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比寒冷更可怕的是:未來,沒有冬天了

比寒冷更可怕的是:未來,沒有冬天了

來源:Sisy Big Bang

今年的北極提前進入春天,溫度已達 2℃,相較於 10 年前提早了 16 天。但這並不是一件好事,受它影響,現階段全世界很多地區都在遭受極寒天氣。

美國紐約、新澤西近日引來大風雪,美國人很少看過瞬間下了這多雪的場景。尤其新澤西,冷得更像是極地,迫使該州州長不得不下達最高警戒的緊急命令。

本該迎來初春的三月卻變成了風雪的三月天,這都要歸咎於從西伯利亞來的「北極漩渦」。其實,它在奔向美國前,早已肆虐過歐洲大陸。

美國的3月,風雪不期而至

上周,義大利山區低溫驟降至零下 40℃,德國降至零下 24℃,愛沙尼亞降至零下 29℃,捷克則是零下 18℃。克羅埃西亞的西北部小鎮因氣溫罕見降至零下 20℃、積雪厚達 2 米,整座城市陷入癱瘓。

這還只是開始,因為就連溫暖的地中海沿岸如今也已被冰雪覆蓋,科西嘉島都下雪了。整個歐洲從內陸到沿海,大片冰封,彷彿被凍住一般。

「我們完全沒有準備」「真是不敢相信」「大自然之母已經安全瘋狂了」,2 月 26 日,義大利首都羅馬降下了 6 年來最大一場雪,這也是數十年來,義大利罕見遭遇「2 月底下大雪」,部分地區積雪厚達三四公分。平日遊人如織的特雷維噴泉變得異常冷清,就連坐落在羅馬市中心、號稱「世界新七大奇景」之一的圓形競技場,也因陷入冰雪風暴暫時關閉。

馬圓形競技場因暴雪關閉

同為歐洲大城的英國首都倫敦,2 月 27 日,被厚重的雲霧籠罩,某種程度上也算呼應了她「霧都」的稱號。只是,隨之而來的是自 1991 年以來的最低氣溫——最高氣溫才 0℃,比以往 2 月均溫足足降了 8℃,部分地區清晨甚至測得 0℃以下氣溫,白天竟比北極圈還冷。

暴雪天氣導致英國交通癱瘓,火車誤點、停駛,更讓當局被迫面臨數百萬英鎊的乘客索賠。英國小報將其稱之為「來自東方的野獸」,就連英國氣象專家特多諾維奇也驚嘆:「這股寒流帶來的現象,七八年才有一次。」

因此,英國天然氣價格翻倍至歷史高位,這不只是經濟上的危機,而是以不同形態威脅人類的生存空間。歐洲已有 55 人死於這場嚴寒;比利時當局甚至決定,強抓無家可歸的街友去收容所避寒;法國巴黎也有 50 名議員選在最冷的一天露宿街頭,呼籲更多人關注寒冬中的人道危機。

暴雪導致英國交通癱瘓

造成這些極端現象的原因在於:北極不可思議的「暖」。

平常這個時間,北極氣溫正常應該在零下 40℃- 50℃,然後會有一個極地漩渦把所有冷空氣集中在一處,如果有風吹來,體感溫度會下降到零下70℃- 80℃。

但是近幾年,極地渦旋越來越小,北極溫度由此上升。氣象學家預言,不到 10 年,某一個夏天,北極會完全沒有冰,即使冬天,冰也會很少,就連渦旋也會沒有——那一天,人類就沒有所謂的冬天了。

極地漩渦變小,北極氣溫就會隨之升高

世界氣象組織分析,歐洲這場自 2013 年 3 月以來最強的極地渦旋,過去曾經出現在北美,因為強風把往年同期鎖在北極上空的冷空氣往南推,以至北極氣溫升高。

不過,今年的情況卻讓人更憂心,因為單是 2 月,北極就有 9 天出現高於冰點的溫度,2 月 25 日甚至高達 2℃,而且還將以駭人的強度和時間繼續下去。

據聯合國環境部門小組官員 Erik Solheim 介紹,正常情況下,北冰洋覆蓋的海冰會在 3 月份達到最大值,但現在卻只剩下 1400 萬平方公里,只比俄羅斯國土面積稍小一點,創下了歷史新低。

當北極的冰都消融了,也就沒有冬天

海冰融解,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將面臨生存危機。例如因大航海時期崛起的倫敦、紐約這些國際大都市就會受到重擊。以中國為例,最重要的幾個城市如上海、廣州,也都是港口城市,處在危險邊緣。

中國國家海洋局曾發布《2016 年中國海平面公報》,數據顯示,2016 年,渤海、黃海、東海和南海的海平面分別比往年高出 74 毫米、66毫米、115毫米和 72毫米。城市方面,上海、浙江的升幅最大,比往年上升 102毫米和 125毫米。

如果北極溫度繼續上升,一直到沒有冬天,那全球的海平面將會上升 7-10 米,這樣一來,長江就會一路淹沒到南京,到時候在上海買房可能會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中國最重要的幾大城市多為沿海港口城市

第二個影響則是溫室氣體的增加。一旦格陵蘭島和南極永凍層底下的冰川開始融化,就會釋放出很多甲烷,這些甲烷進入到大氣層後就會大幅增加溫室氣體。

前兩個影響可能需要 10 年、50 年左右顯現,但第三個影響就可怕許多,因為來得非常快——北極暖化會加速乾旱的到來,最快可能 2025 年就會出現。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雜誌近期列出了全世界 11 大將來最缺水的城市,其中,南非的開普敦已經成了「典範」。這個在南非實施種族隔離政策時期,白人居住的最富裕城市,正上演「一個城市沒有水」的現實災難片。

開普敦遭遇百年不遇的乾旱

開普敦是一個擁有400 萬人口的臨海大城,卻也將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無水可用的大城市。它遭遇了連續三年前所未有的乾旱,水庫預計將於 4 月 22 日枯竭。現在,市政府每周會根據水庫容量和使用情況,更新「最終日」的日期。

一旦水庫儲存量只剩下 13.5% 的時候,市府就會停止供水,因為淤泥和瓦礫碎片會讓最後 10% 的水無法使用。屆時只提供水給必要的基本服務,例如醫院,至於居民用水,只能前往政府設置的 200 個供水點提水,每人每天最多限額 25 升,一旁會有武裝警察盯著,避免群眾想多取水而發生暴動。

氣候變遷的學者預估,隨著降雨量的減少,開普敦人現在遭受的百年大旱,也可能是未來世界的常態。

開普敦市民每日只能按量打水

很多人樂觀地覺得地球上有很多水,但是,70% 是海水,可飲用的淡水含量只佔2.5%。如果海水進入地表底層,就會導致本來可以飲用的地下水變得很閑,使淡水更少。所以,未來人類的爭奪戰會圍繞水資源展開,甚至導致戰爭。

回顧過去的幾場大革命,例如法國大革命,誘因是厄爾尼諾,實則就是乾旱,它導致糧食短缺,人搶食物,自然就爆發了戰爭。

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

源自氣候導致的經濟低迷與食物緊缺

「台灣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的汪中和教授,援引近期數據,對地球「變臉」表示憂心:北冰洋海冰快速縮減,總體積在夏季已剩不到 1/4,而位於格陵蘭最北的氣象觀測站也顯示,該地區 2018 年以來 0℃以上的時間累積已多達 61 小時,創歷史紀錄。

北半球最大的陸冰儲藏庫就在格陵蘭島,擁有 262 萬立方公里。當它開始消融,整個地球板塊質量就會重新分布,從陸上到海裡面都會有大規模調整,板塊就更加不穩定了。這就意味著,未來發生災害的頻率將大幅增加,規模日益擴大,300 萬年前形成的北冰洋平衡將遭到破壞,必然會產生一系列負面連鎖效應。

如果格陵蘭島全部消融,那整個世界的海平面會上升超過 6 米,部分城市岌岌可危。科學數據推估的時間,最快 10 年內,北冰洋海冰到了夏季就將消失不見。

北冰洋是一個最重要的氣候調節器,當它喪失了功能,整個地球溫度的分布會往高溫熱浪的方向移動,也就是說,冷的季節、冷的時間、冷的範圍會一直不斷地縮減。

現階段,正是北冰洋寒潮外泄,所以才有如此寒冷的冬天。如果有一天,北冰洋沒有冰了,就沒有這種寒潮的來源,隨之而來的就是高溫。

格陵蘭島海冰因暖化加速融解

不會下雪的地方下雪,該下雪的地方不下,該冷的不冷,不該冷的卻冷得不行:這似乎是地球的「迴光返照」。如果極地渦旋越來越小,海平面上升,溫度上升,水蒸氣蒸發,跑進大氣層,一旦下雨就會是可怕的的大風雨,並引發泥石流……世界面臨的問題將非常嚴重。

很多人問,現在節能減碳還來得及嗎?如果現在全球都大規模地減排,降低到原先《巴黎協議》設定的目標,或許還有機會減緩暖化的速度。但基於物理規律,過去積累的熱能已經被吸收了,不可能再回頭。

最新一期英國《自然與氣候變化》雜誌警告,全球暖化若得不到有效遏制,最快本世紀末將有 70% 的王企鵝受到生存威脅;格陵蘭的海平面上升也會導致海豹絕跡,以海豹為食的北極熊也將等著餓死。

這些生存危機都在真實發生,人類的忽視正釀成不可逆的悲劇。這不是發生在電影里,或是留給下一代,而是近在咫尺。就連一個不需要冷氣的俄羅斯現在都能因為高溫發生森林大火,這個世界的改變遠比人想像的要快。

就像萬眾期待的《哥本哈根協議》沒有簽成,最後簽署了《巴黎氣候協定》,可去年,美國又說不幹了。

北極暖化,無食可覓的北極熊骨瘦如柴

投資一棟房子或是投資人生,十年可能很短。但對於環境而言,人類確實可以在這段時間做出更多的努力,哪怕只挽回 2℃。

理想的狀態是,這個過程中沒有水資源的掠奪,沒有戰爭,沒有悲劇。但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為當人類面臨生存困難的時刻,就會殺紅了眼,不會去想減碳,也不會理性地談話,比如思考國家之間應該如何互相合作。

這裡是「文茜的愉悅學校」

我們並不提供科學原理

只有活生生的人生經歷,以及歲月過後的人生思考

希望他們的人生態度能給你一些啟示

關於逆境、選擇、和解、死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茜大姐大 的精彩文章:

不是特朗普瘋了,而是美國先瘋了
看不見的永遠在騷動:這是「潔癖患者」最不能忍的

TAG:文茜大姐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