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說廖化平庸冤枉了他嗎

「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說廖化平庸冤枉了他嗎

原標題:「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說廖化平庸冤枉了他嗎


「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說廖化平庸冤枉了他嗎


有一句話叫做「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是說蜀國後期已經無人可用,以至於只好用像廖化這樣的平平之人充當先鋒。古代打仗,先鋒都是一支部隊最為優秀的將領擔任,因為先鋒部隊一般都是最先接敵,要想取得戰爭勝利,就必須旗開得勝先聲奪人,從而提高整個部隊的信心和戰鬥力。所以,像廖化這樣能力平平之人能夠擔任蜀漢國的先鋒,只能說明蜀國已經沒有了像樣的將領。當然,諸葛亮之後,蜀漢國已經沒有進行過像樣的大戰,廖化是不是先鋒已經沒有多少實際意義,但廖化最終成為車騎將軍,進入了大將行列卻是不爭的事實。現在認為,這句話對廖化不公平,因為廖化不是平庸之人。


(廖化 圖片來源於百度圖片)


那麼,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話和看待廖化這個人呢?


廖化字元儉,本名淳,襄陽人也。曾任前將軍關羽的主簿,關羽兵敗,廖化成了東吳的勝利品。廖化想回到劉備的身邊,於是裝死,當時旁邊的人都認為他真的死了,因而他得以帶著老母晝夜西行。正趕上劉備東征吳國,在秭歸相遇。劉備非常高興,任命廖化為宜都太守。劉備去世後,廖化任丞相參軍,後又任廣武都督,逐漸升遷至右車騎將軍,假以符節,兼任并州刺史,封中鄉侯。廖化以果敢剛烈著稱。官位和張翼相等,而在宗預之上。蜀國滅亡後的咸熙元年(264年)春天,廖化和宗預一道被內遷往洛陽,在路途中去世。

《三國志·廖化傳》附在《宗預傳》之後,記載的事情不多,在其他人的傳記當中還涉及了廖化的一些事情。諸葛亮舉薦蔣琬為茂才,蔣琬推辭給幾個人,其中有廖化;曾經擔任過陰平太守;築城成重山並固守,幫助姜維迎接回胡王治無戴等部落;在與魏國的交戰中曾經單獨率領一軍等。


景耀五年(262年),姜維率眾出狄道,廖化說:「『用兵如果不知道收斂,必定會自我毀滅』,說的就是伯約(姜維)啊!智謀並沒有超過敵人,而力量又比敵人要弱,用兵卻沒有滿足的時候,這樣又怎能存在下去呢?《詩經》說:『我生的不早不晚,偏偏趕上這個時候』,說的就是現在的事啊!」


看這份履歷會讓人有一種感覺,早期的廖化,似乎更像是一個行政人才,就像諸葛亮、司馬懿、陳群、楊儀等人一樣。當然,戰爭年代,行政性的人才也都是掌管軍事,就像前面所說的人員一樣,但這樣的人才指揮千軍萬馬可以,帶領一軍做開路先鋒似乎有所欠缺。所以,不管是作為關羽的主簿,還是蔣琬謙讓的茂才,以及作為陰平太守,廖化似乎都像是參謀型指揮型人才而不是衝鋒陷陣型幹將。諸葛亮北伐時期,先鋒部隊的大將多為魏延,留在身邊的則是楊儀,這兩個人都為諸葛亮所重視,以至於「不忍有所偏廢」。假如讓楊儀去干魏延的角色,楊儀倒不一定就干不好,但要是說他在這方面能比得上魏延,恐怕誰都不會相信。這樣一比較,廖化作為前線作戰主將,還真是有點兒無可奈何的味道。當然,武將原為主簿的人也不是沒有,比較有名的是呂布,但這樣的人實在是太少,我們還必須把廖化放在一個大環境當中來看看。


蜀漢國在進入劉禪諸葛亮時期,真正能稱得上是將軍的人,不過是趙雲、魏延、姜維、馬岱和王平了。趙雲在建興七年(229年)去世;姜維是諸葛亮有意培養的接班人,是軍隊未來統帥的人選,後來擔任大將軍;馬岱和哥哥馬超有些關聯,這兩人不能拿來和廖化做比較;魏延在諸葛亮去世後不久被殺,剩下的不是郡太守就是內侍,除了王平,蜀漢國還能找出一個真正的將軍來嗎?王平死於延熙十一年(249年),第二年,魏國發生了一件大事,高平陵之變,三國歷史從此有了一個大的拐點。魏國政權由司馬氏所掌握,魏國軍權也由宗親貴族向士族手中過渡,將領也出現了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梯次配置,如王凌、毌丘儉、諸葛誕以及鄧艾、鍾會等等,當然,這當中還有掌軍的司馬懿的兩個兒子。


再看看蜀漢國,他們的大將在哪裡?可以說,在魏延之後,蜀國能姑且稱之為大將的也就那麼三四個人了,到了姜維成為大將軍,他不用廖化還能用誰?《三國演義》是一部尊劉貶曹的小說,每一件事每一個人都會被拔高了去寫,但即便這樣,作者也都找不出幾個正兒八經的將軍出來。正因為如此,作者只好讓關羽張飛早夭的兒子繼續活下去,同時還不讓趙雲死,不是說作者就一定讓五虎上將繼續活在人們心中,實在是也沒有別的辦法,不寫他們又能寫誰?

再說廖化,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為關羽主簿,章武二年被任命為宜都太守,直到景耀元年(258年)還是一個太守,他的才能又能強到哪裡去?具體的比較一下:魏延,隨劉備入蜀作戰有功,被任命為牙門將軍。建興八年(230)成為前軍師征西大將軍。王平,漢中之戰時從魏國投降而來,被劉備任命為牙將軍,和廖化資歷職務差別不大。建興十五年(237年),王平都督漢中,延熙六年(243年)成為前監軍,鎮北大將軍。要知道,王平可是大字不識一個的。史書中還記載了一件事,說張翼、廖化並為大將軍,當時的人總結說:「前有王(平)、句(扶),後有張(翼)、廖(化)。」句扶這個人因「數有戰功」官至左將軍,被封為宕渠侯,應該是成為大將的時間比廖化早,爵位也比廖化高。張翼在延熙元年(238年)為尚書,稍後升任為征西大將軍。這樣一看,廖化的才能又在哪裡?只能說,是蜀中無大將這種窘況,讓一個老資格的廖化熬成了「婆」,即便這樣,他還怕失去了這個位置。景耀四年(261年),都護諸葛瞻開始統領朝政,廖化路過宗預府上看望他,想同宗預一道到諸葛瞻住所拜訪。宗預說:「我們都已經年過七十,所得到的已過多,只缺少一死罷了,為何要相求晚輩而登門拜訪呢?」


廖化的傳記為什麼要放在宗預的傳之後呢?主要的原因是沒有事迹可寫。這難道不能說明問題嗎?以上提到的大將,那一個都沒有廖化資歷老,但任何一個人當大將的時間都比廖化早,充分說明,蜀漢國但凡有人,還真的輪不到廖化。

或者說,廖化的才能可能並不差,否則,即便是沒有人也輪不到他擔當大將。但我們不可以孤立地來看待問題,假如不是蜀漢國人才出現了斷檔,為什麼還要一個七十歲的老人繼續帶兵?上面提到的那個宗預,延熙十年(247)被任命為屯騎校尉,受到了車騎將軍鄧芝的嘲笑。宗預回答說:「您七十歲了還不交還兵權,我六十歲為什麼不能接受任命呢?」而廖化恰恰是在一個該交還兵權的年齡被任命為帶兵的大將軍。如果再把廖化放在整個三國的大環境當中,無論是能力還是取得的功績, 他還就真的算不上是個人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長空星照 的精彩文章:

漢文帝說要在整個宗族中選立太子他真會這樣做嗎
趙雲一生軍銜不高軍功不大後世為什麼會特別看中

TAG:長空星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