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孩子報各種藝術培訓班,卻不知道審美能力應該這樣培養……

為孩子報各種藝術培訓班,卻不知道審美能力應該這樣培養……

禾小芽

和孩子一起自然成長

當今的家長,為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給孩子報各種藝術培訓班,孩子的生活學習空間就在家、學校和培訓班的三點一線里。可他們卻忽視了真正能激發培養孩子審美興趣和能力的大自然。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這篇文章來自禾小芽的朋友安徽師範大學美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剛祥雲和高俊,他們探討的審美教育中親近自然的重要性,值得我們深思。

本文原刊於《文學教育》2017年第5期,原標題為《論審美教育中親近自然的重要性》。

美學大家葉朗教授曾指出:「大自然是一個充滿生命的世界,天地萬物都包含有活潑潑的生命、生意,這種生命、生意是最值得觀賞的,人們在這種觀賞中,體驗到人與萬物一體的境界,從而得到極大的精神愉悅。」

陶養情性,獲得真知,自由自在地成長,對於孩子尤為重要,這其中自然美育是不應該缺席的。

如今都市化教育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孩子,離他們最為親近的大自然越來越遠,感受萬物生命的機會越來越少,一度「自然有大美而不言」的警句,淪為心嚮往之的「口頭禪」。

因此進一步鼓勵親近自然、感受生命、培養審美趣味,順從天性,在當下審美教育環節中至關重要。

1

「自然有大美而不言」

我國哲人莊子高呼「自然有大美而不言」,一語道破了自然萬物的審美真諦。

曾幾何時,那些寂靜的月夜,平靜的山谷,蜿蜒流淌的小溪,一望無際波濤洶湧的海洋,以及星空的肅穆而莊嚴的氣象,無不使人留戀,頓生敬畏之心。

自然界的大美,無論是潺潺的流水之聲,還是早春山陰道上的鳥語花香,都能喚醒人們失卻的童心,激起無限的求知慾望,除卻久違的沉悶,滋潤許久未曾護養而面臨頓化的心靈。

我們身處的自然界,充滿了無盡的美。一生提倡藝術教育與走進自然教育的豐子愷先生,在《青年與自然》一文中寫道:「不但花與月,一切自然,常常暗示我們美和愛;蝴蝶夢縈的春野,木疏風冷的秋天,就是路旁的一草一石,倘用了純正優美而又溫和的同情之心而照觀,這都是專為我們而示美,又專為我們而示愛的。」

接著他呼籲「優美的青年們!近日秋月將圓,黃花盛開。當月色橫空,花蔭滿庭之夜,你們正可以親近這月魄花靈,永結神聖之愛。」這不得不使人再度沉思,大自然的魅力。

自然的美,在於蓬勃的生命,在於節律,在於奇特的變化,在於種類的繁多。然而,對於現實中的人來說,大自然雖是一座無盡的寶庫,但仍需要我們的胸襟和氣度去體驗、玩味,不進入其中,難明真意。

曾經有學者就指出:「自然美的發現,自然美的欣賞,自然美的生命,離不開人的胸襟,離不開人的精神,最終離不開時代,離不開社會文化環境。在一個特定的文化環境中,山川映入人的胸襟,虛靈化而又情致化,情與景,境與神會,從而呈現一個包含新的生命意象世界,這就是自然美。」

2

親近自然悅心悅意

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Wordsworth) 這樣說道:「嫩草萌動的春天的田野所告訴我們的教訓,比古今聖賢所說的法語指示我們更多的道理。」

不僅在西方,在我國古人看來,接近自然萬物,能夠培養健全的德性。例如張潮的 《幽夢影》一文中:「梅令人高,蘭令人幽,菊令人野,蓮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艷,牡丹令人豪,蕉與竹令人韻,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這無比體現著古人對自然界萬物的獨特領會。

除卻求知或者培育德性之外,親近自然,更是愉悅身心的絕佳方式。林語堂說:

讓我和草木為友,和土壤相親,我便已覺得心意滿足。我的靈魂很舒服的在泥土裡蠕動,覺得快樂。當一個人悠閑地陶醉於泥土上時,他的心靈似乎那麼輕鬆,好像在天堂一般。

」深入自然,泥土的氣息,會使人暫且忘掉都市的濁氣,腳踩在清澈的溪流石上,有助於全身血脈的流動,輕鬆舒暢而又自在,人原本就是大自然 的「赤 子」,闊別重逢 的「嬰兒」。

可如今,都市化境遇中的孩子,這樣深入體驗的機會越來越少,因而急需重建與自然的鏈接,獲得身心的滋養,在自然中健康快樂地成長。

那些長期生活在高樓大廈林立,活動空間被極度壓縮的孩子,很少有接觸自然的機會,更談不上接受自然的陶養,在他們沒有真正接觸過自然,不了解自然的運轉,長大之後,兒時經歷與親身體驗中「自然」這一塊是缺席的,怎麼能夠使他們熱愛並保護這片生活土地呢?審美教育需要自然進入。

3

審美教育中自然教育不應該缺席

審美教育在我國有著悠久的傳統。早在孔子時代儒家就有「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之教,更有「曾點之樂」的踐履,道家一生倡導人要親近自然,做自然的「赤子」、「嬰兒」。

魏晉士人,縱身山林,陶養性靈,成就了「林下風流」的美談。到了近代,蔡元培更以倡導「美育代宗教」,譯介西方美育理論,融合中國傳統美育,大行審美教育之道,這些舉措,無不彰顯著審美教育對於人生的重要意義。

可是,如今究竟如何更好的倡導美育,如何使美育重返健全人性的塑造,這在中小學的教育環節中尤為凸顯。我國現階段將審美教育納入義務教育的目標,從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就可以看出,非常重視學生的審美情操的培養和審美能力的提高。

「教材應體現時代特點和時代意識,關注人類,關注自然」,「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和健全的審美情趣」。但是,對於尋找切實可行的方法仍在不斷地探索中,也許「親近自然」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方略。

葉朗教授說:「人的一生,從胎兒一直到老年,都應該伴隨著美育,理由就在美育的目標和功能不僅僅使受教育者增加知識,而是引導教育者追求人性的完美,追求一個有意味,有情趣的完美的人生。」誠如王陽明所說:「今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則其自進不能已。」孩子的天性猶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萎」,而親近自然,則是順天性而為之一種最佳體現。

我覺得自然教育,應該從《十萬個為什麼》講起。自然界有無數奇妙的生命,豐富的樣態,那靈異的風景,正適合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智。每當春天來臨,萬物復甦,生機勃勃,大人帶著孩子走向大自然,放放風箏,聽聽鳥鳴,聞聞花香,看看雲捲雲舒,再以故事的方式,告訴她們為什麼花兒有不同的顏色,為什麼有些花香而有些不香,為什麼向日葵的花盤會朝向太陽,為什麼含羞草會「害羞」,

為什麼光棍樹沒有葉子也能進行光合作用,為什麼我們周圍會有這麼多的動物,它們的世界為什麼又是那樣的……這樣的方式,容易使孩子們的靈感和想像力獲得激發,同時有必要讓她們盡情地玩,盡情地想像,盡情地說,盡情地問,這個世界本來就這麼美麗,為什麼不給孩子接觸自然的機會?

如今國內各地倡導「研學旅行」以及自然教育的呼聲漸長,中小學審美教育途徑的探究也在逐漸升溫,也許《十萬個為什麼》是很好的教材,「親近自然」是最佳的踐行之道,讓孩子的心靈先從好奇與快樂開始,然後喜歡上這個世界,與美的生活相伴。

親近自然的教育過程會使中小學生培養一顆美好、善良、感恩、愛的心靈,懂得珍惜美好的事物,懂得幫助他人,懂得愛自己的父母、愛天地萬物的生命。從而真正領悟「審美的人生就是詩意的人生,創造的人生,愛的人生。」

4

小結

總之,大自然是上帝賦予辛勞人類的一份 「禮物」,美是大自然向人類的一種「恩惠」,自然教育在審美教育環節中是不應缺席的,不僅對於中小學生,而且還包括大人世界也應該接受自然美的洗禮,陶養情性,愛護生靈。

進一步講,自然教育是鼓勵人們走出房間,放下手機,親臨自然,聆聽萬物的天籟之音,體味萬物變化的生命節律,在自然而然的生存中,領略美在生活的真諦。

對於處於好奇而又渴望求知孩子來說,這個世界不僅僅有做不完的作業,還有詩和遠方以及優美的大自然。現實中,一個懂得審美,一個願意親近自然的人,是一個明智之人,正如我國古代著名文論家葉燮所說:「凡物之美者,盈天地間皆是也,然必待人之神明才慧而見。」

作者:剛祥雲、高俊,安徽師範大學文學院美學專業在讀碩士研究生,禾小芽專欄作者。

關於禾小芽

禾小芽是一家致力於食農教育與兒童人格成長的教育機構。我們研究實踐食農教育,紮根生態農場、紮根鄉村,以大自然為師,以農場為操場,以田地為課堂,讓生活在城市裡的孩子,親近自然,欣賞自然。教導孩子如何種植、採收、加工、準備和分享新鮮有營養的食物,讓孩子在大自然中獲得充足的「養分」,在自然的土壤上發出知識與智慧的芽,孕育出健全人格和幸福人生的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禾小芽 的精彩文章:

TAG:禾小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