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傳統武術在台灣

中國傳統武術在台灣

筆者是一位1966年生於台灣的中國傳統武術愛好者,在求學時期參加過各種武術社團,對於中國傳統武術(兩蔣時代簡稱為「國術」)有著深刻的感情,並且曾從物理力學與人體工學的角度解讀過前人的智慧。在這篇文章里,筆者將從歷史、執政者智慧、布局的角度,看看「國術」在兩岸的傳承與發展。

蔣政府來台前的「國術」發展

台灣武術可溯自清政府於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把台灣納入版圖之後,逐漸開放漢人開墾台灣,中間還經過日據時期,一直到蔣介石政府遷往台灣前。在台灣許多地方都有先人所流傳下來的功夫與故事,有首台灣老歌謠唱道「拳頭最好是西螺;功夫出名虎尾溪」。而台灣當地發展以及醞釀的中國傳統武術,在文化上是與中國大陸的武術血脈相連的。自古以來中國各地村落為保鄉衛家,常聘請有名的拳師到村莊教拳授藝。清道光年間,劉炮(字明善,阿善師),從福建漳州來台灣,在西螺創辦廣興武館「振興社」。同一時期,西螺大戶廖金埜結合廖家祖傳武術與來自唐山的武術名師高榮師的武藝,在地方積極推廣。他的七子廖懋昭(別號萬得師)聰穎過人,盡得其真傳,在光緒年間考取武秀才,年方二十四即開設武館,由其父取名為「勤習堂」,廣收門徒。「振興社」與「勤習堂」在台灣是流傳非常廣的兩個武術社。

在台中大甲一帶也有民間流傳下來的武術,根據台灣武藝文化研究會郭應哲先生的調查,大甲五十三庄武館系統概分為大安欽習堂─泡師、大甲集英堂─黑番師、外埔義虎團─趖師、玉麟金獅陣─益師、麒麟神獅陣─王仔甲、大安振興社、大甲金勝堂、玉麟館、忠義堂等派。每個武館都有其武術特色,欽習堂有「連環八卦陣」;玉麟館經目前考證,極可能是鶴拳系統中,最古樸的「永春白鶴拳」,不要說國內罕見,應該也是舉世罕見。「義虎團」更是國內獨一無二「弄虎不弄獅」的武館。另外還有金鷹拳,全名五爪金鷹拳,此拳相傳為岳飛訓練士兵的拳法,最早在福建一帶廣為流傳,爾後先民來台開墾,遂將此拳傳入台灣,並在地生根數百年,為西螺七崁武術之一;白眉拳是一種古老的拳術,屬南拳的一個流派。起源於明朝末年,據傳是四川峨嵋山白眉道人所傳,現在四川、廣東、香港、澳門等地較流行。其特點是剛強兇猛,連貫性強,路線寬廣。其拳法有沖拳、鞭拳、雙撞拳及千字箭拳。橋法有碎橋、鑽橋、剎橋與封橋等。

鶴拳可以說是台灣傳統上多人學習的拳術,雖然說鶴拳發源於福建,但由於台灣學人眾多,所以在台灣保留得相當完整。鶴拳據說是方七娘於清朝順治年間(一六四四-一六六二年)所創,後來永春白鶴拳傳人五枚師太,在永春白鶴拳的基礎上,加以創新,並將這種嶄新的拳法傳給嚴詠春,由嚴詠春與其夫梁博儔發揚光大,人們稱這由嚴詠春傳教出來的新拳法為「詠春拳」(永春拳),也就是現時風行世界的廣東「詠春拳」。

詠春拳

公元1896年(光緒22年)是台灣進入日據時期的第二年,那年的6月13日,因為日軍企圖越過濁水溪進軍雲林西螺受到抵抗,引起日本政府的關注,這也是雲林地區斗六、他里霧、西螺抗日行動的開始。當時,西螺青年組成的義勇軍在濁水溪畔夜襲日軍,並將所殺兩名日軍的頭顱懸掛於西螺王爺宮朝廟以示抗日決心;日軍因此大舉攻佔西螺地區,尤其將西螺當地的武館成員視為大敵,嚴令振興社解散關閉。振興社的門人四散躲避追緝,以教授暗館維生,意外促成振興社武藝在台灣開枝散葉。

日本政府為壓制台灣民間抗日運動,嚴禁台灣漢人學習中國傳統武術,因此台灣拳術在這一時期正式走向衰落。蔣政府遷守台灣之後,又帶來大量大陸各種拳術,中國北派武術也隨著來到台灣發展,並且有了許多至今大陸已經失傳的門派。

蔣政府入台後的武術布局

1949年,蔣介石政府搬遷台灣,隨之來台的大陸各省人士達二百萬人,予台灣當地各方面之影響極巨。除了蓄養人才外,還有延續正統的目的。蔣氏處處標榜其系中國文化道之正統所在,比如其國民教育系統中,往往聲稱蔣介石乃祖述所謂「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以迄國父孫中山先生」,此一說辭,當然是蔣介石為其威權政體尋找正當性的政治宣傳,但也正因為所謂「傳統中華文化」具政治正確性,台灣的中國人很習慣以「保衛、復興中華文化」來看待中國老傳統。國術的傳承在此風氣之下,標榜傳統師承,不過從其布局來看,蔣氏也是武學的行家或是有識之士。

1983年,中國文化大學在體育系下成立國術組,後來改為國術系,是第一個有武術科系的學府。國術組早期有許多武術名師教課,如︰張敦熙、常東升、范之孝、傅淑雲、孟昭勛、劉雲樵、孫紹棠、郭秉道、羅開明、陳天一、王鳳亭、賀順定、唐克傑等人,為中華武術的薪火起了延續與推展的作用。但是大陸武術家來台灣還是有政府布局的影子。

七海學八極

七海是兩蔣時期「總統府」侍衛隊的密稱,專門保護領導人,所以要在最短時間讓目標喪失致危能力,且生死不論,也不擒不抓(這些是憲兵或警察的事),所以蔣介石選用了八極拳做基礎,讓劉雲樵做了侍衛隊教官和總教頭。

民國初年,河北滄州有位八極拳名家李書文,他的弟子霍殿閣做過偽滿洲國皇帝溥儀的武術教師和警衛官。另一個弟子即劉雲樵(1909-1992年),他將八極拳帶到了台灣並且發揚光大。而與劉雲樵同時跟李書文學八極拳的李健吾,做過毛澤東的警衛。《一代宗師》中張震扮演的角色「一線天」原型,可能就是劉雲樵和李健吾的混合體。

電影《一代宗師》中張震扮演的八極拳高手「一線天」

1971年,劉雲樵在台灣創辦《武壇》雜誌,宗旨為復興中華文化、發揚國粹;宣揚武德、提倡國術運動;整理舊文獻、制定國術教材。為了實際推動國術發展,同年開設訓練班,是為武壇國術推廣中心的前身,培養出大批優秀武術人才。當時台灣武壇國術推廣中心學子遍天下,海外分壇遍及美國、加拿大、委內瑞拉、西德、挪威、比利時、日本、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有極高的世界影響。

國民大會藏螳螂

張祥三先生,山東黃縣人,是劉雲樵在六合螳螂門的師兄。幼年時隨兄於丁子成處學拳,12歲正式拜丁為師。苦練20餘年,學成六合螳螂拳。1926年,在丁子成創辦的黃縣國術研究會當武術教師。後又從曹作厚等拳師學七星螳螂拳、子母連環拳、羅漢拳、梨花槍、純陽劍、楊式太極拳等。1949年,任台灣省國術會理事,教弟子多人。其高徒戴士哲,著有《六合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子母連環拳》《純陽劍》等。而張先生被安排在當年的國民大會工作,除了發揚國粹還有保護政壇大佬的工作。而螳螂拳是綜合北方18家拳法,分七星螳螂拳、梅花螳螂拳、六合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秘門螳螂拳等,擅長以巧破力、以弱擊強,並且手法迅且密,非常適合隱而不顯的單位。

值得一提的是,八步螳螂拳是目前在大陸沒有而僅存在台灣的螳螂拳之派。民國初年,螳螂拳大師姜化龍先生以七星螳螂拳結合八卦掌、通臂拳、形意拳,創出八步螳螂拳,傳予馮寰義先生。馮寰義先生再傳衛笑堂先生,並由衛笑堂先生帶進台灣加以推展流傳,尤其在大學、高中社團中培養青少年。

調查員學快跤

台灣的調查局類似美國的FBI,常態編製約有3000名調查員分布全台各地,幾乎都需要學摔跤,而且是先打再摔,迅速脫離現場為主。基本上調查員要抓人時都夥同憲兵或警察,自己出手的幾率不高,但最大的風險是卧底,尤其是卧底如被發現,必須迅速突圍。所以早期的調查員都會學保定快跤,尤其是入門弟子還會有穿西服、用皮帶等特殊衍生新招式。

總教頭常東升出身摔跤世家,九歲時就跟著父親常蘭亭練習摔跤基本功。其父生有四子,常東升是最小的,長兄常東如為張鳳岩門下,同樣精通摔跤。常東升在父兄啟蒙下,數百場比試從未落敗,連蒙古跤手都深為佩服,稱其為跤王、常勝將軍。因其摔跤動作快速優美,搏得了「花蝴蝶」的稱號。他最得意的技法是「得合」「麻花掰」「沾衣跌」。

1933年,經馬良推薦,常東升在南京獲全國國術考試總冠軍,隨即擔任中央國術館摔跤教官(相傳中央國術館以每月500大洋的重金禮聘之,當時北京公立學校教師月薪大約5大洋),歷任湖南省技術隊和各地軍隊的摔跤教官,有「武狀元」「摔跤大王」的封號。

後隨蔣政府撤退來台灣,專任中央警官學校(中央警察大學前身)教官,併兼任師大、政戰、建中之摔跤教官。1975年,曾應摩洛哥國王邀請,至摩洛哥表演中國武術,連續擊倒國王衛隊成員。國王大為讚賞,以一柄寶刀相贈。後籌設「中華民國摔角協會」,並赴美創設「世界摔跤協會」。

警官要練詠春

在台灣,一般警員要學習柔道與擒拿。因為對付的是民眾,不可以傷害過重,所以警官修鍊要架子小,意在以弱擊強,出奇不意,詠春拳就是很好的選擇,也是適合女子學習的拳法,還特別適合在狹小空間格鬥。以前有一句俗話,千萬別在小船上遇到學洪拳鐵橋的,更別在廁所里遇到學詠春的,因為在廁所、電梯里,別的拳法施展不開。

台灣最知名的詠春拳教頭盧文錦

台灣最知名的詠春拳教頭莫過於盧文錦。盧文錦祖籍佛山,1933年出生於香港的詠春拳武術世家,是葉問的外甥,也是葉問的早期弟子,李小龍的師兄。1975年,他退役後便在台北市設館授徒,教授除了其舅父葉問的詠春拳嫡傳之外,加上其軍中學得的擒拿、柔道以及必殺動作,人稱盧文錦詠春是外國學詠春拳者的最愛,至今弟子遍布世界各大洲。德國的軍隊和美國的海軍陸戰隊都曾請他去指點過,有「台灣詠春拳之父」之稱。

由台灣揚名海外的外丹功、太極拳

世界外丹功宗師張志通是天津人,1920年出生,父鴻勛公,信奉回教,曾任教長。張志通九歲喪父,賴母扶養成人。聰慧過人,天津師範學校畢業,從常振榮大師學習彈腿,拜張銳為師,學習五行通臂拳,後經銳師介紹再投入張喆名下,傳授五行通臂拳,十年苦修,技藝精進,遂有傑出成就。民國三十五年曾任天津國術館長,大力推行國術運動,名震天津。民國三十七年十二月時局緊迫,奉銳師命攜丹功秘笈來台。

1949年秋任職台北縣九份國小,因瑞芳地區多雨,氣候潮濕,疾病纏身,遂啟錦盒修功,半年恢復健康,十八年苦修,丹功練成,而達馬陰藏相精飛全身,公開傳授外丹功後竟遍及全省家喻戶曉,對造福社會大眾功績至偉。

1978年9月,中華外內丹功研究學會成立,發展更為迅速,各縣市成立分會,練功人數竟達150萬。海外開班練功者有馬、新、菲、印及日、韓、美、加、巴、墨等十餘國,丹功傳授超越種族、文化、宗教與政治,成為一種成功的民間外交。

太極大師黃性賢,其父名黃昌澄,是一名木匠。黃性賢幼年入私塾,後就讀福州理工學校,習木工。自幼喜好武術,先隨謝宗祥習白鶴拳,又隨陳世鼎習羅漢拳,至上海訪友期間,又習得少林拳。1934年,回福州參加福建省武術縣考與省考,分別獲得冠軍與亞軍。

太極大師黃性賢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黃性賢組練大刀隊,先後在上海及福建,以游擊戰方式對抗日軍。1945年,日軍撤出福州,黃性賢回鄉,隨自然門萬籟聲習武。1948年,至金門做木材生意,因國共內戰無法返回福建。1949年,至台北開設中醫診所,拜鄭曼青為師,習鄭子太極拳,曾任台灣省國術會指導組組長、台灣大學國術組太極拳班講師。1955年參加台灣國術大賽,獲太極拳組冠軍。

1956年,新加坡拿督陳光前,邀請黃性賢至新加坡授拳。1957年,至馬來西亞砂州,開設古晉太極健身學院,又創立古晉積善堂藥局與黃氏太極學會。1970年與摔跤冠軍廖廣成進行中西擂台比賽,獲勝。1989年,至美國參加國際武術比賽,獲太極拳散打、推手總冠軍。至今在東南亞仍有仍有大量中外門徒,亦是首位公開練出凌空勁與波浪勁的大師。

結語

哲人日已遠 ,典型在夙昔。中國傳統武術的精髓非是一般運動所能比擬,而需要日積月累的時間與心力投入,最重要的是內涵的傳統文化,如敬天法古,尊師重道,而內涵的天人合一,神與氣合、意與力合等等更是古代前人的智慧遺產。在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古典機械力與邏輯思維終將被機器人與人工智慧取代;人類或許能在中國傳統武術中找到一條出路,而兩岸的自然融合,「國術」或許更是一條台海通道,終南捷逕。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版權,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

轉載請註明來源:東方文化雜誌(ID:dfwh-hk)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文化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萬古不磨意 中流自在心——追憶先生饒宗頤
老子其人與《道德經》

TAG:東方文化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