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粵港澳大區,500年全球化的落腳點

粵港澳大區,500年全球化的落腳點

粵港澳三地,就像是患難與共的兄弟,經歷過近代中國的屈辱歷史,也看著中國一步步走向繁榮富強。

粵港澳大區見證了500年來的兩次「全球化」發展,這裡會不會成為第三次「全球化」的落腳點?

圖片說明:1926年的省港大罷工,反映了粵港澳三地關係密切,唇齒相依

▋粵港澳三地,中國和西方互動的開始——第一波全球化

粵港澳三地在地理上是近鄰,在感情上更像是兄弟,三地同鄉、同宗、同源,都說著對方能聽懂的粵語,再加上嶺南文化的維繫,彼此成為了對方最溫暖的依靠。

除了感情因素聯結了粵港澳,經濟同樣讓這三地密不可分,它們是繁榮穩定、休戚與共的夥伴關係。

近代中國與西方的互動,粵港澳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明朝時期,中西貿易互動就已經開始,那時大量白銀由墨西哥經馬尼拉,從澳門流入中國,使得白銀成為明朝時期中國最重要的貨幣,極大地影響了東亞的貿易。西方人還為中國帶來了宗教思想、槍炮器械、天文地理、以及航海繪圖學的知識等等,天主教就是最先由澳門傳入中國的。

1500至1700年,中西交流在珠三角地區展開,這是歷史上第一波的全球化。葡萄牙以「租客」身份來到澳門,與明朝展開貿易合作,但是代價是讓澳門成為租界,這是最早的「海上絲綢之路」的開始。

所以,粵港澳三地對於中國來說,一直都是非常重要的。500年前,中國就與當時的西方接觸,而西方則利用珠三角地區,打開了中國的市場,促成了第一波「全球化」貿易。

圖片說明:中西外貿已有500年歷史,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後碼頭就是澳門

▋歷史殖民地躍升為發展中心——第二波全球化

粵港澳崛起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史。

1842年簽訂的《南京條約》意味著香港正式開始自己的「漂泊之旅」。但是,從另一方面來看,這也意味著第二波的全球化,即新式工業化國家,開始趨向成為擴張軍事經濟的帝國主義國家。

英國取代西班牙、葡萄牙,成為當時的海上霸權。在取得香港和九龍半島後,英國又在新界簽訂99年的租約,並在香港引入英式制度。另一邊,中國大量購買英國的鴉片,白銀大量外流,經濟損失慘重。1982-84年的中英談判並非順利,兩年多之後才簽署了《中英聯合聲明》,香港回歸最終將不平等條約畫上了句號。另一邊,中國與葡萄牙的談判就輕鬆一些,葡萄牙在中國本土沒有殖民地,也承認澳門是中國的領土,中葡談判較容易達成一致。

可見,歷史因素是珠三角連通近代中國與西方的重要原因。

澳門與葡萄牙文化相互融合,成為了澳門發展的一大優勢。2003年,中葡語系國家經貿合作論壇召開,澳門是論壇總部。其中,中國與非洲貿易的80%,來自與安哥拉的石油貿易;中國最重要的拉美貿易夥伴則是巴西,把安哥拉(Angola)、巴西(Brazil)和中國(China)三個國家的首個英文字母串連起來,就是ABC,澳門則是這些經貿合作中,最重要的一環。

之後的改革開放,讓廣東的改革風刮向全國,粵港澳也成功得把過去的消極歷史因素,轉變成發展的積極因素,帶領全國的經濟走向高地。

?

圖片說明:1978年,鄧小平提出改革開放,廣東先行一步

▋光榮的革命歷史

17世紀,華人開始向海外移民,澳門是當時華人去往南太平洋、拉美地區的重要輸出點,80%的海外華人是廣東人。廣東人不只生活在粵港澳三地,你可以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遇見他們。

在歷史裡,廣東人同樣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英國在香港、上海的第一批洋行船務買辦,全是廣東人;當年在英國管理的上海國際租界貿易事務,廣東人也佔據了半壁江山;上海四大公司——先施、永安、大新、新生,老闆全部都是廣東人;1927年至1937年,上海市長全部來自廣東地區;打響抗日第一炮的也是廣東十九路軍;民國時期第一次阻止日本侵略的,也是廣東人。歷史中他們是智慧與勇氣的存在,是不可磨滅的一筆重彩。

?

圖片說明:孫中山領導的反清革命與國民革命,都以粵港澳為起點

如此令人緬懷的光榮革命歷史,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精神力量。

粵港澳有著豐富的歷史基礎,以及日益強化的人際、地緣、文化條件,推動著區域性命運共同體的發展。這是一個值得積極投入的長遠規劃。

屆時,第三波全球化可能來臨,那就是泛太平洋亞洲與大中華合作的時代,亞洲成為世界經濟的中心,而粵港澳成為亞洲經濟的中心和推動力。

編輯:Joy 格式:黃牛

魯曉芙,財經作家,旅居歐洲。

中國經濟已經國際化了,不了解歐洲,有時候,你就不了解中國。

歡迎關註:魯曉芙看歐洲

欄目設置:周一到周四為「歐洲政治經濟評論」,周五到周日為「周末雅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