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杯薄酒敬媽媽

一杯薄酒敬媽媽

看完《生門》的那天,正好是媽媽的生日。這部紀錄式的影片像極了一把手術刀,犀利、冷靜又克制,它在凜冽的爭議中果決地站在生命初始的地方生猛劃破虛偽和矯飾,展現生活的殘酷與溫暖。

影片的拍攝耗時700多天,製作團隊在湖北省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的婦產科病房中跟蹤拍攝了40個家庭孕育和迎接新生命過程中赤裸裸的喜悅、糾結、無奈與悲傷。其中的每一種情緒都在生死和疼痛面前無比直接和真實。是帶著希望的死,更是刻著疼痛的生。

最終製作團隊在40個家庭的故事中選擇了4個剪輯成了這部影片。全片沒有用到一個演員,也沒有太多技巧性的鏡頭,只是平靜的敘述和真實的記錄。卻彷彿有巨大的力量,能讓人真切聽到平靜背後的波瀾巨浪,見證真實背後的鮮血淋漓。社會分層和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帶來的傷痛,人倫情感和道德標準裹挾的重壓,抹不去,更躲不過。

電影中的四個主人公,四個故事,四個家庭,是現實中無數瞬間與選擇的縮影。

最先出現在鏡頭中的陳小鳳,被產科主任李家福稱為「定時炸彈」,所患病症屬於風險極高的中央型前置胎盤。躺在病床上的她存在著隨時大出血的可能。陳小鳳是一位患有糖尿病的高齡產婦,原本孱弱的身體孕育著一對雙胞胎孩子。手術的費用和兩個新生兒的照料需要花費共計15萬元,可丈夫四處奔走東拼西湊才攢到僅僅五千元。醫生說,儘管理解也痛心他們的遭遇,但沒有錢就只能降低期望值,在保全大人和孩子中做出選擇。一個悲哀又殘忍的選擇。醫生走後丈夫轉過頭去狠狠地擦掉眼淚,繼續幫不能動彈的妻子擦拭身體,輕輕撫摸她額前的碎發。最終丈夫好心的哥哥幫助他們借遍了整個村莊和所有的朋友,才勉強湊到維持初期手術的五萬元,而這不過是醫院所要求的三分之一。

在他們的故事裡,所有的問題都指向錢,不僅分娩手術,術後的恢復、新生兒的照料以及兩個孩子的撫養,於他們都是不敢想像的生命之重。

影片有無數個鏡頭拍攝到病床上的陳小鳳,她梳著兩個極細的麻花辮,瘦到顴骨突出面無血色。她很快要成為兩個孩子的媽媽,卻看不出一絲喜悅,只獃滯又僵硬地躺在病床上,從不曾笑過。這段故事的結尾,丈夫終於在抱著孩子時露出了短暫的笑容。可這沉重負擔之下的強顏歡笑,卻比眼淚還要苦痛。

疾病和貧窮無疑加劇了生育的痛苦和艱難,有時更拷問著生命的尊嚴和堅韌。貧窮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哪怕拼盡全力也無力改變生活。貧窮不需要被同情,但值得被反思。影片中丈夫眼角止不住的淚水不僅僅訴說了生育之苦,更揭露了醫療資源分配不均和社會保障體系尚待健全之痛。分娩已經是世間最高級別的疼痛,再也承受不起更多的重擔與折磨。

第二位主人公夏錦菊,最讓我揪心。她容貌姣好,頗有神韻,是產科里出了名的「美麗孕媽媽」。可臉部有多麼靚麗動人,腹部的累累傷痕就有多令人心痛。她曾有過6次身孕,經歷了3次剖宮產手術。這一次,胎盤長在上次手術的切口上,並且穿過子宮肌層到達膀胱,同時威脅著孩子和母體的生命。手術剛開始是順利的,她15秒就順利產出了寶寶,隨後卻被告知因出血量太大血壓不穩需要切除子宮以保全生命。夏錦菊的血順著產床留到地面,還一邊央求著醫生儘力留下她的子宮。她在手術過程中出現了兩次心臟驟停,險些失去生命,手術期間共失血1萬3千毫升,相當於將全身的血液更換了4次。不幸地兩度走進鬼門關,又幸運地被醫生的極力搶救拉了回來。

夏錦菊的手術一波三折險些喪命,他的丈夫卻因為需要照看生意而沒有出現在醫院,始終陪在身邊緊握住她雙手的一直是她年邁的父親。也許醫院真是一個可怕的地方,最像人間,又不是人間。這裡能放大情緒和情感,苦難也在更多維的對比下似乎可以被原諒。我們無法站在旁觀的角度評判他人眼中生意與生育的孰輕孰重,也不能對他人的家庭和選擇盲目做出過度的臆測和猜想,但必須清楚的警戒:生育絕不應該被當作一件只屬於女性的事,更不應該被當作一件容易的事。

太多的影視作品甚至街頭的小廣告,都讓人們誤以為生孩子是一件輕鬆簡單的事情。彷彿只是產前一陣疼痛,緊急送去醫院後伴隨著畫面一轉,便能看到一家人抱著孩子的幸福笑容。細想在我們周圍,不僅僅是大多數的男性,即便是一部分女性自身,也認為生育是身為女性的天然義務和責任,是簡單輕鬆又理所應當。可只要躺上手術台就有出現危險的可能,即便已經有過多次生育的成功經驗仍無法阻止一次意外的發生。

影片的第三個故事,是一個關於「生男孩」的故事。產婦曾憲春已經有過兩個女兒,但因為「農村習慣必須要有個男孩,不然別人會笑話」於是冒著高齡的風險再次懷孕生產。她的病症是兇險性前置胎盤,胎盤穿透子宮,因此一旦出現宮縮,孩子會直接到腹腔。孩子順利出生後,她的妹妹哭著對醫生說,無論新生兒的照料需要花費多少錢,他們都會努力承擔,「為了保住這個孩子,我們全家都很辛苦。」

單就影片對四個主人公的剪輯與呈現,曾憲春是其中最幸福的產婦了。她有丈夫的悉心陪伴和無微不至照顧,順利生下了健康的孩子,家中的物質條件也相對充裕。但她只是無數為了「生男孩」而付出巨大代價的產婦中相對幸運的一個。受到傳統生育觀念和傳宗接代思想的桎梏,生育男孩成為很多家庭生育的壓力和目標,而女性作為家庭中唯一擁有生育器官的人,不得不主動或者被動的為了完成這個目標一次次的經歷從懷孕和分娩,甚至也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和苛刻的指責。

達沃斯經濟論壇前不久發布了《2017年全球性別差距報告》,對全球144個經濟體的性別差距和不平等狀況進行了排名和分析。中國排在其中的第100位,其中「新生人口性別比例」更是處於嚴重失衡狀態。在這部影片里,小男孩平安出生後一家人都流下了激動的淚水,可這眼淚並不讓人感動,反倒增添了愁思與哀嘆。

和幸運的曾憲春與堅強的夏錦菊相比,最後的主人公李雙雙,卑微得讓人心疼。她腹中已經成型的孩子被優生科預測或許存在不健康的可能,家人擔心生下的孩子會不健全於是選擇引產。做出最終決定以及不斷與醫生爭論的是丈夫和公公、婆婆,卻不是唯獨她自己。在所有有關李雙雙的畫面里,她從未說過一句完整的話,只有躺在病床上止不住的流淚。焦躁的丈夫坐在一旁厲聲喝止住她的哭泣,她便只好將悲痛轉換成更幽深的久久沉默。丈夫和婆婆因為害怕「人財兩空」,不斷考量比較著一個不健全的孩子可能對未來生活帶來的影響,計較著自己的選擇在道德人倫上的利弊清白。從始至終,孩子生或者不生,生下來後救或者不救,沒有人和她商量。

多麼殘忍,又多麼真實。有的時候,「人之常情」這四個字,著實能寬宥一切,也能殺死一切。於旁觀者而言,縱有萬千情緒在心中,也只能接受和反思,而不是指責和激憤,只因這便是真正的生活和鮮活的現實,是無數女性正面臨或曾經經歷過的苦楚焦灼。大多數的女性,自出生起便擁有可以孕育生命的器官和能力,但「可以」不等於「必須」,「有能力」不代表「該受苦」。《生門》中一個個生育的故事,讓我們看到生育這件事的巨大傷痛,同時也看到人性和家庭的偉大力量。是否決定孕育一個孩子,是女性可以自己進行選擇的權利而不是必須履行的義務,從孕育到哺乳的每一分痛苦,理應受到關愛和尊重。更要嘗試將生育從制度和道德的領域中解放出來,讓自主選擇生育的女性能自由地為愛而生,幸福地因愛而生。

還是很遺憾,電影的結尾還是妥協得讓人失望。一首單薄弘揚母愛的片尾曲實在無力又無奈。女性必須是生育的主體,而不是一個沉默的子宮或者沒有尊嚴的育兒袋。母愛縱使萬般細膩而偉大,也不能成為掩蓋傷痛的膏藥或者強加干涉的理由,更不是自由選擇的障礙和毫無顧忌的借口。

一共看過這部影片三次。動手寫這篇文章之前,叫上鄭先生又看了一次。學電視新聞專業出身的他,對拍攝和影像熱愛又痴迷,自然也嚴謹和苛刻。電影開始前他有些不情願的被拉到沙發上坐下,便不自覺地點評開頭的航拍和畫面的光度。看著看著就不再多說什麼,定定地看著屏幕中划過的無數眼淚和悲傷,只剩沉重的沉默。

那天我們聊到很晚,是這部影片讓我們第一次如此深入地交流和思考未來或許會面對的生育問題,不論將會是共同還是各自,都註定是一個極不容易同時難以回頭的選擇。我們討論了影片中的每一個故事,想像著如果同樣的情景發生在我們身上,該如何去勇敢地面對自己、彼此和父母。或許這就是觀照現實與自身,是記錄式電影的強大力量,真實的故事超越任何戲化的情節,平實的呈現更完敗一切誇張的技巧,直觀地還原本真,也讓每個人從中看到自己。

這樣的電影總讓人感念自己的生活,更感恩為了生育與養育付出一切甚至不斷自我犧牲的媽媽。

和影片中李雙雙的孩子一樣,我也差點生不下來。長大後聽家人說,媽媽在懷孕的初期曾出現過些許生理現象,醫生懷疑孩子可能存在不健康的情況。家人也曾想過放棄有過猶豫,但最終還是商量決定,這是與我們家有緣分的孩子,既然來了,就全家一起留住她。

很小時候有過一段時間的口吃,一著急就說不清楚話,尤其很難當眾進行表達。媽媽便經常鼓勵我大聲朗讀課文和英語。媽媽常說,我在廚房做飯,你在門口站著讀英語吧,媽媽最喜歡聽你讀書了。我便因此受到很大的鼓勵,跟在媽媽身後大聲讀書,她去到哪個房間,我就跟著讀到哪個房間。那時天真的我以為媽媽是真的喜歡聽英語,所以讓我大聲讀給她聽,於是為了讓她更喜歡,我便努力學習英語的腔調和發音,盡量讀得大聲又好聽。可慢慢我發現,媽媽好像聽不懂英語課文的內容,同樣一篇課文反覆讀了好幾遍她也沒有聽出來,才體會到媽媽那份「喜歡英語」背後濃濃的心意和愛。

如果說數學是我學習路上的絆腳石,那媽媽便是一位比我更要堅韌的愚公。我有時在遇到難的題時急躁哭泣,媽媽總會耐心說服我冷靜思考,在草稿紙上一步步捋清思路。快到高考時,我的數學成績還是遠遠摸不著學校劃定的重點線,經常頹廢又喪氣。媽媽便把我高三以來每一次綜合考試的數學試卷翻找出來,仔仔細細地把做錯的每一題抄在紙上,再印上多份不定期讓我聯繫鞏固。一段時間下來,常見的題型都能駕輕就熟,基礎的解法早已爛熟於心,才有後來高考時相對的平靜和順利。

媽媽一直都很美。年輕時的她追求時尚潮流,不論是服飾還是美妝,全都完備又精緻。而我在幼兒園時便偷偷穿媽媽的高跟鞋,拖著她的長裙四處溜達,上了小學後更變本加厲地開始偷偷使用面膜,趁媽媽不在家時胡亂化妝打扮。那時候所有流行的髮型,不論黑長直還是梨花捲,又或者波波頭和小麥卷,都第一時間出現在媽媽身上。慢慢地我長大,有了自己的漂亮衣服和化妝品,突然發現好像一切都發生了反轉。我變得越來越愛打扮,媽媽的生活卻自然簡單起來。她開始喜歡寬鬆舒服的鞋,清爽地素顏出門,剪了乾淨利落的短髮,關注養生保健和家庭生活。我嚮往著變成年輕時的媽媽,她卻只想褪去一切繁雜,只留通透與開闊。

去年我留學在外,才發現媽媽的愛也變得愈加簡單。她不再喋喋不休地關注穿衣飲食,唯獨不放心的只是人身安全。在大多數的時候,媽媽只是在微信上簡單問一句「在幹嘛」或者「還好嗎」便不再過多問及生活瑣事。她知道終究是無法干涉到我遙遠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只要每日都平安健康,餘下全部便是給我獨立和自由

春節休假在家,我很想幫媽媽儘可能多的分擔家務,可她永遠有理由推脫和制止,或是不得已而打發我做些輕鬆無礙的小事。我擔心忙碌的學習和工作不斷壓縮在家陪伴的時間,她卻想著但凡有假期就讓我多出一些時間放鬆和休息。

很感恩有一雙偉大的父母,他們為我所有的付出和隱忍難以對外言語,我卻深深明白。他們從不在我面前爭執和吵架,也盡量避免談論複雜的人情世故和家長理短,所以每每回想起家庭生活,留給我的都是幸福的回憶。長大後,我也談戀愛,與一個原本陌生的人親密無間的相處,也會為了生活習慣的不同而產生分歧,為了從雞毛蒜皮到價值觀不同而爭執不休,才能開始慢慢想像和理解一段長久婚姻的維繫不易。

生育難,養育更難。感恩時刻不敢忘,更要多多珍惜與無限回饋。

這篇文章拖了又拖,最初是想作為1月18日媽媽生日的獻禮,後來因為旅行計劃和回國前的繁雜瑣事被迫改到3月8日的婦女節,又因開學後的忙忙碌碌不得不把它擠壓到三月的尾巴。文章遲了,默默祈求心意不要遲才好。

我在過去的半年時間中,度過了一段奢侈的自由生活。自由地規劃生活,有時也忍不住自由地放縱生活。完成了一些計劃和目標,也在不經意間因為瞬時瀰漫的懶散讓好多機會付諸東流。希望遺憾和反思能增加記憶的重量,使得每次回想起這段時光,都能指示前行的路。

余華說,長度是讓人迷戀的。一條道路、一條河流、一個延綿不絕的回憶、一首淺淺吟唱的歌、一生中的一段時光。獨自在西班牙生活和學習的這段時光早已抓不住更留不下。這段有趣的經歷開始於燦爛的盛夏,走過金色的秋和凜冽的冬,也終於在春暖花開的時候揮手告別。這是曾經無比期盼的經歷,更會是未來萬般留念的往昔。

一直生活在校園中,好像始終沒有走出象牙塔,還需要經歷更多才能愈加平和寬厚和成熟真實地面對生活和自己,但好幸運一直都走在向生活學習的路上,也遇到了無數善良可愛的人們,雖然走得不那麼順暢,但也在慢慢通達和明朗;也很幸運雖然早該到了獨立面對生活的年齡,卻也還依舊年輕,還可以用漫長的一生來探尋和世界的關係。

生活二字,生與活,都難。可還好還好,它不是拳擊手,我們更不是橡皮泥。

2018年3月21日 新學期加油

心原如是

長按左邊二維碼關注公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原如是 的精彩文章:

TAG:心原如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