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是吃?還是逃?一小簇腦細胞的大作用,而且還在控制著你吃多少

是吃?還是逃?一小簇腦細胞的大作用,而且還在控制著你吃多少

原創編譯,轉載須註明來源!

圖片來源: Withers lab

感覺飢餓?那就吃。飲食是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吃得不對卻可能對健康造成嚴重的結果。

在過去,吃得過少會使我們生長緩慢,無法抵抗感染。而現在,過多的食物會導致肥胖,增加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的風險。

儘管進食是一項最基本的生物學過程,但是控制進食的大腦細胞網路遠比我們想像得要複雜。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從同一群神經元發出的神經信號告訴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吃東西,也能幫助我們逃離危險。科學家相信,更好地理解這一核心過程是如何被控制的,有助於開發與焦慮有關的肥胖症和精神病的新療法。

雖然傳統觀點可能已經將情緒和食慾的調節視為同一系統的兩個獨立功能,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兩個功能是相互影響和關聯的。

行為轉換

帝國理工學院臨床科學研究所/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MRC)倫敦醫學科學研究所的Dominic Withers教授解釋說:「對於野外生存的動物來說,進食常常伴隨著風險,有時會發生危險的事情。你很可能在吃東西的時候自己就變成了別人的食物,所以你必須能夠將偵察等其他行為與進食關聯起來,才能夠具備逃跑的能力。所以,突然轉換為防禦能力的行為是非常重要的。」

作為臨床醫生,Wither對於肥胖和糖尿病很感興趣。但是為了理解食慾是如何被控制的,他又重返實驗室,研究小鼠進食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幾十年來,腹內側下丘腦(VMH)這個大腦區域一直是肥胖研究的焦點。這個位於大腦深處下丘腦中的神經元簇能夠驅動進食、求偶和攻擊等行為。

過去的研究表明,如果小鼠的VMH受損,它們會將自己大部分的能量用於進食和打鬥,導致小鼠的體重大幅度增加,而且雄性小鼠求偶時的攻擊性也變得更強。

然而,這些神經元究竟如何使小鼠的行為在打鬥、逃跑、求偶和進食之間進行轉換,仍然不為人所知。但是,Wither團隊的研究工作揭示出了不同細胞群之間複雜的相互作用。

VMH受損會使小鼠的體重大幅度增加(左)。圖片來源: Wikicommons / ORNL

微調反饋

為了更好地理解人類的飲食紊亂,帝國理工學院的研究團隊對小鼠進行了研究,因為它們擁有與人類相同的大腦調節網路。

Wither解釋說:「人們已經研究過了小鼠的VMH損傷,並觀察到VMH損傷對體重和進食有顯著的影響,但是他們並不知道,當VMH損傷時,是大腦中的哪些迴路被改變了。我們的研究提供了非常嚴謹的細節,並精確地定義了是哪些神經元使你進食或不進食。」

藉助於先進的神經科學工具,該團隊窺探到了大腦內部,揭示出在進食的時候這些神經元發生了什麼變化,從而揭示了VMH細胞子集中的另一控制層面。

研究人員利用光遺傳學技術,對小鼠進行基因改造,使其神經元可以受到激光的刺激,從而可以精準地控制大腦特定區域的活動。

他們發現,在小鼠大腦的VMH上存在一種獨特的名為SF1神經元的細胞群,它能很好地起到微調作用。

在正常情況下,當小鼠探索周圍環境時,這些細胞呈活躍狀態,使小鼠的焦慮維持在一個基線水平。但當小鼠接近食物時,這些細胞的行為就發生了變化,在小鼠進食時,它們的警惕性會稍微下降。

利用安裝在小鼠頭部的專業微型攝像頭以監測鈣離子進出細胞的流動,研究人員能夠實時記錄神經元的活動,揭示小鼠接近食物時SF1活動的變化。

當小鼠接近食物降低警惕性時,SF1細胞的活動會在小鼠進食時減弱,這使得VMH切換到「需要進食」的狀態。但是當進食行為停止時,SF1的活動又會恢復。

這些發現表明,SF1控制著這種轉換,仔細地調節著動物的行為。

Withers實驗室的Paulius Viskaitis博士承擔了大部分研究工作,他說:「在這個神經區域進行活動的那一刻,小鼠就會從進食狀態轉換為防禦狀態,以確保自己是安全的。很明顯,SF1並非獨立的,它們會與很多大腦區域交流,以能夠控制激活其他系統。從這些迴路的連接方式以及哪些活動被允許或不被允許的角度來看,它們非常複雜。」

吃得更少,風險更高?

研究團隊發現,可以通過控制SF1的活動和提高小鼠的焦慮等級來影響進食行為。當小鼠變得更加焦慮,它們就會切換大腦中的一個「開關」,來關閉進食的慾望。

通過藥物使小鼠的SF1神經元釋放更多脈衝(從而使小鼠更加焦慮)會使小鼠吃得更少,存儲更少的脂肪。相反,抑制SF1的活動會降低小鼠的焦慮,使小鼠吃得更多,體重增長得更多。

圖片來源: The Withers Lab

有趣的是,有證據表明,這些起調節作用的細胞對小鼠的營養狀態也很敏感,即小鼠的飲食情況。對於只攝入正常量食物量80%的小鼠,吃東西的壓力會超過焦慮。

當研究人員用激光刺激SF1神經元,以增強它們的活性,這些小鼠的避害反應就會被抑制,導致它們會不顧風險地去吃東西。

Withers說:「我們首次發現,在這一小部分腦細胞中的活動能夠顯著地改變食物攝入量。我們在過去並沒有發現。」

這項研究工作正在繪製大腦神經元簇的複雜網路圖像,所有這些神經元簇都會互相反饋,從而精準地調節食物攝入。

但是這對於我們的健康有什麼啟發呢?

與人類的關係

根據該研究團隊的說法,在實驗室外,這些發現對於人類的飲食紊亂和壓力也有意義。

Withers說:「長期以來,人們都認為肥胖等與改變的焦慮狀態、情緒變化和抑鬱等因素相關。所以,這像是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

他認為,人們在研發精神類藥物和肥胖藥物時遭遇了一連患的失敗,其中很多方法都因副作用而被拋棄。

2008年,利莫那班這種被批准用於治療肥胖的藥物從市場退出,因為有報道稱它會給患者造成嚴重的精神病影響。

類似的,很多精神疾病治療方法都被認為與體重增加有關,通常是在治療開始的前六個月,很多常見的抗抑鬱藥物和抗焦慮藥物都被報道會導致體重增加的副作用。

Withers解釋說:「與進食和情緒相關的很多大腦迴路和化學遞質都非常明顯的重疊,所以很難在不影響另一個因素的情況下治療其中一種疾病,很難將精神類藥物和代謝類藥物區分開來。」

他補充說,小分子藥物具備解決這一問題的潛力,它能夠以大腦的精細控制機製為靶標,比如SF1神經元,而不是像目前的藥物那樣採用廣撒網的方式,在取得療效的同時導致副作用的產生。

用於精準監測和改變特定大腦區域活動的先進工具可能是這種療法成為現實的轉折點。改進傳統的大腦簡化模型可能是避免重蹈失敗復轍的關鍵,為代謝類疾病和精神類疾病患者帶來希望。

他補充說:「目前,在弄清楚大腦如何工作方面我們還處於初級階段,尤其是食慾調節迴路。但是當我們在實驗室中使用這些新工具時,我們就真的正在進行著腦科學革命。」

這篇研究論文已發表在《Cell Reports》上。

中國生物技術網誠邀生物領域科學家在我們的平台上,發表和介紹國內外原創的科研成果。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生物技術網 的精彩文章:

弊大於利!你是這麼健身的嗎?
哪種飲食對減肥更有效?低脂肪?還是低碳水?沒差!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