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著名當代國畫藝術家——於增海.雨亭

著名當代國畫藝術家——於增海.雨亭

於增海(舟休·嘉木措),又名雨亭,1960年出生天水武山,先後畢業於天水師範、蘭州教育學院、西北師大。在蘭從事美術教育三十餘年,八十年代在青海湟南寺專修唐卡的繪製,對藏佛教文化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其油畫作品具有濃厚的藏文化特色,作品《老阿媽》先後參加全國美展多次,並獲全國鐵道部四局巡展二等獎。近年來從事國畫創作,現為中國油畫家協會會員,甘肅省美協會員、甘肅省敦煌畫派美術基地創研室副主任。

十年磨一劍,礪得梅花香,今天這句話對於增海來講也算是實至名歸。為於增海欣喜之餘,禁不住想對於增海其人其畫略談幾句。

算來與於增海相識已十年有餘,於增海出生於甘肅隴東一個文化底韻深厚的鄉村,受重學尚文的鄉風熏陶,兒時的於增海就對繪畫藝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個「興趣」也成了他一生為之奮鬥的「朝聖之旅」。

於增海畢業於甘肅天水師範,最初研修西方油畫,由於天生對色彩的敏感,他的油畫無論從構圖、透視、色彩的冷暖對比都有深厚的造詣。也許是出於對中國文化的偏愛,畢業之後的於增海在兼顧油畫的同時開始了對國畫的嘗試。由於於增海有西畫的基礎,加上天生好學的性格,短短几年就在國畫這個全新的領域顯示不凡的才華。一九九一年國畫作品《老阿媽》參加鐵道部聯展獲二等獎;作品《父親》、《祈禱》被《當代中國美術家》收錄。這些成績的取得,並沒有給於增海帶來少欣喜。於增海深知,中國畫理論博大精深,要達到中國畫筆墨與思想的理論高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正是基於這種清醒的認識,那些成績的取得迫使他踏上了學習國畫艱難的「修行」之旅。

畫有別於西方繪畫的寫實風格,西畫寫實國畫寫意,意境是國畫的靈魂。一幅國畫,無論是畫面構成、筆墨運用都是為意境服務,意境也是一個畫家學養的體現。在此後的幾年裡,為了能在國畫領域有所成就,於增海毅然辭去了待遇還算豐厚的教師職務,閉門謝客,潛心「修道」。這段時間,他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大量的學習與研究,同時,也對中國歷代名人畫作進行了廣泛的臨摹與探究;從中國文化的哲學內涵中悟到了「天人合一」、「虛實相生」的國畫理念,從前人名畫中學到了墨法、筆法的技巧運用以及筆墨與意境相生的重要性。用於增海的話說,那個階段才真正是我對中國國畫的「開悟」期。也正是經過了這段精神與肉體的「磨礪」為他以後的國畫創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國畫的核心是「寫意」,技法概括起來無非是勾、皴、點、擦、染五個字,筆墨紙硯是它的載體。離開筆墨不能畫國畫;離開「寫意」不能叫國畫,這是工具與文化的天作之合。一個階段以來,社會上出現了一批西畫改國畫的畫家,一部分由於認真研修了中國文化,併兼取中西之長畫出了許多精美的作品,一部分根本不懂國畫,僅僅是用毛筆畫造形,單線平塗,無皺無染,除了工具基本不能稱其為國畫。於增海算是一個成功的轉行者,較之於那些急於求成的畫家,於增海的「華麗轉身」得益於他的穩步求進、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真研修。他的畫取長於中西,把西畫的明暗、透視、色彩與國畫的用線、用墨、表意融為一體;有創新而又不失去傳統,把寫形與寫意有機的統一起來,如山水畫《隴上之秋》。這幅畫以甘肅祁連山秋季為背景素材,以國畫「三遠」透視法中的「平遠」透視法與西方繪畫表現力極強的寫實手法融為一體,以形取勢,以勢奪人,生動地展示了祁連山的高遠與宏偉。山水畫家荊浩曾在論述山水畫里說:「觀者先看氣象,後辨清濁。定賓主之揖拱,列群岫之威儀」。無疑,《隴上秋色》這幅畫由於成功的融合了中西繪畫之長,首先從氣勢上博得了觀者青睞。當然,一幅畫僅有宏觀上的氣勢只能遠觀,局部處理得當才能出味道,才有長久的生命力。《隴上秋色》構圖縝密,畫風嚴謹,整各山勢都以線面循序寫成;由於有西畫的基礎,用水墨濃淡表現出的明暗關係更加精準,使整個畫面有很強的立體感。此外,人文關照也是此畫增色不少,即:雲霧繚繞中隱約可見的農家、山坡上揮鞭驅羊的老農、溪澗私語的情侶和行進在彎彎山道上熱鬧的迎親隊伍,這些畫面看似毫無關連,實則是反映了一個大環境下的方方面面;人不連境連,事不連意連,景以人而活,境以人而美,這既是「散點」透視形成的視角美感也是對「人的自然」的最好詮釋..

國畫的核心是「寫意」,技法概括起來無非是勾、皴、點、擦、染五個字,筆墨紙硯是它的載體。離開筆墨不能畫國畫;離開「寫意」不能叫國畫,這是工具與文化的天作之合。一個階段以來,社會上出現了一批西畫改國畫的畫家,一部分由於認真研修了中國文化,併兼取中西之長畫出了許多精美的作品,一部分根本不懂國畫,僅僅是用毛筆畫造形,單線平塗,無皺無染,除了工具基本不能稱其為國畫。於增海算是一個成功的轉行者,較之於那些急於求成的畫家,於增海的「華麗轉身」得益於他的穩步求進、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真研修。他的畫取長於中西,把西畫的明暗、透視、色彩與國畫的用線、用墨、表意融為一體;有創新而又不失去傳統,把寫形與寫意有機的統一起來,如山水畫《隴上之秋》。這幅畫以甘肅祁連山秋季為背景素材,以國畫「三遠」透視法中的「平遠」透視法與西方繪畫表現力極強的寫實手法融為一體,以形取勢,以勢奪人,生動地展示了祁連山的高遠與宏偉。山水畫家荊浩曾在論述山水畫里說:「觀者先看氣象,後辨清濁。定賓主之揖拱,列群岫之威儀」。無疑,《隴上秋色》這幅畫由於成功的融合了中西繪畫之長,首先從氣勢上博得了觀者青睞。當然,一幅畫僅有宏觀上的氣勢只能遠觀,局部處理得當才能出味道,才有長久的生命力。《隴上秋色》構圖縝密,畫風嚴謹,整各山勢都以線面循序寫成;由於有西畫的基礎,用水墨濃淡表現出的明暗關係更加精準,使整個畫面有很強的立體感。此外,人文關照也是此畫增色不少,即:雲霧繚繞中隱約可見的農家、山坡上揮鞭驅羊的老農、溪澗私語的情侶和行進在彎彎山道上熱鬧的迎親隊伍,這些畫面看似毫無關連,實則是反映了一個大環境下的方方面面;人不連境連,事不連意連,景以人而活,境以人而美,這既是「散點」透視形成的視角美感也是對「人的自然」的最好詮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物語 的精彩文章:

葉淺予研究會面向全國徵稿《我所知道的葉淺予》
中國國畫院特聘畫師胡奇偉藝術欣賞

TAG:博物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