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產IP輸出更宜用商業邏輯衡量

國產IP輸出更宜用商業邏輯衡量

【聚光燈】

從「文化輸出」的角度看《三體》的權利轉移,會遭遇諸多的困惑,而從IP輸出的層面看待此行為,一切都順理成章。因此,用簡單的商業邏輯去衡量它,更現實一些。

在內地《三體》電影難產,2018年仍無公映消息的狀況下,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亞馬遜正商談購買劉慈欣的科幻小說《三體》的版權,計劃製作三季電視劇,總投資達10億美元。一些業內人士表示,如果計劃成形,《三體》的規模將比《權力的遊戲》還要大。

劉慈欣的小說《三體》結構奇特、想像力豐富,也一直被認為是最難轉化為影像的作品之一。亞馬遜影業此次花費巨資購買拍攝權如果屬實,則會極大地增加《三體》改編成功的可能性。但要認識到,這是一次IP輸出而非文化輸出。

去年12月《白夜追兇》被Netflix購買,有聲音認為這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體現,能夠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但作為一部具有犯罪題材,《白夜追兇》也有商業與娛樂價值,在文化軟實力的承載上,的確還很模糊,因此,用簡單的商業邏輯去衡量它,更現實一些。

《三體》比《白夜追兇》更有知名度,在西方文化背景下進行改編,也更具融合性與延展性。但與《白夜追兇》一樣,《三體》不過是一次IP輸出,是一筆值得關注的生意,也是值得持續觀察的文化交流,其結果如何,並不足以納入文化輸出的框架內進行討論。

道理很簡單,《三體》的科幻題材,《三體》所描述的外星文明與星際戰爭,從形式到內容,都是源自西方的,作者劉慈欣只是在這個宏大的故事裡,加入了一些中國元素,使得它更接近於一部中國故事,但在主體上,西方的科幻文化,才是《三體》的根本。

梁啟超發表於1902年的《新中國未來記》,1904年《繡像小說》雜誌連載的《月球殖民地小說》,以及徐念慈1906年結集出版的《新法螺先生譚》……在不同層面上,都曾被認為是中國的第一部(篇)科幻小說,但因為這幾部作品,要麼政治元素太濃,要麼內核乾脆就是反科學的,所以一直存在爭議。

葉永烈發表《小靈通漫遊未來》,以此為標誌科幻文學算是正式進入大眾讀者視野,但在短暫地受歡迎之後,更多科幻作家停止了創作與出版。

直到《三體》徹底在中國走紅前,中國的科幻文學一直處在非主流的狀態中。可以說一百多年來,科幻都不曾是我們的文化主體的構成部分。所以,不能對《三體》的售出,輕易下「文化輸出」的結論。

從「文化輸出」的角度看《三體》的權利轉移,會遭遇諸多的困惑,而從IP輸出的層面看待此行為,一切都順理成章。從《無間道》到《白夜追兇》再到《三體》,可以看出華語影視與小說作品在IP創作與培養上的進步。

在影像作品更趨向於講述全球故事的背景下,中國的文藝創作者,不但要在版權輸出的數量上努力,更要在拉近本土化創作與世界故事之間的距離。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人們能夠看到,更多的IP與版權作品,能夠承載「文化輸出」的重任,達到更多外國觀眾的視野里。

韓浩月(文娛評論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京報 的精彩文章:

「霸蠻書記」李億龍一審獲刑18年
看波蘭導演如何改魯迅小說《鑄劍》

TAG: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