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摩邢自強:中美可利用經濟互補性 逐步減少貿易逆差

大摩邢自強:中美可利用經濟互補性 逐步減少貿易逆差

近來美國貿易保護進一步升級,包括對鋼鐵和鋁徵收關稅,以及自1982年以來第一次援引232條款進行貿易調查。儘管主要貿易夥伴目前為止的反應較為克制,但風險猶存,特別是美國近期基於301調查結果可能採取措施。本文梳理美國可能實施的貿易保護措施,並評估對中國和全球經濟相關影響。若美國對中國產品全面徵收關稅,勢必引發反制升級,最終導致中美兩國GDP增速均遭到1個百分點的拖累,並波及全球經濟,貿易戰沒有勝者。

考慮到美方貿易措施的烈度,我們構築了四種可能出現的場景。

情形一:有針對性地動用301條款,對中國部分高科技出口產品征關稅

去年8月正式開啟的 301條款調查結果可能在未來數周隨時出台。海外媒體報道,美國政府考慮對約100種中國商品徵稅,此外,美國還可能限制本國企業對中國投資,包括限制通過合資方式投資中國以及潛在的技術轉讓。

中國的高科技行業可能將是301條款調查的主要對象,其中,通訊設備、電腦設備、半導體、醫療器械、製藥業及航天等行業可能首當其衝。假設美國對上述商品(佔中國對美總出口的1/8)徵收20%的關稅,中國總體出口增速將回落0.7個百分點;考慮到出口下降對投資、就業的溢出效應,拖累GDP增長約0.1個百分點。

總體而言,這一情景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溫和可控,因而中方的回應可審慎、務實,據理力爭,包括向WTO提出爭議、針對美國部分行業展開貿易調查(例如中國在二月初對美國高粱出口展開反傾銷調查)等。如果美方關稅的稅率和範圍超出預期,中國還可以減少從美國的農產品(7.050, -0.03,-0.42%)、交通工具進口,並對部分來自於特朗普的支持州的特定農產品徵收關稅等。

情形二:極端使用301條款,對全部中國產品征關稅

301條款調查的最差情形是,美國對所有來自中國的進口商品徵收關稅。假設稅率為20%,則筆者估計中國的整體出口增速將被拖累5.6個百分點,考慮到溢出效應,拖累實際GDP增長約1個百分點,從而影響到2020年GDP較2010年翻一番所需的未來3年每年6.3%的經濟增速。

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中國可以採取同樣級別的反制措施,即對美國出口到中國的商品全面徵稅,並對美國產品和服務在華銷售採取更廣泛的限制。同時,為抵禦經濟失速回落,國內政策可控制好去槓桿的節奏,並適度採取積極的財政政策,應對衝擊。

如此一來,美國的出口貿易和金融市場會受到貿易摩擦的衝擊,筆者的美國經濟團隊估計,如果中國對美國徵收20%的對應關稅,這會導致美國的金融條件將收緊約100個基點,對美國GDP增速的拖累將在一年後達到1個百分點。與此同時,CPI通脹則將在四個季度後比基準情形上浮0.2個百分點,六個季度後達到0.4個百分點。在美國國內充分就業、工資上升的大背景下,貿易摩擦帶來的額外通脹壓力將給其貨幣政策帶來困難。

此外,美中兩國經濟增速遭受的任何負面影響,都會被全球價值鏈(佔全球貿易額的三分之二,中國出口總額中有43%為跨國公司所為)和金融條件一體化所放大。任何一國國內政策上的放鬆措施僅能抵消部分不良影響。目前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佔據規模之大、整合程度之深,對中國的影響也將使得全球經濟「牽一髮而動全身」。貿易摩擦沒有贏家。

情形三:對等關稅

雖然美國當局還未正式公布相關細節,但根據公開消息,這個稅種的目的是為美國企業「創造平等的競爭環境」。目前中國自美國進口主要產品的加權平均進口關稅率是4.3%,高於美國自中國進口的1.7%的加權平均關稅率。美國可能對部分貿易夥伴和產業額外徵收關稅,使得美國的關稅接近貿易夥伴。當然,實施「對等關稅」需要對各產業和主要貿易夥伴的關稅作出詳細評估,操作相對複雜;同時,美國政府是否可以在當前法律框架下推動相關法規的制定和通過,目前仍不明朗。

假設美國將對美中貿易赤字前五的行業,即電氣機械、傢具、玩具和體育用品、紡織成衣,額外徵收關稅,使得中美關稅相等,則中國出口增速可能放緩1.4個百分點,GDP增速也將相應放緩0.2個百分點。由於影響仍屬溫和可控,貿易夥伴的回應可能仍然保持審慎,且會傾向與其它受影響國家一起協調回應(由於對等關稅不針對單一國家)。

情形四:中美達成協議,在合理的時間範圍內縮減美中貿易逆差

美國商務部統計的美中貿易逆差在2017年達到3750億美元。白宮發言人證實,美國尋求對華貿易逆差減少1000億美元。中美雙方若能通過協商對具體措施達成協議,從而在避免大規模貿易摩擦的同時減少美中商品貿易逆差,是相對最理想的情形。分析顯示,通過中國對美國製造業的投資,促使部分出口實現當地生產,以及中國擴大對原油、天然氣、食品和運輸設備等美國產品的進口額,美中貿易逆差逐步縮小是可行的。

對美投資:與日本在1980年代的經驗類似,中國可將部分高附加值、主要出口美國的製造業產能逐步轉移至美國。中國對美國出口的十一個高附加值行業,包括通訊設備、電腦、半導體、家用電器等,在2017年出口總額達到2440億美元,如果其中的1/5的適合自動化生產、在美國成本相對可控的產能,轉移至美國當地生產,則可每年減少貿易逆差約490億美元。但前提是中美兩國推進雙邊投資合作,特別是美國需要對中國開放較多投資領域。

增加來自美國的進口:美國具備出口比較優勢的產品主要是:交通設備、化學製品、非電氣機械、成品油和煤炭以及食品,但它的這些拳頭產品,在中國進口市場中的份額仍相對較低。如果中國從美國進口這些產品的比例,上升到與美國在其他國家進口市場份額水平相仿,則美中貿易逆差可每年減少約460億美元。

此外,據美國能源局預測,美國2019年的原油和天然氣產能將比2017年提升21%和13%,結合中國近年對原油和天然氣的需求上升趨勢,加強能源進口還可使得美中貿易逆差進一步減少30至60億美元。

可見,減少雙方的赤字,在數字上是可行的。然而,美中貿易逆差的削減將是一個中長期的過程。首先,考慮到目前亞洲產業鏈的高度整合和中國國內就業穩定性,對美國進行製造業投資、產能搬遷只會逐步推進。其中,外資企業在2017年佔據中國出口的43%,因此產能搬遷並不完全由中企決定。其次,增加對美國產品的進口,也涉及中國進口來源地域結構的調整。因此,為了避免短期產生較大波動,筆者認為美中貿易逆差的磋商應當是建立在公平互利的基礎上,設定合理的時間,以長期、可控的速度逐步下降。為此兩國必須持續不斷的推進雙邊經濟和投資合作。

綜上所述,如果美國採取涉及部分領域的針對性關稅措施,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較小,貿易夥伴的回應可能審慎務實。在全球資本支出加速的推動下,全球經濟復甦趨勢不變,中國出口仍將得到外需的支撐,為中國去槓桿仍然爭取了較為穩定的外部條件。然而,在美國動用301條款全面徵收關稅的極端場景下,全球經濟復甦將受到衝擊,貿易摩擦中沒有贏家。我們的研究顯示,中美經濟的互補性,使得雙方通過協商具體措施,在合理的時間內逐步減少貿易逆差,是可行的。

編輯: 成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商報 的精彩文章:

蘇寧計劃2020年交易規模實現4萬億元
蘋果正壓縮利潤挽回銷量 HomePod利潤率僅為38%

TAG:國際商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