最壯闊的邊塞詩篇(王昌齡的介紹見「已報生擒吐谷渾」那一篇)。

「秦時明月漢時關」,既然到了唐朝,為啥不能說「漢時明月」,「晉時關」?這一句,是時間和地點的交錯輝映,天邊的一輪明月還是秦朝時的那一輪,腳下的關隘則是漢代的關隘。意思很直白,但秦和漢兩個時間點的選擇,卻有十足的典型意義。

中國是農耕文明為主的國家,北方則是游牧民族,邊塞的國家級爭鬥起源於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國家秦朝,之前或者北方少數民族也與中土農民發生爭鬥,但不具備國家級的典型意義,頂多是部落與部族之間的爭鬥。只有到了秦代,這種爭鬥才上升發展成為國家之間的鬥爭。因此,王昌齡說,「秦時明月」!

那為什麼又必須是「漢時關」呢?理由是在漢一統期間,除了漢初短暫的一段時間,漢王朝對於匈奴的戰爭幾乎是壓倒性的勝利,因此,「漢時關」就帶來了一種戰爭獲勝的象徵意義,漢時的關隘就是固若金湯的,就是不可攻破的,這跟後面的詩文在情緒上是貫通的,也是愛國情緒的一種鋪排,由此句開篇,壯麗而輝煌!

唐詩閑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萬里長徵人未還)

第二句,「萬里長徵人未還」,由景寫到人,而人未還的原因,或者仍有戍邊,或者已經戰死,因此這裡提到「人未還」是對邊塞將士的人文關懷,一首雄闊壯麗的邊塞詩因此有了人文情懷,不再是一味的「鐵邊兵河」和「風掣紅旗」,既溫情又壯麗。

第三句,「但使龍城飛將在」,其實是一句假設,假設那位奇襲龍城的飛將軍在。有兩種理解,一是這位飛將軍已經不在了,人不可能長生不老;二是只要」龍城飛將「在,匈奴就永遠是戰敗方。龍城是指匈奴祭拜上天的祭壇所在地,因此,佔領龍城,基本上就等於打敗了匈奴。這一句里的」飛將「有爭論,最常規的理解是指李廣,因為李廣曾經有一次不小心被匈奴俘虜,匈奴士兵用網將他困住,然後用馬拖著他走,李廣看準時機,猛然近處的一名匈奴士兵身上奪過一把彎刀,將網割破。當其它匈奴人還沒有反應過來的時候,李廣已經連殺了數人,躍上快馬,逃離了匈奴的陣地。迅雷不及掩耳的一連串動作,讓匈奴人認為李廣是神,他能飛天遁地,自此便稱李廣為「飛將軍」。甚至傳說,因為李廣的名字威震邊疆,匈奴人的嬰兒如果夜晚哭啼,只要在嬰兒耳邊說出李廣這個名字,嬰兒哭聲立止。

但有個問題,李廣終身沒有到過龍城,因此,這裡的「龍城飛將」,很可能是指的另一位漢代大將軍:衛青,因為衛青的確有一次「奇襲龍城」的優秀戰例。

唐詩閑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龍城飛將衛青)

衛青出任將軍得益於他的姐姐衛子夫被漢武帝寵愛,衛青首次出征就是奇襲龍城,這次出征,共分四路,結果只有衛青一路直搗匈奴祭天聖地龍城,首虜700人,取得勝利。另外三路,兩路失敗,一路無功而還。漢武帝看到只有衛青勝利凱旋,封衛青為關內侯。因為龍城之戰是自漢初以來對戰匈奴的首次勝利,為以後漢朝的進一步反擊打下了良好的士氣基礎:匈奴並不是不可戰勝的。意義就像」平型關大捷「。

王昌齡的「飛將」究竟何指已無從考證,我們認為,以兩件事相綜合論,這裡的龍城飛將,指衛青的可能性大。

詩的第四句「不教胡馬度陰山」,這裡的陰山指中國內蒙古自治區中部陰山山脈,東西走向,陰山山脈是中國北部東西向山脈和重要地理分界線。橫亘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及河北省最北部,因為是地理及氣候分界線,自然也是農耕文明與游牧文明的分界線,當然也就是漢軍與匈奴主要爭奪線。不教胡馬度陰山,如果龍城飛將在,「胡馬」就無法越過陰山一線,這顯然又是愛國主義情懷的展露。

唐詩閑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陰山牧場

這首詩的優點在於,時間上跨度大,有點上下五千年的意思,秦漢到唐;地理上又縱橫南北,跨度陰山南北,像是縱橫八萬里的意思。英雄人物又是典型的,呼之欲出的飛將軍;又把人文情懷,愛國情懷與這些內容鎔鑄在短短的二十八個字之中,詞句簡省,氣象宏大,稱它「唐人絕句之首」並不為過。有意思的是,2011年王兆鵬的《唐詩排行榜》里,這首詩僅排在第25位,就算只計七絕,也堪堪勉強擠進前十,唐人的好詩,實在是太多了。

(【唐詩閑讀】之21,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藝錄 的精彩文章:

篆刻學習:有哪些需要認真思考的名人名言(下)
印人傳:王冕不僅僅是個畫家,對於篆刻,他還挺重要

TAG:談藝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