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東棉花衚衕——南鑼鼓巷探訪

東棉花衚衕——南鑼鼓巷探訪

南鑼鼓巷是南北向街道,東西兩邊各八條衚衕,像蜈蚣腿。如今的南鑼鼓巷已經熱鬧成一鍋粥,不過兩邊的衚衕還是歲月靜好人煙稀少的樣子。我們一致認為,兩邊的小衚衕才是南鑼文化的代表。我們這次去的是它東邊第三條小衚衕——東棉花衚衕。文/圖 唯藍

衚衕口的介紹牌匾

這條衚衕里有:

——中戲;

——蓬蒿劇場;

——15號院清末將軍鳳山私宅;

——戲劇書店;

——江湖酒吧;

——東棉花幼兒園;

——其他居民四合院。

Part

1

東棉花衚衕15號院,清末吉林將軍鳳山宅

15號院平凡的大門口,幾個孩子在玩耍

關於15號院,我讀的一本書《南鑼鼓巷——北京地方志·風物圖志叢書》(北京出版社)是這麼介紹的:

「拱門磚雕,位於東棉花衚衕15號院內。這裡原是清末吉林將軍鳳山宅(後人改姓劉),據傳此人與慈禧太后交誼甚厚,且富於資財,故其宅邸非常大,原東棉花衚衕東半部,幾乎全是他的宅子。民國初年,該將軍死後,其家道敗落,將房產分割出售。原宅大門已拆除,現存門是後開的,院內原垂花門改成一間住房,二門為此磚雕拱門。門為拱圓形,高4米多,寬2米多,從金剛牆以上均為磚雕。上刻花卉走獸,頂部有朝天欄杆,欄板上雕著歲寒三友松、竹、梅,拱門外兩側雕有多寶閣,閣內雕著暗八仙圖案。整個拱門上的磚雕,布局嚴謹,凹凸得當,其做工之細,刀法之精,實屬罕見。這座拱門與其左右兩側民國式拱卷窗平房建築,配合緊密、諧調。門內為一四合院,此院後還有一進院。該院落曾為社會科學院宿舍。該拱門於1986年被公布為東城區文物保護單位。」

磚雕拱門

磚雕拱門全貌

拱門雕刻細節

拱門旁東側平房,窗戶是民國式卷拱窗

拱門旁西側平房,已經劃分到另外一個院子

院內正在重新裝修。據我們的了解,衚衕里的民宅幾乎都重新蓋了,不過這個雕花拱門不是重新建的。

我有點好奇這個拱門作為文保單位,又放在民宅中,平日里是怎麼實施保護的?這院里的居民們估計都懂得,他們自己保護嗎?當時倒是沒有問問。

磚雕拱門西側的平房已經圍到另外一個院里了,這個院在15號旁邊小衚衕里。目前是燈籠高掛卻朱門緊閉。我們就是被這一串的紅燈籠吸引進來的。問了問老街坊,說這裡原來是個私房菜飯館,以前很紅火的,像姚晨什麼的大明星都來。最近幾個月要賣掉了,所以就關了。裡面面積不大,整個院子大概一百平米,據說要賣2000萬,真值錢。

燈籠高懸,朱門緊鎖

門已上鎖

政府做過文物登記的院落

巷內掛滿燈籠

下面這兩張圖是東棉花衚衕內另外一個小小四合院民宅,門上貼上了這樣的告示,言辭懇切而禮貌,也透著不堪其擾的煩惱。做古老的城市景區內的普通居民也是挺不易的。

在探訪過程中發現,南鑼鼓巷附近的居民,都不勝騷擾,很多四合院門上都貼著「私人院落,謝絕參觀」的字條。這裡的拒絕確實比別處的衚衕要更多更強烈些。有一家院牆周圍密密麻麻貼滿了白紙黑字大字報,有七八張的樣子,都寫著怎麼不歡迎參觀。其中有一句是:我們的院子是一座活火山,你一來我們就噴發。」

我在15號院里拍拱門的時候,裝修那家主人一直在看著我,一直等我拍完拱門和平房的照片,才跟我說:這裡是私宅,不能參觀的,隨便進來會影響我們的正常生活。估計還怕我接受不了,很委婉的多解釋了幾句。估計人家看我對古建感興趣,也是個文化人,對我沒有太粗魯直接攆我出去。我深深表示歉意。

歲月靜好,老城的居民,請你們安靜的過日子吧,旅遊已經剝奪了你們生存的空間,今後我不會再擅自跑進去拍照打擾你們了。

Part

2

衚衕里的一級一類幼兒園——東棉花幼兒園

東棉花幼兒園

衚衕里的幼兒園,古香古色的,看樣子應該小小的,也是北京市的一級一類幼兒園,肯定也挺搶手的。

東棉花幼兒園

Part

3

中央戲劇學院和生態圈

東棉花衚衕內最有名的機構當然是中央戲劇學院啦。中戲的樓蓋的古樸,卻比周圍的房子高大了許多。門口掛的機構名稱牌密密麻麻,是各種戲劇和教研基地。

中戲培養出很多明星。住這的居民看明星都看慣了,說當年他們還沒出名的時候整天在這衚衕里來來往往的,經常見,不過那時不知道他們將來會成為大明星。那會雖然沒名氣,他們的氣質,走路的氣勢,確實跟普通人不一樣。

中戲太大名鼎鼎得天獨厚了,反而勾不起我絲毫興趣,相反這衚衕里很多依託中戲形成的生態圈,更接地氣點,引起了我的注意。

中戲旁邊有個小書店,專賣電影戲劇專業書籍,屋內狹長一條,也就幾個平米的樣子。書架從地上一直打到房頂,書擺的多而雜亂。老闆給我們推薦了一本據說是業內人手必看的神書叫……老闆說他做這個書店十多年了,什麼新書舊書古書外國書,他統統能找到。我們不說話的時候,老闆就低頭看他的手機,話不多而恰到好處。我偷偷瞄了他幾眼,三十多歲的男人,穿著黑T,背後一堵刷成漆黑的牆,顯得他分外骨骼俊瘦,好像透著一種說不出的可能是搞藝術的氣質。我問他:那您應該也是圈內人士了吧?他似乎有三秒鐘的停頓來咀嚼我說的這話,馬上點頭說是。我有一種強烈直覺:他是個有故事的人。

由於印象深刻,我擅長編故事的大腦瞬間已經給他編出來好幾個版本的故事了。

書店內頂天立地的書架

這小書店的名字叫……我也不知道

Part

4

蓬蒿劇場,美好和感動每天上演

東棉花衚衕里最引起我關注的就是蓬蒿劇場了。藏在中戲旁邊一個細細的小衚衕里。沿著一面刷成黑色充滿現代藝術感的牆一直向里,就到了。這面黑牆實在有感覺,我們在這裡拍了很多有范兒的照片出來。

蓬蒿的門口,從頂上打下一道朦朧的黃色燈光來,牆上寫著幾個字:戲劇是自由的。很朦朧,總是看不清楚。

蓬蒿是一個民營小劇場,已經存在了九年,是靠著創始人王翔老師的藝術情懷一手養大的孩子。在這裡我感受到太多的精神上的東西。那一處小小的隱秘在窄衚衕深處的四合院,幽深,黑暗,安靜,在那裡對你述說著,就像藝術的秘境,必須穿過狹窄的門才能通往更廣闊的世界。

蓬蒿劇場由三個部分組成:蓬蒿咖啡館,劇場,蓬蒿圖書館。

蓬蒿咖啡館裝修以木結構為主,保持了樸素的原生態。咖啡館提供咖啡和簡餐。這裡做的簡餐很好吃,無論是沙拉,蘑菇湯,還是三明治,蓋飯,味道都非常令人回味。

蓬蒿圖書館很多藝術書籍和雜誌。雜誌都是最新期刊,按時更新。

咖啡館內景。一場外國劇目開始前,演員和導演在咖啡館內聊天

蓬蒿劇場排練廳

蓬蒿還有個排練廳,也是展廳,四壁掛滿歷年蓬蒿上演過的經典劇目海報。置身海報叢林中,感覺到的是蓬蒿沉甸甸的內在。蓬蒿有一種很開放的精神:它有很多志願者在服務,每天人流不斷,蓬蒿都毫不懷疑的張開臂膀接納他們;它是半公益的,會扶持新人新劇,常不收場地費。排練廳也是完全對外開放的公益場地,經常有不同人在這裡拍戲,有時是的年輕演員們排練現代戲劇,有時是老演員們排練傳統戲劇。

一場詮釋女性內心的戲劇在蓬蒿上演:安妮霍克的一天

一場演出結束後全體演員誠摯謝幕,台下掌聲不絕,互動感人

蓬蒿圖書館舉辦的一個小沙龍,法國獨立舞團的帥哥在做分享

第八屆南鑼鼓巷戲劇節的一些劇目海報

演員呂夏作品上演時,朋友們送來祝賀的鮮花擺滿了蓬蒿劇場

每一天都有許多美好的事情同時在蓬蒿劇場發生著。

Part

5

深藏不露的江湖酒吧

這地方是一個熱愛livehouse的朋友推薦給我的。如果不是愛音樂的人,很可能會錯過這裡。因為它的門面實在普通了,就是個四合院的紅色木門,像個普通民居,不像個營業場所。我白天曾無數次經過,哪想到它是個livehouse,還那麼有名。

江湖酒吧是個很老牌livehouse,已經開了11年了,生存下來非常不易,多虧了老闆對原創音樂多年來的堅持如一。這裡是國內民謠、blues老牌根據地和大本營,也是很多音樂人的聚點,經常有很牛的嘉賓到這裡來登台演出,著名音樂人陳升都來此演出過。

我去探訪的時候是晚上八點多,還沒有客人,老闆說演出還沒開始呢,要從九點開始。

四合院的雙扇大紅門,門口掛紅燈籠,上寫「江湖」兩個大字,立馬把你帶進熱血沸騰的江湖。進門是一個長走廊,一道影壁擋住視線,影壁前擺放著假山盆景。影壁轉進去裡面是個大開間,進深較大,屋內還有大紅立柱支撐,掛了很多紅燈籠。舞台靠著一面漆成綠色的牆。裝修擺設都像是民國時期的茶樓或者戲園子,純中式,很古老。中式院落保存良好,每天上演著這麼現代的音樂,反差的有趣,也實在低調的緊。

晚上來這裡聽聽音樂,喝喝酒,據說很享受。

地址:東棉花衚衕7號

江湖酒吧公號:北京江湖酒吧

上面每天有演出信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蘭心Lancel 的精彩文章:

褪盡鉛華,終成生活美學家?——從伊能靜家的裝修說起

TAG:蘭心Lanc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