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鄭伯克段於鄢》答題要知道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發生的

《鄭伯克段於鄢》答題要知道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發生的

1.閱讀題目

《鄭伯克段於鄢》寫的是一出家庭悲劇,兄弟至親卻兵戎相見,你認為是誰的過錯?談談你的看法和理由。

2.答題相關資料

鄭伯克段於鄢(粵教版第五冊),語出《春秋隱公元年》,《左傳》將其演繹成本篇。

文本學習目標:

1、感受文化美,體會時代背景

2、品味語言美,落實文言詞語

3、欣賞結構美,流利朗讀課文

設想:高中課文,最重要的是語言和文化的教育,學生的語文素質的培養要循序漸進地培養,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學,只有把古典文學的教育、古代文化的熏陶與我們現代的生活緊密的聯繫起來,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並使學生養成聯繫歷史和文化,從生活中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理解歷史事件背景,懂得事件發生在特定的歷史時代:

春秋戰國是個戰火紛飛的時代,群雄爭霸。各諸侯國對外要防範他國的進攻,對內也要維護政權的穩定,這就導致了統治者內部出現了非常殘忍的爾虞我詐、互相傾扎的矛盾衝突。課本選入文段,就是春秋初期發生在鄭國的一個歷史事件。

要注意的地方是幾個字詞的讀音和意義,另外要了解課文的結構,具體掌握故事的情節。理性分析人物關係和人物性格。

《鄭伯克段於鄢》記述的是春秋時期鄭莊公在鄢地打敗共叔段的歷史事件。鄭莊公與共叔段原本兄弟,只因共叔段在其母武姜的慫恿下,以「請制」屢行不義之事,終被鄭莊公名正言順地以「仁義之師」克之鄢地。

這個故事說明:人生在世,打敗自己的往往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毀滅自己的也往往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3.兄弟至親卻最終兵戈相向,孰之過?

了解了相關資料,我們可以將閱讀題目轉化為以下問題,理清答題要點[1]:

「我認為是____之過,理由是_____,從文中________可以看出。」

姜氏之過。

其實這場兄弟間的戰爭說到底是因為姜氏的私心導致的。她想立共叔段,但最終由鄭伯繼位,使姜氏和共叔段一次次的反叛,干違背禮法的事。

姜氏主要有以下的「罪狀」:首先,是請制不成,然後請京,從祭仲的話可以看出京的規模不符合當時分封的法度,然後又做共叔段的內應,為之啟城門。

其實,有一個方面就是姜氏「請立「的問題。姜氏「亟請於武公」,想立共叔段,武公為什麼沒有答應呢?

因為共叔段不是長子,按照西周時期的宗法繼承原則,應該是要立嫡親的長子。

西周從一開始就定下了宗法繼承原則,那就是是「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按照當時的法度應該是立長子鄭伯的。姜氏也是應該知道的。可是姜氏卻這樣做,那麼她就違背禮法了,即姜氏違禮干政致亂。

正是因為姜氏的偏私和違禮干預政治,引發了鄭伯和共叔段的君位之爭。

所以說,姜氏是有過的。

鄭伯之過。

鄭伯是個狡猾奸詐極度虛偽的人。

是他放縱他的弟弟共叔段反叛,並把他一步步推向深淵。從文中看出,鄭國大夫屢次勸鄭伯剷除他的弟弟,但鄭伯卻回答:「子姑待之」,他一直在等待共叔段走入自己設下的圈套,以達到鏟草除根的目的。

另外,鄭伯表面上對共叔段將城邑收為己有,鄭伯一直按兵不動,並且表現出自己如何憐愛自己的弟弟,但其實是收買人心,製造自己仁義的假相。總的來說,我認為是鄭伯的放縱和虛偽,造成了共叔段最後的叛變。

也就是說哥哥鄭伯故意放縱弟弟,以養其驕,最後一舉連根拔除。

從文本看姜氏為共叔段請制這個事情,鄭伯說了三句話:

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

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從這三句話里,就可以揣摩一下鄭伯的心理了:

第一句話:鄭伯為什麼不給共叔段制這個地方?(因為很險要。)

很險要,「岩邑也」,東虢虢的國君都是在那裡死的,表面上看來是擔心弟弟的安危。但是我們想想,作為一國之君,他實際上考慮的是什麼呢?是擔心他的弟弟佔據這麼險要的地方,萬一叛亂起來,他控制不了。他是怕共叔段恃險作亂。

第二句話。當弟弟共叔段請京這個地方時,祭仲都覺得不可以忍受,而鄭伯卻說:「姜氏欲之,焉辟害?」可以看出,好像是母親要這樣做,我也沒有什麼辦法,表現出對母親的一種順從和不忤逆。是不是真的是為了順從自己母親的意思呢?我們看他對母親稱呼什麼?(姜氏)

從這個稱呼里能文字之外的意思來呢?按道理,我們尊重自己的母親的話,不會直接稱呼她為某某氏?所以,可以看出他對他母親這種做法還是有怒氣的。他完全有理由拒絕他們這種違禮的要求,為什麼他沒拒絕呢?他真正的目的是要在大臣面前表現自己愛弟孝母的這一面,而把自己的母親和弟弟置於不慈不義的境地。我們從第三句話「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就可以很明顯地感受到。

最後面聽到共叔段要攻打自己時候,鄭伯說的一句話:「可矣」。

這句話裡面顯示他怎樣的隱秘內心?

從這句話可以分析出,他以前做的那些事情都是有目的的。就是在等待時機。

經歷長久等待而即將得到的喜悅和壓抑已久而行將爆發的憤怒全濃縮在這「可矣」二字之中了!由上我們可以看出,鄭伯也是有過的,過在什麼呢?過在「縱弟不愛」。

最明顯有過的是共叔段!

共叔段過在何處?

共叔段之過在他的不義。從這幾件事情可以看出來。第一是他擅自違背國家法規,請京這個地方居住。然後他「命西鄙北鄙貳於己」,又「收貳以為己邑」,擴大了地盤,為反叛奠定了基礎。再最後「繕甲兵,具卒乘,將襲鄭」,想篡奪兄長的王位,這在封建王朝統治時期簡直就是大逆不道的行為。

共叔段先請京,然後收貳,然後想要襲鄭,表現出來的是作為一個弟弟是不悌的,而作為一個臣子,是不忠心的。所以,共叔段過在不義不悌。

我們通過剛才的分析看到,他們之間是母子兄弟的關係,但是又是完全錯位的,為母不慈,為兄不愛,為弟不悌。西周以來的禮法規範在這裡受到了嚴峻的挑戰。鄭伯克段這個事件向我們展示了從西周向東周過渡的時候,實際上進入了一個什麼樣的時代呢?(禮崩樂壞)而孔子也好,左丘明也好,對這樣的一個事實,是持貶斥態度的。

4.原文大意梗概[2]

故事從公元前722年說起,在鄭國發生了一起骨肉相殘的事。這就是《春秋》中的「鄭伯克段於鄢」,《公羊》《穀梁》也都提及此事,但後人認為《左傳》的文字最具體精彩。

【故事概要】魯隱公元年即魯國隱公的第一年。其中唯一一件戰爭的事情就是這個鄭伯克段於鄢。鄭伯就是鄭莊公,而這個段就是他的弟弟共叔段。庄公姑息養奸,縱容其弟,其弟驕縱慾奪王位,後庄公使機打敗共叔段。庄公怨其母,並將母親遷於穎地。後來自己也後悔了,又有穎考叔規勸,母子有重歸於好。

5.原文詞句答題[3]

【設問】兄弟骨肉之間為何自相殘殺?你認為是誰的過錯釀出了這樣的人間悲劇?在文中哪裡可以看出來?

①姜氏:違禮干政、偏私

庄公 寤生,驚姜氏,惡之,欲廢之

愛 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

為之請制、為之請京

將啟之

②共叔段:不義不悌

都城過百雉

命西鄙、北鄙貳於己

收貳以為己邑,至於廩延

完聚,繕甲兵,具車乘,將襲鄭

③庄公:老謀深算、薄情寡義、縱弟不愛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

「姜氏欲之,焉辟害?」

「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無庸,將自及」「不義不暱),厚將崩」)

可矣命伐京

6.答題要知道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發生的

《鄭伯克段於鄢》深刻揭露了鄭莊公及其母、弟極端自私、殘忍、為權力而骨肉相殘的階級本質,客觀地映了宗法制度的崩潰及倫理道德的淪喪。其中最該批判的就是鄭莊公,因為他陰險、虛偽、狡詐。同時我們要知道這樣的為了權力而骨肉相殘的事件是在封建宗法制度的特定歷史背景下發生的歷史時間,與我們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家庭觀念是有區別的,切莫生搬硬套。

[1] 整理自深圳外國語學校蔣艷珍公開課

[2] 整理自教師備課資料

[3] 整理自名師教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佰文課勝 的精彩文章:

美景三月,你能想得起來哪些記憶與青梅有關嗎?

TAG:佰文課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