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敵後抗戰中的「神仙炮」,樹榦當炮身,點著引子趕緊跑

敵後抗戰中的「神仙炮」,樹榦當炮身,點著引子趕緊跑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藏有一副名為《平瀏農民赤衛隊》的油畫。該作品由畫家李蹇、項爾弓創作於1957年。畫面展現了秋收起義中平瀏農民赤衛隊手持大刀、梭鏢、漁叉、鐮刀等自製武器和農具奔赴前線的情景

平瀏農民赤衛隊中的戰爭之神

然而,畫面中心的一門大炮卻令人疑惑:武器裝備落後的赤衛隊怎麼會擁有「戰爭之神」呢?是不是畫家搞錯了?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門大炮的特殊之處:炮口小,管壁厚,但僅需兩人搬運,且能快步如飛,走在隊伍的前列;火炮的顏色為黃白色而非常見的黑褐色;炮身有五道鐵箍,且有疤節。

原來這不是一門普通的鐵鑄火炮,而是赤衛隊員用樹榦製造的一門「樹炮」!

留存的樹炮

使用竹木製造火器在中國由來已久。據《宋史·兵志十一》記載,1259年,壽春府製造了一種作戰武器——突火槍。該武器「以鉅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燒放,焰絕然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餘步。」。

20世紀初,吉林樺甸民團亦曾用松樹炮抗擊人為侵的俄軍。革命戰爭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武裝也製造、使用了為數不少的樹炮。

樹炮製造工藝簡單,選材方便。通常選擇松樹、榆樹、檜樹、楓樹、橡樹、荔枝樹等木質較硬或韌性好、主幹較粗的樹木來製造。一般截取樹榦2米左右,去掉樹皮,用木工搖鑽在中心位置打一大洞,做為炮膛。

榆木大炮

下端鑽一小孔,以安置引信。為了加固炮身,有的在外圍以鐵箍固定,有的在炮膛內安裝鐵筒。

製造一門樹炮僅需兩天。樹炮的發射葯和炸藥均為黑色火藥,裡面摻有鐵砂、鐵片等物品。由於炮身為木質,所以容易發生炸膛事故。

1929年8月,鄂豫皖根據地紅軍進攻新集城,燃放樹炮時曾發生炸膛,造成數名戰士傷亡。因此,點燃樹炮引信後,必須迅速隱蔽,以減少炸膛造成的人員傷亡。


這首江西民歌《松樹炮》,生動地反映了赤衛隊燃放樹炮、與敵作戰的情景。

儘管使用樹炮有一定的危險性,但是由於武器匱乏,所以在人民武裝力量發展之初,曾廣泛使用樹炮。

樹炮威力雖不及鐵炮,但不失為早期人民武裝力量,特別是地方赤衛隊手中的利器。當時,戰士們稱樹炮為「神仙炮」,他們常講:「神仙開口,勝利到手。」在早期人民武裝鬥爭史上,樹炮常常被用來迷惑、震懾或直接轟擊敵人。

荔枝炮

在所有的戰例中,最為著名的是黃洋界保衛戰。

1928年8月底,湘贛兩省國民黨軍乘紅四軍主力不在,對井岡山根據地發動了第二次「會剿」。

紅軍留守部隊在黃洋界奮勇抗擊。

紅四軍利用僅有的1門剛修復的迫擊炮,發射1發炮彈,命中敵指揮部,斃傷10餘人。

同時赤衛隊的松樹炮、鞭炮也響成一片。隆隆的炮聲使敵軍驚懼萬分,以為紅軍主力返回,嚇得連夜逃走。

毛澤東在《西江月·井岡山》中寫道「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生動地描繪了當時戰爭的情景。

如果沒有松樹炮的配合,僅1門迫擊炮,是難以達到「炮聲隆」的效果的。

隨著戰爭的發展,人民武裝力量的壯大,武器裝備也逐漸得以更新。至抗戰中期以後,樹炮漸漸退出了歷史舞台。然而,樹炮這一特殊的武器,在人民武裝鬥爭發展史上將永遠熠熠生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煮酒青梅 的精彩文章:

威名赫赫的北伐軍被日軍繳了械,蔣介石一連寫下三個「恥辱」
蘇聯抓獲的60萬鬼子下場如何?挖煤挖礦來贖罪,二十萬人不知所蹤

TAG:煮酒青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