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百年榮宅首展:「羅馬 1950–1965」呈現戰後羅馬文化藝術

百年榮宅首展:「羅馬 1950–1965」呈現戰後羅馬文化藝術

去年10月,經過長達6年的修繕,位於陝西北路186號的百年榮氏老宅面向公眾開放。3月23日,由Prada基金會籌劃的首個藝術展「羅馬 1950–1965」在這裡向公眾展出。展覽旨在探索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羅馬蓬勃發展的文化和藝術氛圍,展出形式派、起源派、八人組和新藝術戰線等主要藝術群體和運動,現場可以看到卡拉·阿卡迪、阿夫洛·巴薩爾德拉、阿爾貝托·布里等13位藝術家的30餘件繪畫與雕刻作品。

除了藝術作品外,現場還展出了同時期的原版出版物、歷史照片、電影海報等。

榮宅始建於1918年,原為「麵粉大王」榮宗敬的舊居,是上海保存最完好的花園洋房之一。2004年,榮宅被列入靜安區文化遺產。「羅馬 1950–1965」藝術展為榮宅開放後的首個展覽。

Nino Franchina,Ala rossa,1951,多彩金屬片,380*60*60厘米。

「『羅馬1950–1965』藝術展所選取的藝術家,都和戰後羅馬有密切關係,通過他們的藝術作品,我們可以看到當時羅馬的歷史和藝術氛圍。」展覽協助策展人白卡羅介紹,藝術展分為三個區塊,分別展示「形式派」(Forma)、「起源派」(Origine)以及「八人組」(Gruppo degli Otto)、新藝術戰線(Fronte Nuove delle Arti)等當時主要的藝術群體和作品。在修舊如舊的榮宅中,所有遠道而來的藝術作品都以竹牆為背景進行展示,與百年老宅相映成趣。白卡羅說:「竹子是代表性的中國元素,有種自然感,與榮宅的環境氛圍十分協調。同時,不同的作品之間也可以互相呼應,產生一種整體感。」

1950年11月,義大利畫家米爾科·巴洛科在《AZ》雜誌上發表了文章《起源派別》,宣揚並界定了他與阿爾貝托·布里、朱塞佩·卡波格羅西和埃托雷·科拉在米蘭創立的群體的綱領。「他們表達了對嚴謹、連貫且充滿活力的文化氛圍的需求,強烈反對裝飾主義,如摒棄固有三維形式,減少色彩運用以達到『最簡單卻極具深刻表達能力』,重現『圖像本源、線性和純粹的基礎性圖像』。」策展人傑勒馬諾·切蘭特介紹。

Alberto Burri,Sacco,1952,袋子,白膠漿,畫布,120*108厘米。

從展出作品中可以看出,「起源派」表現出對材料運用的極致探索。自從1948年以來,布里便開始通過在畫布上使用不同的工藝,藉助自然或人工元素,嘗試從材料的磨損、撕裂、孔洞、斑塊、黴菌、疤痕和腐蝕中尋找表現靈感。比如,他曾使用麻袋作為畫布,曾利用火焰燃燒塑料作畫,也利用沙子、焦油和浮石等元素以達到作品的材質化和抽象化。而埃托雷·科拉則依靠其找尋到的工業廢料進行雕塑創作,使得作品富有戲劇性。通過二維繪畫,朱塞佩·卡波格羅西對手勢和標識嘗試了非具象化研究調查,與同時期的國際研究產生共鳴。

其後一代是「形式派」,包含卡拉·阿卡迪、彼得羅·康賽格拉、皮耶羅·德拉茲諾、安東尼奧·桑菲利波等藝術家在內。「他們的藝術視角更多地集中在繪畫上,對原始材料的興趣轉淡,復興了未來元素主義和建構元素主義。」白卡羅形容,「他們是充滿活力且富有開放性的,核心在於一種不受控制姿態的標誌,以及通過使用原色和新形式創造新現實但並非代表現實的能力。」阿卡迪等人首創了由畫布表面自由浮動的恆星和原子組成的宇宙或生物維度,在他們的作品中,色彩和材質成為所創作故事的核心。

Piero Dorazio,布面油畫。

策展人傑勒馬諾·切蘭特總結道,「形式派」「起源派」等羅馬主要的藝術群體,匯聚了幾十年來義大利藝術發展的重要人物,「在此期間,繪畫和雕塑傾向於無形式和姿態化。」有趣的是,此次展覽所涉及的藝術家一度喜歡在羅馬的同一家咖啡館聚會,這一幕被攝影師記錄了下來。為配合此次藝術展,榮宅三樓的一間卧室被改造成了咖啡館,與牆上的藝術家照片相互呼應。

在「羅馬1950–1965」藝術展所涵蓋的15年間,羅馬從戰後廢墟迅速發展成為一個集美麗與痛苦、沉淪與虔誠的城市,如電影《甜蜜的生活》所描繪的所有矛盾一樣。這座城市不僅吸引了這個時期的重要作家和學者,還活躍著一批演員、名人及電影製作人,羅馬郊外的奇尼奇塔因此被戲稱為「台伯河上的好萊塢」。除了藝術作品外,展廳現場還設置了四組玻璃展示櫃,展出同時期的電影海報、歷史照片、藝術家宣言等重要文獻及原版出版物,以再現藝術家們生活的社會和文化背景。

藝術展將展至5月27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觀 的精彩文章:

一說達芬奇就只知道蒙娜麗莎?這裡還有十二幅畫了解一下
銅鏡里的歷史

TAG:上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