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閉門羹」的來歷

「閉門羹」的來歷

原標題:「閉門羹」的來歷


我們經常聽人說「吃了閉門羹」,也知道這是被人拒絕的意思,但為何「閉門羹」代表拒絕之意?這個說法是怎麼流傳起來的呢?


閉門羹


根據傳說,這要追溯到唐朝時期。


我國古代有一種食物叫「羹」,指羊肉製成的糊狀食品。後來慢慢地,凡是將糧食、果品和蔬菜煮成有濃汁的食品,都可以稱為羹,如粟米羹、蓮子羹等,到如今人們連普通的濃汁食品也稱為羹了。羹這種食物在唐朝時期非常流行。


史鳳


唐代馮贄的《雲仙雜記·迷香洞》中記載了一位美女史鳳的故事。相傳在我國唐代,宣城有一位叫史夙的女子,容貌美麗、如花似玉,而且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很多年輕的男子紛紛慕名來拜訪她,希望與她成為朋友,但是不少人卻因為很難見到她,而不能如願。


為什麼很難見到她呢?因為她會客時,有一條不成文的規矩:她首先要求客人獻上一首詩,她看中詩文後,才願意與客人一見,然後才有可能談到交朋友。


如果客人不會作詩,或者獻上的詩文不被她看中,她就叫家裡人在門口以一碗羹相待,婉言拒絕會客。


天長日久,來訪的客人們見了羹,也就心領神會,便主動地告辭了。


閉門羹


以羹待客就是拒絕會見的意思,所以人們便把這羹,稱為史夙的「閉門羹」。這個故事漸漸地流傳開來,人們便把「閉門羹」作為拒絕的代名詞。


到了現代,羹這種食物不再流行,拒絕別人的時候,也不再奉上一碗羹以示委婉之意,但是「閉門羹」的說法還是一直沿用下來了,只取「閉門」之意。


(全文完)

來源:互動百科;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百科解密 的精彩文章:

倒計時0天|跟古人學如何夸人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這都不算啥 不服不行
睡覺越睡越累?問題究竟出在哪裡?

TAG:百科解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