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2000萬人追捧的TED演講告訴你,會聊天的人其實更容易成功

2000萬人追捧的TED演講告訴你,會聊天的人其實更容易成功


Fr

om 網易公開課

微信號:open163

本文經授權轉自公眾號網易公開課




在網易公開課中,播放量兩千多萬的TED《如何成為一個更好的交談者》中,演講者提了這樣一個問題:有多少人至少有一個不想見的人,因為你就是不想跟他說話?大部分人都舉起了手。







這說明,人的一生中能夠和別人和睦地對話,友愛地相處,不是那麼容易的一件事,往往需要花大量的功夫在提高溝通技巧上。





有的人覺得自己從小到大都缺少朋友,戀愛了也會被歸類於「低情商」男/女友。這時,就該好好想一想,問題是不是出在情商上。




人人都愛高情商。下面9個法則,教你如何遠離低情商。




1.聊天時用90%的時間傾聽對方




當電子信息時代來臨,我們用來傾聽對方的時間越來越少。



想想在生活中,即使好朋友就坐在你身邊,你是不是也更傾向於玩手機而不是聽對方說話。







我們正在喪失傾聽的能力。有研究表明,在交流的過程,我們花60%的時間傾聽,但其實我們聽到的內容只有25%會保留下來。






俞敏洪說,他始終堅持對待朋友的八字原則——

真誠

關懷

傾聽

諒解




而思想家史蒂芬柯維則說,

聽比說難上百倍



TED演講者告訴我們,我們可能聽別人說過,交流時要表達出自己的共鳴,以與他人產生情感的連接。




但事實上,這並沒有用。







很多時候,你什麼都不需要做,只要默默傾聽,給你的朋友一個情緒的出口。剩下的種種問題,自會迎刃而解。




只願說而不願聽,是貪婪的一種形式。




當你學會傾聽,你會發現自己的人際交流上升到了一個新的層面,很多人自會像你打開大門。



所以和別人交流時,放下你的手機,或者是手裡的其它什麼東西,安靜地,專心地傾聽。





2.不要吝惜你的讚美




美國芝加哥一個叫Shea Glover的高中畢業生曾做過這樣一個社會實驗:




她請學校里陌生的同學站在她的攝像機前,然後告訴他們,「我正在拍一些我覺得很美的事物」。







鏡頭前的每個人,都露出了最真實的反映。







這個女生告訴鏡頭前的每個人,你真是太美了。




不論是男生還是女生,都笑得非常燦爛。




視頻最後,有個女孩一臉受寵若驚的表情,她說,這真是美好的一天。







短短几個字的讚美,就讓一個人的一天都變得燦爛了起來。




蔡康永說:

別人罵你一句,你會罵他一句,這叫吵架。別人讚美你一句,你回一句讚美,這叫社交。




哈佛大學有個著名的教育實驗。




在新學期開始時,校長把三位老師叫進辦公室,對他們說:你們是本校最優秀的老師,我們特意挑選了最聰明的100名學生讓你們教,這些孩子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




一年之後,這三個班的孩子果然成績都名列前茅。




其實,這些學生和三位老師,都只是隨機抽調的罷了。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不吝惜你的讚美,也是這個道理。




《人性的弱點》里寫道:我們每個人都渴望真誠的讚賞。這種渴望不斷地啃噬著人的心靈,少數懂得滿足人類這種慾望的人便可以將他人掌握手中。




懷揣著對他人的善意,去發現別人身上的閃光點,這樣的人,往往也會被世界溫柔以待。





3.杜絕做專家式的評判




有心理學研究者曾做過一系列實驗,讓人分別對自己周圍熟悉的人,比如朋友、同學和室友等進行相互評價。




結果表明,無論熟悉程度如何,這種評價都會或多或少地反映出評價者的人格特質,有時評價結果甚至會大相徑庭。




研究者認為,人們在對事物做出評價時,總會不可避免的進行代入,把自有的認知框架嫁接到被評判人的身上。 




因此,你以為的專家式評判未必公正。




在談話中,如果你發現自己被人評判,並且被不合格,一定不會好受。




每個人都是具有獨立人格的個體,行為和語言都有自己的意義。若是我們拿自己的一套標準去評判他人,就會成了對他人無理的審判。




作家盧思浩在他的書里這樣寫:你永遠無法評判一個人,因為你沒有經歷過他的人生。




有網友在微博里吐槽過自己的一段經歷。好不容易在大城市買了房,高高興興地請朋友來家裡做客。




朋友一上門卻說,你別怪我直,這個小區配套設施不太好,其實你完全可以買旁邊那個更棒的小區,也多花不了多少錢。




你以為自己是旁觀者清,你的耿直是對別人好,其實有時候,這樣的耿直一點都不有趣。







如果你有一大堆的專業性意見要發表,你大可以移步各種論壇,不要佔用和別人面對面交談的寶貴時間。





4.使用開放式的問題




和別人交談,其實與採訪所用到的技巧是一樣的。




用像對待被採訪者一樣的十二分的熱情來對待你的朋友,會讓你們的交流變得非常愉快和順暢。




一個很棒的技巧就是,多用開放性的問題。







如果你詢問是或否,你只能得到一個簡單的回復。




比如,當你詢問別人「你覺得恐懼嗎?」,別人只會回復你是的或者不是。




你詢問「你生氣嗎?」,可能得到的回答是「是的,當時我真的非常生氣。」




但實際上,這樣的問題隱去了很多關鍵的內容。




正確的做法是,讓對方去描述,因為對方才是最了解情境的人。







用開放性的句子提問,比如,那是什麼樣子?你感覺如何?




對方一定會經過一番思考,而你們的談話將會變得有趣得多。




在談話中,可以更多的強調「你」,而不是「我」。




你可以問對方,你昨天過得如何?而大可不必在這個問題前做長長的鋪墊,告訴別人你昨天幹了些什麼,與你聊天的人,可能並不想知道。





5.簡明扼要




演講者提到了她的妹妹說的一段話:

好的交談就像恰到好處的迷你裙,足夠短,能吸引人,又足夠長,能夠包納主體。




許多人對《大話西遊》中悟空和唐僧的一段對話印象深刻,悟空想要拿走唐僧手上的月光寶盒,接著就產生了如下對話:




你想要啊!悟空,你要是想要的話你就說話嘛,你不說你想要我怎麼知道你是真的想要了?雖然你很有誠意的望著我,可是你還是要跟我說你想要的,不可能你說你想要我不給你,你真的想要嗎?那你就拿去吧......




唐僧說來說去,說得悟空金箍棒都掉到了地上,也沒把話說清楚。




在《柏拉圖對話錄》里記錄了這樣一句話:智者說話,是因為他們有話要說;愚者說話,則是因為他們想說。




若是像傾瀉炮彈一樣,啰啰嗦嗦說出一大堆無用的話,只會讓人覺得煩躁。




有時,在與孩子的交流過程中,家長們往往會把一句話反反覆復換著方法說很多遍。




前段時間,一段視頻在網上火了。




視頻中的小女孩歇斯底里的哭喊,我想靜一靜,又怎麼樣!







視頻中的父母,其實已經在心平氣和地跟孩子講道理了,可是孩子卻一點也聽不進去,只是沉浸在自己的委屈中。




或許這個時候,家長也的確需要給小女孩靜一靜的空間。




把一句話翻來覆去說上很多遍,對於溝通交流,永遠只會起到反作用。





6.不知道時就說不知道




不懂裝懂,是對自己最大的不負責任。不僅如此,一旦被識破,也會讓對方對你的好感度直線下降。




誠實坦率地承認自己對某些事物的無知,比不懂裝懂要強得多。




號稱清華國學研究院四大導師之一的王國維,在文史哲等多個領域都頗有建樹。




可是,博古通今的他在課堂上遇到同學的提問,如果不知道,也會老老實實地回答:這個我不懂。




他的學生王力說,有時一節課下來,先生會說好幾次「我不懂」。




廣播節目里的人,尤其在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中,非常明白他們所說的每個字都將被全國的聽眾聽到。




所以他們對聲稱自己專業的地方,以及一些言之鑿鑿的東西會更加小心,一定要經過反覆查證,這樣的謹言慎行,也應該是我們在交流中的必備品德。








7.減少抱怨




消極就像一滴很濃稠的墨水,沾染一點點,乾淨的水都會迅速變黑。




因此,控制好自己的負面情緒,是一門很大的學問。




在另一場TED演講中,演講者說了一個小故事。




他的母親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變得非常消極,很難讓人想聽她說話。




一次他對母親說,今天是十月一號。母親卻回答他,這不是很悲哀嗎。







何炅曾經說:

沒有生氣不一定代表沒有負面的情緒,能夠不將負面情緒帶給他人,才是真正的修養。




抱怨是病毒性的悲哀,它不會給這個世界帶來任何光明。




有位教授在一場大學演講中講到一個案例,名叫「發光的路易」。




故事是這樣的,路易一個人走在夜晚黑暗的小巷,他處於一個奇怪的場景,一隻小鬼突然出現在他面前。




他非常害怕,情緒幾近失控。我們能看到,他的生理反應開始變得混亂。







這時,他可以有三種辦法來解決這個困境。




首先,他可以做出欺騙自己反應的行為,儘力抑制住自己的情緒。




面部反饋假說理論認為,當你儘力克制住自己的情緒時,不把它表現在臉上時,這種情緒就會漸漸減弱甚至消失。




或者,他也可以選擇轉變自己的注意力,重新評價這個場景。




第三,最簡單明了的方法,他可以改變自己所處的情境,走出這個小巷,他也可以永遠不再回來。




想想這個例子,在生活中,當我們不自覺地想要抱怨時,這三種策略或許也會對我們有所幫助。





8.不要拿自己的經歷和別人比較




很多人覺得,在交談中講述與別人同樣的經歷,可以拉近距離。




如果別人跟你談論他的父親去世了,你就向他講述你失去親人時的難過。如果別人跟你談論工作中的不順心,你就回應他你在工作中遇到了多大的麻煩。




你希望告訴別人,你懂他,你們有一模一樣的經歷。




但事實上,這並不是什麼很棒的做法。每個人的經歷都是獨一無二的,你不可能真正做到體會對方。







BBC的紀錄片《人生七年》,從1964年起,跟拍了14名7歲的英國孩子,每隔七年拍攝七天,展現孩子們的人生走向。







片中的一個孩子,現在已經五十六歲的Neil說:數以百萬計的觀眾,看到我在此吐露真言,會自以為他們已經徹底理解我,

很多人寫信告訴我,他們完全懂得我的感受,但從信件內容來看我只能說,他們沒有一個人真的能夠體會。





9.謹慎發言




在一場《怎麼說話別人才會聽》的演講中,演講者列出了七條禁忌,而其中第一條,就是拒絕流言蜚語。





說話的七宗罪:流言蜚語評判消極抱怨借口浮誇固執己見




人們有時把說閑話作為吸引別人注意,擴大社交的一種手段,事實上,美國的一項研究表明,多產閑話者比不說閑話的人的確更受歡迎。




研究人員要求128名參與者完成一份調查問卷,對一個他們認識的人的各種性格特徵進行評定,並且為對這個人的喜歡程度打分。




然而結果證實,消極八卦者的平均得分低於非八卦者10分。這就意味著,在背後說人壞話的人往往不受人喜愛。







我們其實很清楚,那些在我們面前說閑話的人在五分鐘以後,就會在別人跟前說我們的閑話。




當你把泥巴投向別人時,首先髒的是自己的手。背後傷人的話,說多了,就會眾叛親離。




其次,在人前自誇、吹牛也要不得。




TED中用了這樣一句話:「

Don』t be cheap

」。當你的言論變得廉價,在人際交往中就失去了價值。




《奇葩說》中的「辯論之神」黃執中說:人生的困擾,說到底,十之八九,問題都出在人際關係。而人際關係的困擾,說到底,十之八九,都是因為溝通出了問題。




在一場綜藝中,撒貝南問了汪涵一個刁鑽的問題:如果你和楊樂樂同時掉進水裡,何炅會先救誰?




汪涵思考了一下回答:老何應該還是會先救樂樂吧,因為他會從我的眼神里,讀出我最想要他做什麼。







既有說話的藝術,又充滿了語言的溫度。




而何炅也是一個情商很高的人。在《嚮往的生活》有一期里,陳赫來了節目之後以各種理由拒絕幹活,大家都隱隱有些不開心。




這時何炅問他:「昨天晚上拍戲到了幾點?」




觀眾這就明白了,原來是熬夜拍戲太辛苦,才沒力氣幹活。




你的情商,深深的刻進了你的一言一行中。就像一張名片,是你人際交往的通行證。




其實所有這些技巧和準則,都能歸納為一點,就是對別人產生興趣。




在演講的最後,演講者講述了自己的故事。




她在一個名人外公身邊長大,訪客絡繹不絕地前來和他交談。等這些賓客走了之後,母親會走過來告訴我們:你們知道他們是誰嗎?那是美國小姐的亞軍,他是薩克拉門托市長.....




所有這些讓她發現,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精彩。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少說話,但開放自己的思想,永遠準備好奇心,你可能永遠不會失望。


 


參考文獻:


[1]Joseph F. Talarico,Albert J. Varon,Shawn E.Banks,Jeffrey S. Berger,Evan G. Pivalizza,Glorimar Medina-Rivera,JyotsnaRimal,Melissa Davidson,Feng Dai,Li Qin,Ryan D. Ball,Cheryl [2]Loudd,CatherineSchoenberg,Amy L. Wetmore,David G. Metro.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therelationship to resident performance: a multi-institutional study[J]. Journalof Clinical Anesthesia,2013,25(3).


[3]【TED】Julian Treasure: How to speak so that people want to listen | TED Talk


[4]【TED】Celeste Headlee: 10 ways to have a better conversation | TED Talk


[5] 邢琦."90後"大學生和諧人際關係構建研究[D].東北林業大學,2015.


[6] 王秀軍.淺談說話的藝術[J].現代交際,2012(07):57.


[7] 張勖.大學生情商狀況調查報告[J].中國青年研究,2010(09):88-91.


[8] 林昭文,吳維庫.基於情商的領導力締造[J].學術論壇,2007(06):104-107.


[9] 劉肖岑. 大學生自我提升的特點及其與人際交往的關係[D].山東師範大學,2006.


[10] 王琴,張衛民.當代大學生情商教育初探[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2006(03):275-278.


[11] 秦麗娜,劉燁,劉柏青.溝通與人際衝突[J].商業研究,2003(06):37-39.


本文系授權

發布,本文轉自公眾號「網易公開課」。網易公開課,分享全人類的知識。公眾號:「網易公開課」(ID:open163)微博@網易公開課,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INSIGHT視界 誠意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NSIGHT視界 的精彩文章:

又拿眯眯眼開玩笑?亞馬遜用辱華照片銷售產品卻強行拒絕道歉
爸媽花幾百萬送你出國上名校,而你卻在美國偷刷信用卡?

TAG:INSIGHT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