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萬曆三大征 大明帝國落日餘暉

萬曆三大征 大明帝國落日餘暉

薩爾滸1

萬曆二十年(1592)始,大明帝國短短八年時間,竟在最遠相隔五千里的三處地方,先後幹了三大仗:西北平寧夏哱拜之叛、東北援朝御倭之役和西南定播州楊應龍之亂,一時間天朝雄風再展、強盛重現。

西北平寧夏哱拜之叛

蒙古韃靼部人哱拜,嘉靖時投靠明軍,屢立戰功,升做了寧夏的都指揮使,手下還蓄養了一支私家部隊蒼頭軍,驍勇善戰,儼然當地一大軍閥。

萬曆十七年(1589),他在副總兵任上退休,子哱承恩襲職,勢力不減。哱拜早有不安之心,又與寧夏巡撫黨馨不睦,怨望日甚,二十年(1592)二月,恰逢寧夏戍卒因欠餉群情激憤,便以蒙古河套部為援乘機叛亂,一時間河西至玉泉47個城堡相繼陷落,西北為之震動。

明軍趕緊組織會剿,歷時七月殲滅之。時任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李如松(李成梁長子)居功至偉,擊敗蒙古援軍關鍵一仗及叛軍最後堡壘寧夏城的攻破,皆其陣前指揮。還有一個麻貴,出身將門世家,也是非常了得,戰功卓著,日後二人都曾參加過朝戰,也都干過帝國最為重要的總兵官——遼東總兵。

此次平叛本身只是內部的一場剿亂之戰,客觀上卻也成了大明在西北邊境上的一次國威展示,對當地蒙古各部具有極強的威攝力。

東北援朝御倭之役

同年(1592)四月,統一日本的豐臣秀吉妄圖建立以北京為首都的「大東亞帝國」,派20萬大軍先征朝鮮,一路所向披靡,六月即占平壤,停留駐守。

應屬國朝鮮懇請,萬曆命尚在寧夏的李如松率軍4萬入朝作戰,第二年正月初八克平壤,「斬獲倭級一千五百有餘,燒死六千有餘,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餘」(《萬曆邸抄》),共斃敵12500餘人,一場大捷!

隨後明軍乘勝收復開城、黃海、京畿、江源四道,日軍被迫退守王京(今韓國首爾),後再退往釜山,朝鮮大部國土收復。

其間再經數年和議未果,萬曆二十五年(1597)正月,豐臣秀吉再發兵十二萬侵朝,明援朝兵力最盛時也達十一萬,雙方激戰互有勝負。明軍既有稷山大捷,也有攻蔚山不利,戰爭遂進入相持階段。第二年(1598)七月,豐臣秀吉突然病逝,日軍撤退,明朝聯軍乘勢追擊,大敗之。

援朝一戰雖未取得完勝,然明軍面對日本史上最被高捧的戰國之兵,依然略佔上風,頗值得稱道,且有力遏制了日本的侵略,彰顯了明之東亞帝國的威力,還得到了一個更為忠誠的盟友屬國朝鮮,後來打努爾哈赤時也都是跟著去的)。

西南定播州楊應龍之亂

播州介於四川、貴州、湖北之間,山川雄峻,廣袤千里。楊氏自唐代楊端起,世襲此地,明初內附,朝廷改播州宣尉使司,隸屬四川。隆慶五年(1571)承襲的楊應龍,驕橫跋扈,藐視朝廷,儼然一方土皇帝。萬曆十七年(1589),部屬告其謀反,自此朝廷撫戰相間,問題卻一直未決。

朝鮮之役結束後,萬曆遂於二十八年(1600)初,大發兵二十餘萬往征,歷時近四個月,斬敵二萬餘,擊滅之,朝戰歸來的劉綎功績最著。

三十一年(1603),明廷在播州改土歸流,「悉天下全力,平二千里,為國家闢土開疆,此盛事也。」(談遷《國榷》)。

嗚呼!當人類史上具有重大轉折意義的十七世紀來臨時,大明乍一看還是那個東亞巨無霸。

(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吾軒 的精彩文章:

諸葛亮和司馬懿?別扯了,誰也不是誰的菜

TAG:漢吾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