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美國需要真實了解,中國正在做什麼

美國需要真實了解,中國正在做什麼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王文】

【2018年3月21日上午,中國美國商會在紐約主辦「特朗普時期的中美關係展望」主題論壇,近200位來自美國商界、華爾街、政界與社會知名人士與會。中國駐紐約總領事章啟月大使、紐約州共和黨主席愛德華·科柯(Ed Cox)、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院長、人大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文分別做了主旨演講,相關內容引起了在場的強烈反應。本文為演講中譯文完整版。】

王文:感謝邀請,讓我有機會與各位分享我對中美關係的最新思考。我是今天凌晨5點抵達紐約的,計劃今晚就要飛回北京。但紐約實在是太愛我了,今天竟下起一場鵝毛大雪,航班取消,正好讓「兩會」中極其忙碌兩周的我有了休息時間,我內心也只能與天氣變化而「共同演進」(co-evlution)。「共同演進」(co-evolution),這正是我今天要講的主題《共同演進:中美合作的未來》。

Co-evolution的概念最早起源於生物學。1964年,美國生態學家埃利希(P.R. Ehrlich)和雷文(P.H. Raven)在研究植物和植食昆蟲關係時提出了這一概念。他們認為,Co-evolution是指一個物種的性狀作為對另一個物種性狀的反映而進化。這種由不同物種相互作用引發的進化是雙方共同的作用。

後來,這個概念被用到了社會經濟系統之中。經濟學家Norgaard認為,即經濟系統的參與主體存在相互反饋機制,一個參與者的適應性變化會通過另一個參與者的適應而改變其演化軌跡,後者的變化又會進一步制約或促進前者的變化。

2011年5月,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博士出版一本名叫《論中國》(《On China》)的新書。在書中,基辛格先生提出「co-evolution」的概念。他指出,作為世界前兩大經濟體,美國和中國的關係不應該是零和博弈,與其追求夥伴關係,不如謀求「共同演進」的關係。美中兩國都應該追求自己本國的利益,同時儘可能擴大合作,減少雙方的對立爭鬥。換句話說,任何一方都不能要求對方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場去分析處理國際事務,但是雙方要儘可能的實現互補發展。這個概念一經提出,就得到中美兩國許多人士的認可。

中美進入了「共同演進」的新時代

的確,過去十年,中美的確在「共同演進」。在新時期,中美兩國更應該審時度勢,抓住目前兩國發展的宏觀特點,尋求互補發展。

第一、中美兩國經濟均在增長。2017中國GDP比上年增長6.9%,達到將近13萬億美元;2017年美國GDP則突破了18萬億美元。中美兩國的GDP總額已超過全球40%。中國經濟份額從2008年的7.3%上升約15%。而美國經濟過去十年佔全球經濟份額一直穩定在23%-25%之間,可見,中國崛起並沒有實質地影響到美國在全球經濟總量中的地位。而且,中國經濟總量與美國相比還存在較大的差距。

(各經濟體佔全球經濟的份額)

不過,中國也不能被小覷。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已進入中等收入國家行列。根據2018年1月《華盛頓郵報》的數據顯示,中國人民實物商品消費2018年預計5.8萬億美元,2018年,中國很有可能將會趕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消費大國。目前,中國經濟增長最主要的動能來自於消費,其貢獻率達到58.8%。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能。這是美國經濟增長的重大機會。

第二,中國產業結構轉型明顯,與美國形成了相對互補的產業結構。2017中國第一產業增加值65468億元,比上年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334623億元,增長6.1%;第三產業增加值427032億元,增長8.0%。如圖所示,中美兩國的產業結構互補性較大,中美兩國應加強相關領域的合作,為兩國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動能。在產業結構中,尤其值得提的是,中美兩國佔據全球獨角獸企業的81%,體現了兩國市場的企業活力。

在這方面,我必須要提一下,中國在電子商務、金融服務領域處於世界領先的地位。中國電子商務高速發展,已成為世界第一。在上市公司里,中國擁有像阿里巴巴和京東這兩家實力雄厚的電子商務平台,起到引領作用,並且擁有全球最大的電子商務需求市場,即中國互聯網用戶群體龐大,截至2017年底,中國互聯網人數規模達到7.72億人,位居世界第一。

由電商平台引領,同時消費需求多樣化帶動了中國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截至2017年底,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29.16萬億元,規模居世界第一。中國的電子商務發展也將越來越成熟,從傳統的B2B到品牌特賣、二手交易、跨境購物到生鮮、團購等越來越細化的電商分類。當然,政策的實施也帶來需求側的改變,如二胎政策的放開,帶來母嬰產品、玩具、孕期保健品等方面需求的增加。

第三,在服務行業方面,中美兩國的合作空間相當大。這些年,中國金融行業紛紛與互聯網技術開展了廣泛且深度的合作,誕生出許多新型的金融業務模式。中國的金融機構利用金融科技充分整合利用資源,在雲計算、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方面體現出重大變革。未來中國的金融行業仍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對於目前仍處在全球領先位置的美國金融業、服務行業來說,仍是重大的合作與市場開拓的機會。

歸結原因,這些變化源於中國的城市化。美國城市化發展較早,且非常成熟。截至2017年,美國的城市化率高達82%,中國自2011年來城市化率發展也較快速,已達58.52%。

(中美城市化率比較)

由於美國的城市化程度較高,企業結構也相對完善,對企業服務的需求也早於中國。同時,以矽谷為依託,美國的技術優勢明顯,如IBM、微軟、蘋果、甲骨文等老牌企業提供技術支持,美國已經形成了以大數據、網路安全雲服務為基礎的成熟的服務體系。在這方面,中國還有許多值得向美國看齊的地方。

第四,在交通運輸,中國為世界的互聯互通貢獻了重大的力量。近年來,中國交通運輸行業呈現高速的發展。截至2017年底,中國鐵路營運里程已經達到12.7萬公里,其中高速鐵路通車裡程2.5萬公里;中國公路通車總里程477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3.6萬公里,均居世界第一位。而作為「汽車輪子上的國家」,美國高速公路只有7.6萬公里長,遠低於中國。

(中美高速公路和高速鐵路里程)

中國高速公路里程的超越得益於中國基礎設施建設的快速發展,中國素有「基建狂魔」的稱號,中國基建技術世界領先。中國建築公司是世界上最龐大的建設力量。中國建築公司擁有數量龐大且富有經驗的工程師、技術人員和建築工人,這些都是別國短時間內無法擁有的。根據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的數據顯示,中國的水路交通里程居世界第一位,達到11萬公里,美國居於世界第五位僅有4.1萬公里,不及中國的二分之一。在海上,中國也擁有多個優良的港口,如大連港、天津港等,承載著中國進出口的水路運輸作業。

我從經濟總量、產業結構、服務行業、基礎設施四方面入手,就是希望告訴大家,中美兩國「共同演進」的必要性、重要性。

當前,進入新階段的世界發展,處於深度改革調整期。此時,世界經濟增長動能較弱,地緣政治、恐怖主義等事件頻發增加了不確定性。作為世界第一、第二的經濟體,美中兩國實力仍然存在差距,但作為後進國家,中國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優勢,正在追趕美國。中國需要向美國學習很多,同時美國也不應將中國視為敵人,仍然可以從中國身上學到優點。

新時期、新階段,中美兩國應按照基辛格先生提出「co-evolution」攜手合作,共同演進,才能為世界營造福祉。

中國是一股合作、共贏與和平的力量

不過,稍有些遺憾的是,美國媒體和一些政客對中國存在現實主義的巨大誤解,仍以權力政治的零和博弈思維在解讀中國。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也是中美建交四十周年。40年的中美演進歷史已經證明,中國是值得合作、實現共贏、維護和平的全球力量。繼續加強兩國深度合作是一條必經之路。

關於合作,大家都會同意,中國不是俄羅斯,中國也不是伊朗,中國更不是全球革命的力量,而是維護全球現狀的力量(status quo)。哈佛大學政治系的江憶恩教授(Ian Johnston)曾統計,在1990年代開始,中國參與國際體制、國際組織、國際法、國際規則的程度就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水平。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地深化,中國逐步從邊緣走向中心,正在成為現行國際體系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以及受益者。對於二戰以來由美國領銜建立的所謂「自由國際秩序」(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中國都有參與並支持。2017年以來,美國許多機制都在退出,如巴黎氣候變化協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中國仍在支持。從這個角度上看,一些美國媒體認為,中國在破壞國際秩序的說法,是不公平的。

關於共贏,在這裡尤其要感謝美國公司過去40年對中國的投資。美國的投資是促進中國改革開放的積極因素。但另一方面,在北京,我有許多美國公司的朋友,他們也告訴我,美國公司在中國的盈利狀況是相當不錯的。換句話說,賺了不少錢,獲利巨大。

2017年11月,特朗普總統訪華期間,兩國企業在兩場簽約儀式上共簽署合作項目34個,金額達到2535億美元,這既創造了中美經貿合作的紀錄,也刷新了世界經貿合作史上的新紀錄。中美作為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經濟體,兩國企業落實相關合作的成果,將是帶動區域經濟和全球經濟增長的「引擎」,取得的合作成果將惠及全世界。

關於和平,中美在關於維護世界和平、穩定以及反恐怖主義的道路上一直保持著高度一致。近兩年,全球恐怖襲擊數量不斷攀升,歐美國家更是層出不窮。恐怖主義已成為影響世界和平與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和發展中大國,為國際反恐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中國是聯合國派出維和部隊最多的國家。

除此之外,中國在過去35年是從未參與、發動戰爭的國家,中國的社會穩定在西太平洋地區營造了一個更加安全穩定的環境,據統計,無論是恐怖襲擊還是傳統戰爭,西太平洋地區發生的頻率都大大低於其他地區。正如大家所知,和平是公司發展、社會進步、經濟增長的前提。

美國需要知道,中國正在做什麼

不過,有時我閱讀美國報紙和智庫報告,發現他們總是從消極面來看待中國,比如,中國正在破壞全球秩序,中國正在關上大門等等,這些說法肯定是誤解中國的發展現狀。那麼,中國正在做什麼呢?

第一,中國正在經濟轉型,致力成為一個民主文明和諧富強美麗的國家。

中國目前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正在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精準扶貧、生態保護與防範風險,正在成為中國最重要的三大攻堅戰。與此同時,中國在推進工業化和城市化,居民可支配收入也逐年攀升,形成拉動內需的「雙引擎」。

第二,中國正在市場開放,為外國資本帶來重大的新機遇。

過去五年,中國推出了一系列推進資本市場開放的政策。兩天前,中國剛結束「兩會」,新一屆中國領導班子組建,可以預見,今年中國市場開放的步伐還將擴大,進一步開放中國金融市場,這對美國資產管理公司是一大利好。目前全球前10的資產管理公司中,已在中國註冊的有8家。除了拓寬了資管市場以外,債券以及股票市場的開放,也增強了國際金融貿易效率,為海外投資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除此之外,中國還會全面放開一般製造業,擴大電信、醫療、教育、養老、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開放;簡化外資企業設立程序,實施境外投資者境內利潤再投資遞延納稅;全面複製推廣自貿區經驗,探索建設自由貿易港。隨著上述改革措施逐步推進落實,對美國而言是難得的商業機遇。

第三,中國倡議「一帶一路」,為美國及世界其他國家提升公共產品。

「一帶一路」不是「馬歇爾計劃」,不會像美國當年那樣用美國模式及標準塑造受援國的經濟政治體制。而不同的是,「一帶一路」倡議並不以改變第三國,而是以一種包容、共贏、協調的態度去推進經濟協作。直到2018年初,已有80多個國家與國際組織與中國簽署了相關「一帶一路」合作協議。我所在的人大重陽還專門推出《美國對接「一帶一路」》研究報告,為美國參與「一帶一路」提供指導。事實上,我相信,美國最終還是會與中國在「一帶一路」上進行重大的合作,因為這符合美國的利益,也將實現共贏局面,促進更好的合作發展。

最終,中國是為了實現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中國作為崛起大國的理想。

中國是一個擁有近5000年文明的大國,我們的祖先就教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一個富起來、強起來的中國對世界的貢獻與責任。人類命運共同體蘊含的「合作」「共贏」「普惠」思想,為向世界貢獻所提出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其內涵和時代價值和聯合國共同安全的和平理念高度契合。

美國應清楚地認識到,衝突是可以避免的,中美合作的加強是實現這一思想的關鍵舉措,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能夠進一步成為地區乃至全世界的廣泛共識。

中美不要貿易戰

我知道,近年來,美國對華戰略有一場政策辯論,辯論焦點在於評估過去40年美國對華「接觸」戰略是否失敗。中國全方位的崛起,引發了美國各界的普遍焦慮和擔憂。部分美國精英認為,40年的對華「接觸」已經失敗,中國並沒有以符合美國意願的方式融入西方主導了一個世紀之久的國際體系,甚至有可能變成現有秩序的顛覆性力量。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但我們回過頭來思考兩國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的歷屆領導人的講話會發現,無論國際風雲如何變幻,中美歷屆領導人都致力於雙邊關係友好。歷史已經證明,中美兩國之間的友好合作關係對世界和平、穩定、繁榮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2017年11月9日,習主席在歡迎美國總統特朗普訪華時指出,「中美應該成為夥伴而不是對手,兩國合作可以辦成許多有利於兩國和世界的大事。我堅信,中美關係面臨的挑戰是有限的,發展的潛力是無限的。」

美國前副國務卿科特·坎貝爾(Kurt Campbell)上個月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雜誌撰文有一段話,我比較贊同,「無論胡蘿蔔還是大棒,都無法改變中國,中國堅定走在自己認準的道路上,在很多方面背離了美國的預期」。

理解中美關係的歷史和未來,需要超越西方長期以來對大國興衰權力更替理論的根深蒂固的思維局限。美國需要明白,中國不會變成第二個美國,中國不會複製美國乃至整個西方世界近代以來的崛起之路。中國的改革致力於國強民富、民族復興,而一個強大的中國是維護世界穩定繁榮的重要建設性力量。在過去40年中國改革開放的歷程中,美國得益甚多;未來繼續支持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符合美國利益,有利於兩國合作共贏。

歷史經驗已經無數次證明,中美兩國合則兩利,斗則兩傷。作為當今世界排名第一、二為的經濟體,兩國之間若像一些媒體說的,爆發貿易戰,毫無疑問將不可避免達到雙輸結局。

首先,中美之間經貿關係高度依存。

從2013年到2017年,貨物貿易中國對美出口額從4404.3億美元增長到5056.0億美元,增幅14.8%;美國對華出口額從1217.5億美元增長到1303.7億美元,漲幅7.1%。2017年,美國是中國第一大出口市場,而中國也是美國第一大進口市場。

中美貿易逆差高企,一直是兩國經貿關係中的敏感議題。然而我們必須認識到,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逆差一定程度上被美方過分誇大了。事實上,近十多年來,中美貨物貿易逆差增幅整體上呈減小趨勢,從2005年的24.5%下降到了2017年的8.1%。另外,從2006到2017年,美國對華貨物貿易出口額增長率為147%,遠遠高於對世界其他地區44%的出口增長;服務貿易2006-2016十年間對華出口額上漲421%,更是遠超過對世界其他地區76%的漲幅。

中美之間的貿易逆差,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產業分工和資源優化配置的必然結果。平衡雙邊貿易關係,需要雙方共同努力,中國需要進一步開放市場,美方也應放寬對華高技術出口限制,一味指責對方毫無益處。

其次,中美一旦爆發貿易戰,將對兩國產業產生極大消極影響。

2017年美國對華出口產品中,運輸設備、機電產品、植物產品、化工產品、礦產品等排前五位,占對華出口總額的60%以上,貿易戰將對以這些產品出口為經濟支柱的州和地區造成重大打擊。

第三,貿易戰的潛在影響,還有可能危及就業、物價等民生領域,對社會造成消極影響。

美國從中國進口大量質優價廉的商品,不僅有助於其維持較低的通脹率,還提高了美民眾特別是中低收入群體的實際購買力。美中貿易委員會研究顯示,美國對華貿易平均為每個家庭每年節省850美元。美對華出口還為美國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中國商務部的報告指出,2015年美對華出口實際支撐了美國內180萬個新增就業崗位,加上中美雙向投資,共計支撐了美國內約260萬個就業崗位。

2018年3月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記者會,外交部部長王毅就「特朗普政府需要決定是否對進口自中國的太陽能板、鋼材和鋁材施以處罰」一事作出回應,他表示,中美之間並不存在攻擊性競爭關係,歷史的經驗教訓證明,打貿易戰從來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正確途徑。尤其在全球化的今天,選擇貿易戰更是抓錯了藥方,結果只會損人害己,中方必將做出正當和必要的反應。

在中美的經貿合作過程中,確實一直存在著貿易順差的現象,然而,中國已經逐漸從出口導向型逐漸轉變成內需拉動型,2017年中國整體貿易順差收窄17%,這不僅減緩了美國貿易逆差的壓力,也為外國資本帶來了極大的機遇。此外,2018年11月,中國將首次舉辦國際進口博覽會,搭建國際貿易的開放型合作平台,有利於促進中美雙邊貿易平衡發展。

美國應抓住機遇投資中國

當前,中國經濟保持高速發展的同時向高質量增長轉型,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數字經濟、人工智慧等科技創新為經濟發展帶來新動能。對美國來說,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和優化轉型意味著更廣闊的投資市場和盈利空間。

正如上文所說,中國將成為全球消費大國。中國中高收入人群(中產階級)規模不斷擴大,2016年佔總人口比例超過20%,2021年預計超過40%,達到3億人。未來中國龐大的國內消費市場能夠為美國提供更多的商業機會,帶動美國經濟發展。

在創新創業方面,中國已經在人工智慧和電子商務平台等領域走在世界前列。2016年,中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22.6萬億元,占當年GDP比重超過30.3%。隨著中國互聯網產業不斷飛速發展,「互聯網+」帶動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一系列新興產業發展,未來互聯網將成為中美合作的新空間。

回顧建交40年的歷史,中美雙邊關係雖歷經風雨,但始終向前。中美在各領域中相互依賴程度都在不斷加深,雙邊經貿關係更是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

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建立,需要雙方跳出傳統大國關係演進的窠臼,避免陷入「自我實現的預言」式的思維陷阱,減少戰略誤判,直面分歧和挑戰,繼續發揮經貿關係在雙邊關係中的壓艙石作用,用面向21世紀的新型商業夥伴創造新型文明,讓中美兩國「共同演進」、友好合作,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共贏」力量。

再次感謝主辦方為我提供如此好的機會。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的精彩文章:

為雙面間諜中毒這事 英議會開了場「飆罵俄羅斯」大賽
歐洲民粹再現?意極右政黨大選前高呼「義大利優先」

TAG:觀察者網國際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