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回族葬禮中不叩首、放炮、送花圈的道理!

回族葬禮中不叩首、放炮、送花圈的道理!

回族是我國十個全民族信仰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之一。回族的習俗大多都與伊斯蘭教教義、教規密切相關,這其中就包括喪葬習俗、禮儀。

雖然千百年來回族紮根中華大地,與中華文化不斷融合,但回族文化是在伊斯蘭信仰原則前提下形成的特有文化,她既不同於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又有別於中華民族的傳統漢文化。

回族喪葬禮儀源於伊斯蘭教。「我們來自安拉,我們必回歸於他」。所以伊斯蘭教認為人去世是回歸真主那裡。禮儀主要包括「洗、穿、站、埋」。洗即洗埋體(洗屍體);穿即穿屍衣(白布裹屍);站即殯禮(為亡者祈禱);埋即入土。

伊斯蘭教認為人類是安拉由泥土所造,亡人(屍體)入土為回歸本源;三天之內入土為速葬,有條件越早越好;薄葬即不大操大辦,喪事從簡。同時,薄葬、速葬、土葬是伊斯蘭對喪葬的信仰要求。

從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理解伊斯蘭教殯葬禮儀的內涵、要求及意義。

「叩首」是穆斯林崇拜安拉(真主)的拜功儀式,屬於最神聖、最崇高的禮儀方式,它只能用於在禮拜安拉的禮儀中,其它任何儀式、場合都不允許給安拉以外任何人或物「叩首」。這是伊斯蘭信仰的核心和原則。

漢俗喪葬中有放鞭炮一說,他們相信人一旦死去靈魂就變成了鬼,鬼不能住在家裡,故有放鞭炮祛除惡鬼之意。而伊斯蘭教認為,人死是復命歸主,靈魂回歸真主;身體是載體,死後屍體回歸土地。回族喪葬習俗與漢俗理念完全不同,故回族喪葬禮儀中不宜放鞭炮。

花圈在二千多年前的歐洲就已經興起,最早是希臘和羅馬人敬拜假神時所用的一種供物。後來,歐洲人用花圈作為獎品頒發給凱旋的戰士和運動場上的優勝者。再後來戰士戰死沙場,人們將鮮花做成的花圈套在他的墓碑上,象徵英雄不死,生命永存。

紙花是無生命的,在外國是絕對不能送的,但傳到中國與漢族人的燒紙習俗相結合,紙花圈送完可以和紙馬、紙人等一起燒掉以寄託哀思,所以被漢俗所接受。

鮮花也好、花圈也罷,都與伊斯蘭教信仰要求不符。目前,在回民公墓有個別為亡人放花圈或放鮮花的,甚至有貢品等現象,與回民公墓其它墳塋的素雅形成強烈反差,造成墓地整體環境極不協調,這些都不符合回族喪葬禮儀。

不同民族習俗、禮儀各有不同,形成了各自的文化特色。民族習俗的多樣性正體現社會文化的豐富多彩,保持民族特色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體現,不同民族之間的相互包容、相互理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回族喪葬中禁止叩首、鞠躬、燃放鞭炮、布置靈堂、擺放花圈等,是回族習俗的禁忌,也是伊斯蘭信仰的要求。同樣,哭喪、嚎啕大哭、大操大辦、講排場也是不允許的。

伊斯蘭教認為:人死後只有三件事與其息息相關:川流不息的施捨、有利於人的知識、為其做祈禱的清廉後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信仰時代 的精彩文章:

這就是伊斯蘭

TAG:信仰時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