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60年援助近4000億,中國援外資金向「一帶一路」沿線傾斜

60年援助近4000億,中國援外資金向「一帶一路」沿線傾斜

根據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國將把商務部對外援助工作有關職責、外交部對外援助協調等職責進行整合,組建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作為國務院直屬機構。新機構旨在加強對外援助的戰略謀劃和統籌協調,更好地服務國家外交總體布局和共建「一帶一路」等。

根據國務委員王勇3月13日所作的方案說明,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的主要職責是,擬訂對外援助戰略方針、規劃、政策,統籌協調援外重大問題並提出建議,推進援外方式改革,編製對外援助方案和計劃,確定對外援助項目並監督評估實施情況等。援外的具體執行工作仍由相關部門按分工承擔。

消息一經傳出,立即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3月20日,中國扶貧基金會舉辦了一場題為「國際發展合作署對構建大援外體系的積極作用」的沙龍。專家學者在會上紛紛預測,這將結束我國援外工作「碎片化」模式,有利於建立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三位一體立體援外模式,使得對外援助更有效率、更有效益。

前中國政府非洲事務代表劉貴今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時指出,援外是中國外交工作的重要內容,過去六十年的援外工作成績斐然,「以較小的成本獲取了超常的政治和經濟效益」。劉貴今從1981年起常駐非洲前後共17年,見證了中非關係幾十年的發展。

如今,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中國的援外規模急劇增加,援助的國家越來越多,涵蓋的領域也在不斷擴展,涵蓋成套項目、科技、文化、教育、衛生等各個方面。為了適應新時期的需要,劉貴今認為,必須要從體制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提高援外的質量和效益。

在劉貴今看來,組建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可以有效加強援外工作的統籌、規劃和協調。「過去,我國的援外常常是碎片化的。商務部管一塊,外交部也管一塊,農業部、水利部、文化部、教育部、科技部都有,各個部門常常有自己的優先工作。新機構的成立將有利於資源的合理分配。」

從受援國到援助國,中國打造「大援外」

「援外工作的政治性很強。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呼籲成立一個獨立的署來負責這方面的工作。西方發達國家都設有專門負責國際發展問題的機構。」劉貴今強調,新機構的成立是向國際慣例靠攏,使「小援外」走向「大援外」。

回顧中國援外工作的歷史,劉貴今指出,在他剛參加工作的上個世紀70年代,援外工作由對外經濟聯絡部負責;到了上個世紀80年代,外經部與外貿部合併,更名對外經濟貿易部,內設對外援助司;到了21世紀初,外經部和內貿部合併為商務部,並保留了下轄的對外援助司。「這次的改革可以說是千呼萬喚始出來,談了幾十年的改革終於落地了。」

實際上,中國近年來已經在為新時代的援外工作積極準備。國家主席習近平2015年9月在聯合國宣布了多項援助計劃,包括: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億美元;繼續增加對最不發達國家投資,力爭2030年達到120億美元;以及免除一些國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還的政府間無息貸款債務;設立為期10年、總額10億美元的中國與聯合國和平發展基金……

中國扶貧基金會的執行副會長王行最認為,中國成立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有多方面的意義:首先,回應了國際社會的期望,展示出了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第二,意味著中國正式完成了從受援國到援助國的角色轉變;第三,標誌著國家將全面系統地協調對外援助和國際發展工作;最後,為社會組織正式參與政府對外援助工作提供想像空間和舞台。

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服務於現代化的治理體系

談到新機構未來的運營,劉貴今認為,既然要做宏觀調控,就需要領導層具備很高的綜合素質,既掌握國際發展援助方面的專業知識,又有這方面的實地工作經驗,此外,還應該具備部門協調能力和項目管控能力。「過去,我們的援助重政府輕民間,將來可以考慮把部分資金交給民間機構,可能會有更好的效益。」

中國農業大學南南農業合作學院齊顧波強調,應該對援助有效性進行有意義的評估,「這可以提升我們在國際發展合作領域的主動權」。「尊重合作國需求的南南合作,給南方國家及其人民帶來了切實的利益。這些成效的評估需要一個不同於既有的發展援助委員會(DAC)的管理及評估體系。」她指出,中國可以建立自己的評估體系和指標。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張建平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補充道,「現在的外援會跟『一帶一路』建設、區域合作、貿易投資、民生等內容緊密關聯,對很多領域都有專業素質要求。因此,複合型人才對這個機構是更加合適的。」

國家發改委學術委研究員張燕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新機構應做到「法無禁止皆可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法定職責必須為」。也就是說,依法履行機構職責,加強專業化能力建設,建立監督和管理機制。「這個新成立的機構應著眼打造現代化的治理體系,將自身定位為一個服務性的機構。」

力度加大,每年對外援助200多億人民幣

張建平指出,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中國對外援助的力度也在加大,現在每年在200多億人民幣的規模。「中國需要通過一個更加綜合的、系統的部門來全面提升援外的效率。」據商務部統計,2017年,中國政府新承擔各類援助項目309個,境內外培訓各類人才近15萬名,惠及128個國家和地區及國際組織。

新的機構能夠釋放多大的能量?中國銀行前副行長張燕玲3月16日在21世紀經濟報道上撰文指出,不要小看該署僅是一個署,傳統上掌控的資源量不超過GDP的0.04%。2017年我國GDP總量達到82萬億人民幣,0.04%就是328億人民幣。「理論上,全資億元級的大項目,一年我們就可以運作328個!」

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6年12月發表的《發展權:中國的理念、實踐與貢獻》白皮書顯示,60多年來,中國共向166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了近4000億元人民幣援助,為發展中國家培訓各類人員1200多萬人次,派遣60多萬援助人員,其中700多人為他國發展獻出了寶貴生命。

《中國的對外援助(2014)》白皮書指出,我國對外援助資金包括無償援助、無息貸款和優惠貸款三種方式。自1995年中國啟動對外援助機制改革以來,優惠貸款已成為我國最主要的援助方式。優惠貸款由中國進出口銀行對外提供,貸款利率低於人民銀行的基準利率,產生的息差由國家財政補貼,最低為2%,期限一般為15-20年。

服務國家外交總體布局和共建「一帶一路」

對於新機構的使命,外交部發言人陸慷3月13日在例行記者會上介紹道,組建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是為充分發揮對外援助作為大國外交的重要手段作用,加強對外援助的戰略謀劃和統籌協調,推動援外工作統一管理,改革優化援外方式,更好服務國家外交總體布局和共建「一帶一路」等。

齊顧波認為,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過程中,投資、貿易和援助是不可分割的,援助對國家戰略利益的保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們對外援助佔世界的比重遠遠小於我們的FDI、出口額和GDP的佔比。」但她指出,「2001年,我們的援助額是7.4億美元,而2013年基本上快到75億美元,增長了9倍,增速遠遠超過了美國、英國和日本的增速。」

根據國內國際形勢的變化,商務部在2014年11月15日以部令形式發布《對外援助管理辦法》。這是中國在對外援助管理方面頒布的第一個綜合性的部門規章,也是援外項目管理體制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商務部官員表示,將根據國家整體戰略需要和受援國需要,加大對「一帶一路」沿線和周邊重點受援國的援助力度。

圍繞「一帶一路」建設,2017年,中國不僅援建了近60個農業、工業、交通運輸、能源電力、信息通訊等領域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還實施了中緬(甸)經濟走廊規劃、巴基斯坦瓜達爾市整體規劃、維德角海洋經濟特區規劃、中尼(泊爾)跨境合作區規劃、中越(南)經貿合作5年規劃等規劃諮詢類項目。

(鄭青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