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對外投資首破兩位數 「走出去」機遇風險並存

中國對外投資首破兩位數 「走出去」機遇風險並存

一、中國直接對外投資成就和問題

1.改革開放四十年,中國對外投資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

中國真正意義上的對外直接投資始自改革開放以後。由於經驗、人才、資源貧乏等先天不足的缺欠,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遇到許多困難。但是,考慮到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經過短短四十年,從零開始,在激烈國際競爭中,舉步維艱,摸著石頭過河,發展至今天的規模,其成就依然可圈可點。

商務部數據顯示,自2003年中國有關部門權威發布年度數據以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實現14年連增,2016年流量是2002年的72.6倍,佔全球比重由2002年的0.5%提升至13.5%,首次突破兩位數,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2002-2016年的年均增長速度高達35.8%;2016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再次超過吸引外資(1340億美元),連續兩年實現雙向直接投資項下的資本凈輸出。

商務部發布的2016年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末,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在全球190個國家(地區)設立對外直接投資企業(簡稱境外企業)3.72萬家,較上年末增加6300多家,遍布全球超過80%的國家(地區)。

2.中國對外投資仍存在許多問題。

儘管成績單數據亮麗,但不能忽視,以中國的經濟體量來看,其對外直接投資的存量佔比事實上並不高。

同時,對外直接投資的質量也存在問題,主要影響因素包括:

1)投資收益率不高。

根據香港科大謝丹陽、姜波的研究顯示:通過對比中國和美國對外直接投資實際情況可見,在2005年到2010年六年間,兩國OFDI收益率的波動表現出了一定的同步性。比較六年間的兩國實際收益率,中國對外直接投資表現差於美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平均年回報率為7.8%,而美國同期平均數為11.9%。而且,中國對外投資收益率的逐年波動卻較美國更大。而通過對比中美各自主要投資市場,即香港與歐洲的平均收益率發現,中國投資回報率之所以遜色的原因並不是中國所投的區域回報率低,而是因為中國的具體投資項目回報率差。

2)對國內產業升級和質量提升的效應尚缺乏充分理據進行實證。

目前業界對於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對經濟的促進和拉動作用有一定共識,但對於其在現實操作層面能夠多大程度上助力國內產業升級轉型以及提升經濟增長質量仍有待進一步論證。眼下相關研究多局限於圍繞個別具體企業案例進行實證研究,而理據方面也尚未形成足以支撐大範圍實證研究的產業規模效應和確鑿的案例。

3)中國對外投資進入新階段,而現有思維未能跟上新形勢。

世行的《2017-2018全球投資競爭力》報告顯示,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主要動力隨時間演進分為幾個層次:資源獲取型、市場獲取型、效益獲取型、技術與智慧資產獲取型。(根據中國的國情,在最初的對外投資亦有一條貫穿經緯的主線即"政治因素",由於此類項目的回報多屬於無形資產,因此不計入本篇討論的範疇之內。)從對外直接投資的行業存量排名看,中國已從純粹以資源獲取為目的的對外直接投資方式過渡到重點關注市場和效益的階段,並開始向獲取技術與智慧資產的方向移動。而從下文的失敗案例可見,對外投資的思路並未能跟上形勢的變化,以致在若干要求較高的領域出現投資失利。

二、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典型失敗案例

要對未來對外投資的布局和著力點有更清晰的規劃,首先不能迴避的是對過往失敗案例進行檢視和反省。以下我們採取網路文獻分析的方式收集了近年來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失敗的具代表性的案例,試圖通過這些案例管中窺豹,嘗試定位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面臨的部分問題和挑戰,以期為未來方向帶來啟發和幫助。

三、問題與建議

對外直接投資是一個複雜而綜合的系統工程,牽涉面極廣。好的投資案例,不宜單純以可觀的經濟收益或政治回報來考量,更要檢視其在文化評估、市場博弈、團隊統籌等各環節是否做到無縫銜接和配合。從上文中的失敗案例我們發現,中國直接對外投資的許多工作還沒有達到上述要求,比較突出的問題包括——

宏觀戰略層面上看:

1.中國資本尚未能完全實現國家宏觀戰略目標,即「一帶一路」的建設,以及響應「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號召。達成宏大的目標需要時間和周密的行動計劃,難以一蹴而就。因此,建議在目前初始階段,以實力雄厚、資源配備優良的國企央企打頭陣,鋪好前路,奠定基礎。第二階段,則應該將關注點放在對外投資提升質量、為民企資本走出去創造良好外圍環境和條件的事項上。

2.中國資本應著眼於大局、服務於大局,即資本走出去的主要目的之一除了要兼濟國內經濟和市場的發展,亦要維護國家能源安全。在這個層面上,中國資本投資的行業、項目、具體實施過程,都應該圍繞和體現宏觀布局為目的。

具體操作層面上看:

1.中國「走出去」的人才配備依然比較單一和薄弱。各行業分散的專才無法滿足綜合性極強的海外投資與併購業務,從而出現翻譯不懂投資、投資人才不懂基建原理、項目管理人才不懂法律、工程師不懂危機管理、決策人缺乏政治與文化敏感性的現象,造成了風險防範的真空地帶和空白,形成環環有偏差,步步有疏漏的局面。這種層層誤差的情況最終可能會導致整個案例系統出現問題,直到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出現。

2.中國公司的風險預測和危機管理能力有待加強。風雲變幻的國際形勢和政治風向,都需要投資企業隨時敏銳嗅覺、靈活變通。沒有一個方案是百分之百安全可靠,或能夠絕對保證成功的。靈活應對風險挑戰,有賴於前期紮實、完善、甚至繁重的各項準備工作和周全考慮,包括調研、文化政治風險評估和制定替代方案等。

3.中國在打破文化與意識形態隔閡的軟實力有待加強。講好中國故事、打消對方疑慮、充分可信服地講解中國戰略意圖的能力是跨文化投資與交流的基本功。從這一點出發,要做好直接對外投資,不只是統籌好國內國外兩個市場,更要協調好國內國外兩種文化,甚至是若干種文化。特別是與具有公信力的合作夥伴合作時,宜充分考量和理解對方的心理,著重考量可能的雷區與替代方案——做到在維護自身利益的同時,照顧到對方的顧慮,達到鞏固互信,以可理解、可預測、有共識的商業邏輯和規則推進雙方合作的深化,建設長線聯繫的目的。

4.對科技與智慧資源獲取為目的的對外投資,除了對現存風險截流之外,仍須開源。中國目前對科技和智慧資源的獲取主要還是通過對技術企業併購來完成,這樣固然是一種相對便利、快捷的方式,但也會遇到許多來自他方政治勢力的阻力或市場競爭。因此,中國的對外投資在關注新興企業和成熟技術的動態的同時,也應關注海內外知名大學尚未成熟或者未及商業化的科研學術成果,在「淘金」的過程中練就火眼金睛,加強中國資本對未來市場和科技發展的研判能力和把控能力,加速有潛力科研成果的商業化,並在這個過程中,與學界建立良好的共生關係,並與能夠資源互補的各方達成合作共贏的模式,分享成果、擴大朋友圈。

四、結語

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隨著綜合國力的上升註定要受到國際社會各方更多矚目,同時也將遭遇更多競爭和挑戰。以平常心看待投資的兵家常事之餘,中國企業如何從前期的投資方式創新開源、詳盡全面的調查研究、綜合型人才培養、風險評估到後期的危機管理、打破文化壁壘等方面進行全流程管理和提升,紮實練好內功,響應國際局勢的新挑戰、新要求、新期待,或是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在新時代下的新任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宏觀之窗 的精彩文章:

TAG:宏觀之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