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詮釋「經典」的意義

詮釋「經典」的意義

那是靈啟或智慧的精華,對生存本真的記錄,是最接近道的語言解釋。所以需要釋(稀釋),需要再處境化,再現。因此,釋經的意義是在當時的處境當中「釋出」本真的意義,再回到傾聽者的世界,再現為傾聽者的言語。所以,釋經講道就不是單單「講經」。那古老的經,與我們何干呢?而是釋出,再用於現實。

不是所有的書都需要「釋」,而是經典被「釋」。因為經典不但是智慧之結晶,而且也是在歷史的洗磨與淘汰中存留下來的在人類歷史的長河中一直閃光,一直指導著人們生存的那些珠寶。

聖經就是具有這種性質的經典。她最重要的是記載了上主在他造物中的行跡,顯明的,譬喻的,神秘的,詔諭的。。。使得相信的人就得蒙祝福。同時,聖經記載了人。如果沒有那個被釘十字架的「人」,人的分量很輕。但因為那個事件,人的分量變得很重。也因為那個"人",任何一個生命就變得不可以被忽略,如果沒有上面來的許可,人性不可以被隨意踐踏。

論到詮釋所參與的因素,它包括:作者(經驗作者)-- 文本 – 讀者(標準讀者)(閱讀《詮釋與過度詮釋》)。詮釋乃是在乎尋求意義的確定性:在乎作者,在乎文本,在乎讀者。

作者: 對於一個創作者而言,並不是所有的創作都因為有一個非常清醒的意圖而寫作,尤其是文學藝術創作。在很多的時候,作者是被一些不可琢磨的靈感所驅使,必須寫下來在頭腦中已經形成的一些文字。究竟是什麼久遠的或切近的原因觸發了這種寫作,有多少直覺的成分,多少神秘的成分,多少潛意識積累的想法?在詮釋當中就變得非常困難。除非作者的經驗正好是詮釋者的經驗,否則歧義一定會產生出來。民間性的文本之所以是受歡迎正是因為文本當中代表著普遍的認知和經驗;「曲高和寡」僅僅因為那種經驗並不是大家都有的。

文本: 文本一經脫手就已經獨立了嗎?文本本身就形成一個對話主體了嗎?在一種情況下是可能的,就是當這些符號表達過了作者所可以意識的。但通常的文本都還是作者有意識有意圖的表達措辭和布局。所以,文本不可能完全是一匹脫韁的野馬。可以任意地狂奔。文本獨立的意義僅僅在於其符號性和其意義的神秘性或隱喻性。這要追溯到符號在先還是作為主體的作者在先。

讀者:作為解釋者的讀者需要很多的高貴品質,否則,作者被他們殺害,文本成為他們的武器,這是人類的悲劇。高貴深邃的讀者可以發現文本潛藏的意思,可以碰觸到那個已經死去的作者的靈魂。

總括來講,意義的確定性究竟在哪裡?宇宙有一種意義,這種意義高過作者、讀者和文本,但同時寓於作者、讀者和文本當中。當真理把自己啟示成一個人的時候,意義就顯得分明了。因為真理不再是飄渺的宇宙理念,發散不盡的符號信息。真理具體成為一個人。了解真理就是在乎了解這個人,了解這個人在歷史中的意義以及其超歷史的意義。這個人是作者,是文本,我們是讀者。究竟這對於詮釋學有什麼意義呢?一種定位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基督教經學 的精彩文章:

TAG:基督教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