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談中國畫的藝術特徵

談中國畫的藝術特徵

談中國畫的藝術特徵

文/魯慕迅

整理編緝_《當代國畫》

文章來源_網路

中國畫和中國的京劇、中醫,並稱為中國三大國粹。他們有著共同的大文化背景和哲學——美學的思想基礎,同受中國的社會結構、生活方式以及自然環境等諸種因素的影響,有著豐富深厚的傳統積澱,和最廣大的群眾基礎。就以中國畫來說,漢迄魏晉,已經成熟,唐宋是其高峰,歷代都有一些是以代表那個時代的大家,以其獨特的創造從理論到實踐豐富著中國畫的傳統,推動中國畫的發展。

當前出現的國畫熱,就其表現的深度和廣度來看,都是空前的。在全國具有專業水平和自己風格面貌的國畫家數以萬計,國畫愛好者遍布各行各業,從幼兒園到老年大學都在畫國畫。這預示著即將出現一個中國畫的新高峰的可能。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探討中國畫的藝術特徵,掌握中國畫的發展規律,應該是有其積極意義的。

中國畫的藝術精神

中國畫的藝術特徵,是由中國畫的藝術精神所要求所規定的的。中國畫的藝術精神是借物抒情,是通過對象來表現主觀的情意,概括起來就是「寫意」二字。他和西方寫實主義繪畫,是兩個不同的繪畫體系,具有一系列不同的藝術特徵,我曾在《中西繪畫中的光與氣》一文中予以比較說明,但並無孰高孰低之意。中西繪畫中的藝術精神、審美取向、造型觀念、時空觀念、表現手段以及其哲學美學思想,都是不相同的。但最終都走向對人和人性的表現,可謂異途同歸。「寫意」二字從字面上就已準確地反映了中國畫的藝術精神。只是有些人未曾深究,往往把與工筆相區別的意筆當做寫意,而不論畫中是否有意。「意」字的上部是一「音」字,下面是一個「心」字,可以理解為心靈的聲音。「寫」字則來自書法,書法是由獨特的中國文學所形成的一門藝術。它不是造型藝術,而是表現藝術,它的一點一划就是感情的載體。「寫意」二字就是:用書法那樣的友情的筆墨來傳達自己心靈的聲音。由於以往的中國畫家,沒有不善書的,以書入畫也就十分自然。因此中國畫的主要以線造型,強調筆墨的審美價值和在畫面上的題字,就不難理解了。

「意」泛指思想、感情、個性、氣質、人品、學養等精神層面的各種素質,同時也是指主體對客體事物的某種特定的感受感悟。可以說某種特定的感受,是和其人的主觀素質不可分割的,因此有「畫如其人」,「人品即畫品」之說。但人品高者畫品不一定就高,如果他沒有掌握繪畫的特殊語言和技法的話。同時,一般來說,人品不高,畫品是必不能高的,但由於對人品的評價標準,涉及到各種複雜的因素,所以不可輕率地因人廢「言」。像歷史上對趙孟頫、董其昌的評價就值得研究。因為決定畫品高下的,除了人品,還有學養,特別是對藝術和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由於寫意的藝術精神強調的是對主觀情意的表達,所以往往使人們誤以為是對藝術造型的輕視關於這一點,留待後面論述。

意境的追求

對寫意的最高要求是意境的創造,意境是通過想像和聯想,去追尋象外之旨韻外之致,是使作品升華到一種理想的境界,也就是詩的境界,一種沒有世俗功利的、純粹的審美境界。意境一詞源於佛家的「境」、「境界」。禪宗有「即心是佛」、「見性成佛」以及「境由心造」之說,即是說通過頓悟就可以達到佛的境界,強調人的自性覺悟的力量。在詩和畫里,也是可以經由作者的想像和聯想,創造一個世間所無的理想境界,這就是意境。道家的「虛」、「妙」,也對意境的創造有所影響,佛道兩家都主張追求一種不受現的物質世界羈絆的更高的精神世界。

在對意境一詞闡釋上,有人認為意境也就是意;也有人認為意是主觀的,境是客觀的,意境即是主客觀融合的產物。我認為意的涵蓋雖然很寬,可以包括作者精神層面的各種素質,但並不能包括意境。雖然意境的創造與作者的意密切相關,但它意境生成為一個「境」,儘管是虛境,同時它還含有境界的意思,因此,「意境」作為一個新的範疇,就不能用「意」來代替了。另一方面,在意境創造的過程中,作者的想像和聯想,雖然受到各種客觀事物的刺激和啟迪,但這些刺激和啟迪,都已化為作者的情思,不再具有客觀的性質,他所創造的境也就不能認為是客觀的了。辨明這兩點,乃是為了更好的認識意境的性質和意義。

生命意蘊

神、氣、氣韻生動,這些概念的提出,都是對於畫中的生命意蘊的揭示和追求。一千多年前,顧愷之就在人物畫中提出「傳神」的要求,神是一種生命現象,而且是只有人類才有的最高級的生命現象,他包含著人的性情、學養、思想、意識等等,因此也被稱為「精神」。這一概念,後來也被運用于山水,花鳥畫等各門類。因為山水、花鳥畫也是由人創造的,都是人的精神的外化,也是對山水、花鳥的人化。

中國畫及其理論,無疑也受到中國哲學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認為人和自然可以融合為一,宇宙就是一個巨大的生命體。

南齊謝赫提出「氣韻生動」的要求,後人有多種解釋,我以現代的認識作如下表述:生就是生命,生動就是生命運動的狀態,氣是感覺,韻是藝術中的節律氣韻就是韻律感、音樂感『氣韻生動也就是生命狀態反映在畫中的那種富於韻律之美的感覺。這種對繪畫的要求。已為後世所普遍接受。宋人黃庭堅說:「凡書畫當觀韻」可以說不僅是書畫,而是一切藝術都以韻律之美為其基本的類學特徵。探本溯源,可知大自然及其中的動植之物,都是存在於有節律的運動中,滄海桑田,四十推移,新陳代謝,乃至一呼一吸,脈搏跳動,都是有節律的運動,所以藝術中的節律與人的生命節律,有一種同步對應的關係,可以激發人的生命活力,使人感到美,感到愉悅,從而促進健康,因此「美意延年」之說並非虛語。

畫中的氣韻是怎樣表現的呢?總的來說就是「虛實」二字,太極圖中的黑白雙魚,就是虛實相生的生動表達。在一幅畫中,筆墨形色的黑與白,墨與色,大與小,疏與密,濃與淡,長與短,曲與直,干與濕,藏與露,主與賓,粗與細,開與合,聚與散,重與輕,厚與薄,剛與柔,動與靜,正與斜……種種的變化,都是造成節奏和韻律的條件。在如何運用這些條件的主導思想上,是把一幅畫作為一個有機的生命體來對待,根據付予每一幅畫的個性要求,有時可能需要疏可走馬,密不容針;有時卻又需要密可走馬,疏不容針;有時要求強烈對比,有時卻要渾融一氣;有時應使乾裂秋風,有時卻宜潤含春雨;有時應取大開大合,有時則須斂氣藏形……個性化正式生命體的基本特徵,同事氣運生動,在每一幅畫中的具體表現卻又是千變萬化的。

生命和氣韻都是有機的、整體的存在,是各個局部、各種構成因素的和諧一致。有時在關鍵的位置上多一筆或少一筆,甚至是多一個點,少一個點,都會影響全局,猶如圍棋,一子之失,往往全盤皆輸。

我的許多畫從題目就可使人聯想到其中的生命意蘊,如《杲日融融》、《大地壯歌》、《紅杏枝頭春意鬧》、《老乾當春還著花》、《綠滿春山》、《海闊天空》等,可以說都是生命的讚歌。

意象造形

意象造形,是中國畫的造形觀念。他既不同於西方古典寫實主義繪畫的具象,也不同於西方現代繪畫中的抽象,他畫的乃是作者對於客觀對象的感覺或感受,是經過主觀重塑的意中之象,就像京劇人物的臉譜一樣,那是經由主觀選擇、改造、變形、誇張、想像所創造出來的。中國畫從來不是對客體的摹仿,而是以強烈的主觀精神和創造意識去把握對象,再造對象,以對象為媒介,以達到借物抒情的目的。唐代張璪說的「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是指從世間萬象中找啟發,找感覺,找靈感,也是獲得作品所需的元素和原料的重要途徑,但創造的主體卻始終是作者的心源。鄭板橋有一段談他畫竹經驗的話:「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於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並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突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這段話可以作為意象造形的最好說明。晨起看竹,看的是自然之竹,也就是眼中之竹;胸中勃勃,遂有畫意,便是意象的生成;落筆突作變相,是把胸中的意象化為紙上的形象。也是創作過程中因意生法的關鍵一步。

由於中國話是以意成象,而作者的性情學養又各不相同,所以面對同一對象的不同作者,才會創造出千差萬別、對於同一對象的感受和表現也會有明顯不同。就以畫梅為例,王冕、金農、虛谷、吳昌碩、齊白石,無一類同。這是因為意象造形觀念帶來了表現方法的多樣性。或曰因意生法,或曰我用我法,或曰我無定法。這種表現方法的不斷豐富,乃是繪畫觀念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他也是中國畫不斷發展的主要標誌。石濤說的「筆墨當隨時代」,指的也就是表現方法和形式語言的不斷豐富和發展。

意象造形,使作者擺脫了表現對象的客觀性的束縛,獲得了極大的表現自由,可以大膽地嘗試新法,這是推動中國畫發展的重要一環,也是向「創作」二字的本義的回歸。因此,我是把創作當做試驗的。試驗就是不走熟路走生路,避熟求生,由熟返生,也是前人的經驗之談。

自由時空的

繪畫作為空間藝術,在西方的寫實繪畫中,是嚴格遵循著透視學、光學的科學法則的,連天空都是充滿著物質性的空氣和光的照射,需要無所遺漏地用色彩畫出,而不允許有空白的畫布。而中國畫中的空白,可以是天空,可以是水面,可以是白色的牆壁,也可以什麼都不是。但卻關乎氣韻,是一種氣場,是虛實變化的需要,而且虛中有實,實中有虛,虛實相生。所以我認為西方的寫實繪畫是以光造形的,物體的明暗調子、體積、色彩、空間位置等等,都是借光來表現的。中國畫室意象造形,要求的是氣韻生動,氣只是一種感覺,其時空觀念可以是自由的,示意性的。所以畫夜景,只要有一支蠟燭或一輪明月就夠了,就像京劇的《三叉口》,在燈火通明的舞台上的表演,卻使觀眾相信:那是在黑暗裡的廝打。在舞台上走幾步,一轉身就從此地到了彼地,中國畫也是如此。馬遠的《長江萬里圖》也只是意象中長江的幾個片段。《韓熙載夜宴圖》並沒有燈燭光影的描寫。

清人華琳說:「白即紙素之白,凡山石之陽面處,石坡之平面處,及畫外之水天空闊處,雲物空明處,山足之沓冥處,樹頭之虛靈處,以之作天,作水,作煙斷、作雲斷、作道路、作日光,皆是此白。」又說:「禪家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直到出畫中之白,即畫中之畫,亦畫外之畫也。」這確是中國畫中自由時空觀念的運用之妙。正因此才可以把不同時地的景物畫在一起,可以把書法、詩詞、印章引進畫中,使中國畫能夠將詩書畫融為一體。

筆墨語言

自從南齊謝赫提出「骨法用筆」,趟代王維提出「水墨為上」,經歷代畫家在實踐中不斷創造,不斷總結,使中國畫的筆墨不僅作為造形的手段被使用,而是他已發展為具有表現功能的、豐富多樣的筆墨語言,從而具有極高的相對獨立的審美價值。骨法用筆,強調的是用筆的力度和厚度,是把筆觸,主要是線作為畫中的骨架和筋絡。水墨為上是指墨分五彩,以墨代色所產生的那種既單純又豐富的、高雅的審美趣味。由於揮灑的極大便利,所以他也是隨著文人寫意畫的發展而發展,成為中國畫表現手段的一大特色。

由於和中國畫的寫意的要求相適應,中國畫的筆墨也通過符號化、程式化,創造出多樣豐富的筆墨形態。根據每個畫家不同的個性表現和審美取向,創造出各種筆法、墨法、皴法、描法、樹法、苔法,這固然標誌著中國畫的高度發展和成熟,但更為可貴的是,歷代畫家都在前人創造的基礎上不斷突破,不斷創新,使中國畫的筆墨語言不斷豐富和發展。

中國畫筆墨的符號化、程式化,是與以書入畫分不開的。書法用筆,重在表現,充滿個性和激情,直可看作中國的抽象畫。書法用筆在寫意畫中,又進一步與畫意相交融,得到進一步的創造發展,成為中國畫藝術審美的一項重要內容。

畫與詩書印的融合

中國畫和中國的京劇,都具有綜合藝術的性質。京劇是把詩、音樂(包括聲樂和器樂)、舞蹈、美術融為一體的,中國畫則是把詩書畫印冶於一爐。中國畫以書為骨,以詩為魂,也還包括音樂性,那就是他的節奏和韻律。前人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畫中有詩,不是指畫中的題詩,而是指畫中所含詩的情韻和意境,然而畫中的題詩也是中國畫獨具的特色。郭熙說:「詩是無形畫,畫室有形詩。」詩與畫可以互通,也可以互補。因為畫的最高境界也就是詩的境界,所以畫家就應該具有詩人的胸襟,兼有詩的修養,所以畫中的題詩並不是畫的說明,而是要傳達畫外之意,使畫中的詩意更加深化,並啟發觀者的想像和聯想,把觀者引入畫中的詩的境界。題詩應是畫的有機組成部分,應該和畫的構思同時產生,並在畫的構圖中給以定位。根據每一幅畫構思和構圖的特點和要求,有些畫必須題詩,有些畫必不能題詩,有些畫則是可題可不題的。像我的《秋水》就是必須題詩的。有了我的那首「憶江南」,畫面上那大片的空白,就不再是空白,而是成了一片「茫茫水」;同時在構圖上,也就是在那個特定的位置上,正需要這樣一個由文字組成的不大不小的塊面。所以詩不論在內容上還是構圖上,都是此畫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再如《月朗》,畫面的右方那大片空白,也不是空白,是化虛為實屬於朗月的澄明皎潔的天空,那裡不但不能題詩,連一個簽名或印章都不許有,這也就是我說的「疏不容針」。又如我的《留春住》一畫,「留春住」三字已將畫中的詩意點出,可謂畫龍點睛,畫中的空白又是多一點少一點都不允許,所以此畫既不能題詩,更不必題詩了。

至於書與畫的關係,謝赫提出的「骨法用筆」,其實質也就是書法用筆。由於書法的用筆,較之繪畫的用筆成熟的較早,畫家向書家學筆法的事實多有記載。如陸探微受張芝「一筆書」的啟示而創造「一筆畫」,張僧繇點曳所拂,皆依衛夫人《筆陣圖》,吳道子曾受筆法於張旭。此後的畫家都已認識到書法對畫法的重要意義,所以米芾、蘇軾、趙孟頫、董其昌直到吳昌碩、齊白石,他們既是畫家,也是書家,就是很自然的了。

書法用筆的特點一是表現性、抒情性,二是程式化、符號化,三是個性化,也就是說他的每一筆既是感情的載體,又是一定的法度,所以以書入畫就是把這些特點帶到了畫中,形成了畫中的各種筆法。由於畫中的題字要與畫風協調一致,這樣又使畫家的書法形成一些同與書家書法的特點,我把他叫做「以畫入書」,總之畫與書,也像畫與詩一樣是交融互滲,融為一體的。

作為書畫用印的創作和使用較晚。印是可刻石上的書,也是刻在石上的畫,在以水墨為主調的畫中,這一點紅色起著對比變化的作用。名章齋號,用以取信,是作者對觀者的一種承諾,閑章是作者情意、觀念、感悟的一種表達。畫中用印的大小、位置、印文、印泥顏色等也都要與畫面及內容協調一致。詩書畫的融合,在每個畫家手裡也可以千變萬化的。

中國畫的繼承與發展

我們的社會正處於由傳統向現代社會過渡的轉型期中,社會生活和人們的審美意識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的中國畫也正在由古典藝術形態向現代意識形態轉變。石濤說的「筆墨當隨時代」,已為當代藝術實踐證明,乃是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

我們中國畫的傳統本身,就是歷代畫家不斷創造不斷發展的過程,傳統本身就是一個有機的生命體。他就像一顆大樹,深深植根於中國文化的沃土中,他不斷的清除枯枝敗葉,又不斷生長出新的花葉,結出新的果實。藝術的轉型,不是和傳統的斷裂,而是以傳統的藝術精神為基因,利用其一切優秀成果和元素,同時借鑒汲取姊妹藝術、民間藝術、古代藝術以及東西方的有益養分來發展我們的傳統,創造我們時代的中國畫。

當代中國畫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一個多元的格局,再也不會有一兩位大師領一代風騷,而是一個群星璀璨、百花競放、多元互補的局面。

整理編緝_小白

本篇文字來自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平台立場

轉載請註明來源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當代國畫 的精彩文章:

米芾是怎樣練習書法的?
收藏字畫的人到底圖啥?

TAG:當代國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