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打人的孩子都是孤獨的

打人的孩子都是孤獨的

寶媽群里,有位媽媽說:「我娃最近特別喜歡打人,真擔心他有暴力傾向。」

GIF

剛說完,群里馬上有人回應:

我兒子也打人。前兩天他過生日,請了很多人來。我一天啥都幹不了,專門全程盯住他,就怕他打人

結果防不勝防,就在我轉身招呼客人的一剎那,他就用蛋糕砸倒了一位剛會走路的小妹妹。我氣得真想暴揍他一頓!

GIF

怎麼辦呢?我女兒也這樣!我特別頭疼帶她去遊樂區,因為用不了兩分鐘,就有小朋友被她的九陰白骨爪抓傷。

人家去遊樂區都是去玩,她像是去練武!

GIF

我最怕家裡來客人。客人都喜歡對孩子問長問短,我兒子盯著人家,冷不丁就來一記玄冥神掌

小孩子下手沒個輕重,打得客人暈頭轉向。真是尷尬極了,連我自己都覺得他沒教養。

看來,孩子愛打人並不是個案。可他們到底怎麼了,好端端地,為什麼喜歡打人呢?

分析孩子愛打人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孩子處於手口敏感期

一般來說,在孩子到了18-30個月,會出現與父母或外界的第一次衝突,國外稱這個時間段為「terrible two」(麻煩的兩歲)。

這個時間段,孩子學會了走路,學會了說話,世界不再只是眼前的一瞥,而是腳下的一切,手底的感覺,還有來來回回見到的人,一樁樁一件件經歷的事。

世界一下子變得豐富了,他既興奮又好奇,他會用手去抓,用身體去觸碰、感覺,甚至會用口咬,腳踏,而且反覆重複同一動作。

按照蒙台梭利理論,這個時期孩子進入口手敏感期。

尤其是手的功能分化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迅速增強。孩子喜歡這種變化,經常主動使用小手。

但慢慢地孩子會發現,這個世界怎麼沒有按照自己的意願運轉呢?這會讓他困惑。

他急於和世界交流,急於發現世界的運轉密碼,但他所能表達出來的畢竟有限,能做的更是少之又少。

糟糕的是,我們成人雖然也是從「terrible two」走過來,可大腦已經在成長過程中架設了各種邏輯規則,我們忘了那個時間段的孤獨,也不理解沒有邏輯規則的行為。

孩子很少被理解,他越來越敏感,他有很多情緒。高興、憤怒、難過,有時無法表達,甚至分不清。他很混亂。

而肢體語言最方便也最容易表達,於是就出現了打人、咬人、摔東西等行為。

孩子感到焦慮,需要更多情感互動

隔壁媽媽去年送孩子上幼兒園,整整半年,幾乎每天都能收到老師的電話:「你家孩子又打人了,快來看看吧。」每次她都匆忙趕過去。

我趕到幼兒園時,孩子們正在外面做操。我看到兒子孤獨地站在隊伍旁邊,小拳頭攥得緊緊地,小臉綳得狠狠地。

看到我的一剎那,突然就鬆開了小拳頭。先是微笑,繼而咧著嘴哭起來。

她馬上就明白了,兒子只是離開了媽媽,離開了熟悉的環境,感到孤獨無助、焦慮恐懼。他不知道該怎麼辦,唯有舉起拳頭保護自己。

她反省自己,帶孩子出去交際的時間太少,總是擔心孩子感冒,擔心孩子受傷。

她的確是有效地保護了孩子,但也無端地封閉了孩子的社會性交往,以至於孩子學不會和小朋友在一起好好玩耍。

其實,她之所以如此愛護孩子,是由於補償心理。因為孩子一周歲時,她不得不把他送到姥姥家,半年後才重新接回來。

那半年裡,孩子在姥姥家哭,她在自己家哭。

按照蒙台梭利理論,0~6歲期間,孩子要經歷一段社交敏感期。美國科學學院院士、馬里蘭大學人類發展與定量方法系主任福克斯教授就兒童「社交敏感期」現象做過一項長達10年的研究。

結果發現,在24個月前獲得穩定、安全的關係、能得到有效的情感互動的孩子,成長後的社交能力和認知能力都特別好。

反應型性格,沒有耐心表達。

一位漫畫家曾畫過一系列兒子鐵頭功懟人的漫畫。

這是個男孩,脾氣有點急躁,打人比說話來得還快,還多。他在鐵頭髮功之前沒有任何預兆,也幾乎沒有理由。

他並不是因生氣怒懟媽媽,很多時候他正高興地和媽媽聊天說地,猛地上來就是一鐵頭,把媽媽撞了個四仰八叉,他則樂得手舞足蹈。

GIF

對小朋友也是如此。不管和他玩得多好的夥伴,他總是舉手就打。打人前他可能還嬉皮笑臉,打人後也不以為然,就像沒發生一樣,照玩照樂。

如果小朋友哭了,走了,他還會覺得難過,鬧著嚷著要人家留下來和他一起玩

像這種行為,民間俗稱「賤招」,或者「手欠」,被認為無藥可救。

GIF

這樣的孩子本身氣質反應較強、脾氣較急躁,他們打人的本意,可能只是引起關注,或者是一種情緒上的表達。可能是高興,也可能是想告訴對方「聽我的,我才是對的」。

只是,他們還沒有學會文明的交流方式,尤其是沒有耐心順暢地表達自己。誰讓「打人」比「說話」更容易學呢~

當孩子打人時,我們可能會這樣想:

「自己孩子打人,總比被打要好。」

可是,打出去的拳頭遲早是要還回來的,打著打著總有被打的時候。拳頭永遠不是好的交流方式,不能因為孩子一時沒有吃虧就疏忽大意。

小孩兒打人初始只是試探,一旦我們把這當作小孩的把戲,沒有做出正確的反應,孩子就會形成習慣。

若是習慣了打人這一行為,就很難再糾正,甚至很難再進行正常的社會交流。

「孩子打人就是欠揍,得讓他知道痛,才會改。」

於是孩子揍人,你揍孩子——用「打孩子」來阻止「孩子打人」,沒有說服力。既然不允許孩子打人,那我們也不能打孩子。

讓小孩兒知道痛的最好方法是幫他建立同理心。

前面那位漫畫家媽媽採用的方法是:被兒子鐵頭懟了以後就會大叫,疼得「哭」了。

兒子和媽媽最貼心,看到媽媽那麼疼很難過,慢慢就學會了剋制自己。

「孩子打人,是因為被冒犯了,當然有理由打回去。」

《奇葩說》和《金星秀》都討論過,認為打回去是維護自己的權利,保證以後不會受到欺凌。

問題是,小孩兒在成長期,思維意識正在初建。成人「打回去」的建議,很容易讓孩子形成這樣的意識:衝突是必然,拳頭是解決方式。

這就得不償失了。

江湖上總說:「我不惹事,也不怕事。」小孩兒也一樣,處理社交關係首先是不能惹事,然後才是不怕事。

梅婷參加《媽媽是超人》,她兩歲多的女兒快快打人時,她說:「你這樣做不乖,好孩子是不會打人的。」

我們常常無意識地給孩子貼標籤,隨意評價孩子的好壞。

其實小孩兒還無法理解成人世界裡那麼強悍的道德標準。孩子打人也沒有多大的惡意,而且大多都有自己的理由。

用壞孩子來標籤孩子,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

當孩子動手打人時,不要先講道理,先進行隔離,讓他一個人靜靜地待一會。小孩大多怕寂寞,強制隔離會讓孩子自動反省。

這時,要態度鮮明地告訴孩子,打人不對。最重要的是,一定要給孩子正確的解決方法。

有個同事,兒子都快上小學了忽然變得特別具有攻擊性。同事問他為啥打人?他說:「我得有我的地盤!」

同事說:「好,這想法好。但打架多沒用。你不是喜歡滑滑板嗎,這事要做好了,那你就是英雄本身,你就是地盤本身。誰都服你。」

有了方法,孩子就不再容易舉拳頭了。

其實,孩子的世界是簡單的,不管他是因為什麼舉起了小拳頭,都是在索愛。

那位漫畫家媽媽曾經這樣說:「我非常慶幸我的孩子喜歡打人,因為這讓他成功地博得了我的關注,讓我不敢忽視他的心靈動態。我願意更用心地待我的兒子。」

的確如此,打人的孩子通常都是孤獨的,有成長的情緒,我們得分出更多的時間陪陪孩子,讓孩子在愛中學會正確地表達,順暢地社交。

請好好愛那個打人的孩子。

GIF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凱叔講故事 的精彩文章:

北大留美學生拉黑父母,12年不歸:背後的原因讓人深思
「你不過就是帶個娃,能有多累?」

TAG:凱叔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