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古代君王為何紛紛薄情寡義

揭秘古代君王為何紛紛薄情寡義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殺功臣、宋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等等諸如此類的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例子多不勝數。為何古代君王紛紛都是薄情寡義,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就是坑隊友。特別是某個朝代的開國君主,那些忠臣良將能得到善終的非常少,楚漢三傑之一的韓信慘遭殺害,而張良看透了帝王之心,選擇隱姓埋名,逃脫了厄運。歸根結底,君王在創業和守業時期的心態完全不同,在打天下的時候迫切需要能臣,已奪取天下後更需要忠臣。

杯酒釋兵權

忠奸難辨

但是君王辨別忠臣奸臣很難,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無耐性的君王根本等不了。所以採取一種簡單、實用的方式,可以把臣子分為兩類:一類是有能力威脅到皇權的,另一類是無能力威脅到皇權的。對有能力造反的臣子,帝王採取各種策略對付,至於那些無能力的臣子,當然不必理會。

張良

奪權奪命

對待那些功高蓋主的開國能臣,君王們採取先奪權後奪命的政治策略。例如: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深知黃袍加身的套路,將所有兵權握在自己手裡,這樣才能避免同樣的歷史再次上演。功臣沒有權利之後不代表沒有威脅,名望也是一種無形的資產,這種資產其實很可怕。君王深知這點,所以乾脆直接斬草除根。

朱元璋

君王與臣子能共患難,但是卻不能共富貴,因此兩者的關係十分矛盾。如果沒有那些開國功臣,君王不可能奪取天下。但是奪取天下後功臣又難逃一死,最終被當成棋子利用了。其根本原因還是古代的君主制度,是人制而非法制,皇帝一個人說了算,沒有任何機構限制皇帝的權利。

為了活命,開國功臣只能明哲保身,最後選擇功成身退。但在名利面前,又有幾個人可以做到這一點呢?只有那些淡薄名利、看透人心的人才能做到,像張良、范蠡那樣的鳳毛麟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宋朝 的精彩文章:

東坡紅塵千年,更系誰家相許
唐朝皇帝造的輅車,300年後宋朝皇帝還在用,這是神跡嗎?

TAG:宋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