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讀書 淺談詩歌

讀書 淺談詩歌

「安明!

你記著那車子!」

這是詩人艾青在一家印刷廠牆上看見的一個工友寫給他同伴的一張通知。是的,就這樣一句話,不過是一個再簡單的通知,或者說,留言條,然而,他說:

「這是美的。而寫這通知的應是有著詩人的稟賦。這語言是生活的,然而,卻又是那麼新鮮而單純。這樣的語言,能比上最好的詩篇里的最好的句子。」(見艾青《詩的散文美》)

比上最好的詩篇里的最好的句子?

就憑這兩句話?

我百思不得其解。

但若真要把這則通知分析為「」,似乎也並非不可以。

如果是「安明,你記著那車子」,效果自然大減。

所以,從形式看,它很明顯的,分行了。「分行」是詩歌的特點之一,一旦分行,我們讀起來需要逐句,因而會有所停頓,於是便產生了所謂的節奏感

而從內容看,更是精妙。首先,標點符號使用的是「感嘆號」,是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其次,它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我們既非留字之人,又非「安明」,「記著那車子」究竟是什麼意思,難以捉摸,這便留下了想像空間,還挺有趣的。

我這麼一簡單剖析,這則通知,無論在形式還是內容上,還真的有那麼一點「詩歌」的意思。可就算我當它是首小詩,好像也夠不上「最好的詩篇里的最好的句子」吧?

這自然與艾青本人的價值傾向有關。他認為「口語是美的,它存在於人的日常生活里。它富有人間味。它使我們感到無比的親切」,而這則通知恰恰是用鮮活的口語表達出一種樸素的情感,是完全生活化的,充滿了人情味,因此使詩人感受到了一種生動活潑的自然純樸的美。大概與我們所說的「風格」有關。我並不完全贊同。如果都要講「平白」,文學理論就不必提「陌生化」了(而這常常是我的追求。)

話說回來,若是其他人看到了那則通知,恐怕只是一掃而過,並不會在意,而恰恰是大詩人艾青發現了它,並且作出了如此高的評價,使其至今仍為人所知。可見,這段「公案」(或許不能這麼說)與讀者的感受、想像是密切相關的。

所以,我們不得不談談文學的接受者(即讀者)了。在評價文學作品的時候,讀者好像是具有決定權的。以「安明!/你記著那車子!」為例,說它是通知也好,留言條也罷,甚至詩歌也行,都能夠成立,完全取決於讀者當時的感覺。

因此我想到了所謂的「梨花體」詩歌。「梨花體」作品形式另類,很多是直接把一個句子分為若干行,毫無美感可言。可是,當人們在爭議、譏諷之時,使用的卻是「梨花體詩歌」或者「梨花詩」,並非「梨花體句子」或者「梨花體段落」之類的,可見,縱然這樣的作品「簡單粗暴」,還是被認可為「詩歌」的。上面提及的那首《留言條》(我姑且給它取個名),就可以看作是一首梨花詩。

「梨花詩」是非主流的,被視為對詩歌的惡搞,這是毋庸置疑的。不過,我後來又從中看到了一些價值。

之前,我在暑期社會實踐時給小學生開設了一門課「現當代詩歌」,開頭便舉「梨花體」為例。我的初衷是要貶「梨花詩」而導入真正意義上的現當代詩歌。我挑了「梨花教主」趙麗華的兩首詩:

《一個人來到田納西》

毫無疑問

我做的餡餅

是全天下

最好吃的

《我終於在一棵樹下發現》

一隻螞蟻,另一隻螞蟻,一群螞蟻

可能還有更多的螞蟻

出乎意料的是,大部分小朋友對其表示認可,(當然,有個重要原因是他們覺得老師拿來舉例的一定是好的)理由是「有真情實感」。這倒真的值得商榷。拿《一個人來到田納西》來說,「田納西」在美國,「一個人」,說明作者形單影隻,獨在他鄉,在這種情況下,她做的餡餅,肯定是全天下最好吃的。還有誰跟她比嗎?還有什麼食物比得上家鄉的味道?短短几句話,作者的落寞之感、思鄉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而且字裡行間還帶有一種自信!如此看來,這首詩還真的頗有意味!

如果有興趣,可以自行搜一些趙詩的解讀。上面的《一個人來到田納西》和《我終於在一棵樹下發現》就有人(專家)做了極大篇幅的點評,我當初看到的時候,感情經歷了一個從鄙夷到驚訝到讚歎的變化。

由此可見,在文學作品欣賞中,讀者的作用不容小覷。

我這麼說,並非認可所謂的「梨花體」詩歌。我自己也寫詩,而且前面說到了,我常常追求「陌生化」的效果,所以並不傾向於「口語化」的風格。詩歌通俗易懂,是好事,我是支持的,但「口語」絕非「口水」,惡俗膚淺是肯定要反對的。

那麼,究竟什麼是詩歌?

我非常贊同陳一平老師的觀點:

首先,從語言層面來看,詩應該是一種美好的語言、一種完滿的表現形式;

其次,從思維層面來看,詩應該是一種具象思維、感性思維,需要用心感受;

最後,從精神層面來看,詩應該體現人對於生命價值的一種體認。

(我的記憶能力和接受能力有限,這三個層次可能與老師的想法有出入。)

而詩的特點是什麼?

陳老師認為詩具有三重義,即本真義、本根義和文學義。本真意義的詩是人類體悟宇宙生命本真的方式,是人類最初也是最基本的一種思維方式和認知方式;本根意義的詩性是兼容了理性思維反思,改造,或是用文字的形式整理過的詩性智慧;文學意義的詩是作者抒發對現實,對理想,對人生,對世界獨特感受的語言。(但願我沒有弄錯)對此我也很認可。

這三重義,應該是對應那三個層次的。當初上課時,我聽得懵懵懂懂,所幸在思考《留言條》的時候,我突然在一瞬間領悟到了其中的許多觀點,快哉!如有興趣,可自行拜讀一平老師的《先秦古詩辨》,我現在就非常喜愛這本書。

當然,能達到這三個層次,自然不是平庸的詩了。而關於好詩,我的老師王光明教授說必須符合兩個條件:一是有新的創造,如新意象、新角度、新語言、新情感等等(以此給讀者帶來新感受、新認識);二是思想情感與表示形式的統一,大概便是追求整首詩的「和諧」,正如孔子所云之「盡善盡美」。誠哉是言!

最後要說的是,如果《留言條》里的「安明」換成其他稱呼,比如「小明」、「阿狗」、「老王」等等,是不是整體感覺會多多少少有所變化呢?我常常說詩歌具有其內在的和外在的規律:如「韻律」、「形式」、「語言」、「意象」之類,我歸入到了外在規律,而內在的規律,感覺是確乎存在的,我覺得很微妙,可意會而不可言傳,我也說不明白。

2015.10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寄清居 的精彩文章:

這是她的黃金時代——從《呼蘭河傳》看蕭紅

TAG:寄清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