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引發海外華人一片恐慌的「註銷國內戶口」,暴露出背後的可怕現實

引發海外華人一片恐慌的「註銷國內戶口」,暴露出背後的可怕現實

長話短說,緣起

不出意外,兩種聲音迅速激起,

照常,海內兄弟對此叫好不絕:讓你嘚瑟,小樣。

但熟悉中國法律的朋友對此都會微微一笑,國內法律從來都是定大框,執行起來差別巨大。現在只是嚴格執行了而已。

但是,突然開始嚴格執行,背後卻是:2010年開始了一波新的移民潮(第三次移民潮)。

看一組數字:

目前最權威的中國移民報告,也是公開的最新報告,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編撰、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顯示

1,中國是美國永久居留移民第二大來源國。

2000~2013年,獲得美國永久居留權的中國大陸人口約為90.3萬人。

2,在過去15年里,中國一直是加拿大永久居民最大來源國之一

僅2013年,就有近3.4萬名中國人成為加拿大永久居民。

3,中國持續第二年成為英國第一大移民來源國

2012年,中國首次超過印度等國家,成為英國的最大移民來源國,當年進入英國並居住在英國的中國人為4萬人,佔英國外來移民人口的8.7%。

4,中國成為澳大利亞除技術移民外其他各移民類別的最大來源國

2013~2014年澳大利亞共頒發了19萬個永久居留簽證,其中27334個永久簽證為中國人持有,佔總數的14.4%。

第三次移民潮,都誰移民了?

主要以富裕階層和知識精英為主。

1,中國富豪移民

《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顯示,2013年,6895名中國人獲批美國EB-5投資移民簽證,是2010年772人的8.9倍。而2014財年度,美國發放的投資移民簽證名額為10692份,其中來自中國的移民有9128份,比2013年度增長46.0%。

中國目前為美國投資移民最大來源國,中國大陸公民獲得EB-5簽證的人數比例從2008年的26.7%增長到85.4%,並且近三年均保持在85%以上。

(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外國專家局,《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5)》)

世界範圍看,2012年中國出國投資移民約1.3萬人,高於2011年的1.2萬人和2010年的8千人。以人均投資150萬美元計,2012年輸出資金近200億美元

這還只是5年前的數字,現在呢?

有媒體報道,中國擁有流動資產超過1000萬元人民幣的富人中30%已經移居海外,尚有47%左右準備移民。導致美國的投資移民EB5早已經開始排期!這可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移民潮了。

現在國內的新富階層中,很多都持有另外一個國家的永久居留身份,或者已經移民

2,高科技人才移民

2013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達到40萬人,累計出國總人數大概260萬人,超過60%移民到海外。而這60%的移民中,科技精英比例非常大,比如理工科的博士,有90%留在了海外

就我們的業務統計來看,直接從中國大陸以「傑出人才」申請美國綠卡的人數劇增,美國「傑出人才」(一類優先)的綠卡申請項目竟然出現罕見的排期參見美國綠卡申請一類優先(EB-1)再現排期;直接從中國大陸申請佔便宜

要知道,「傑出人才」指的是領域內前5%的精英(但實際操作並不難,參見人在中國,也可以直接通過職業移民申請美國綠卡(附實例))。

更重要的是,還有一大批中國大陸的美國綠卡申請者,持有隱形綠卡

他們通過已經獲得了I-140批准(綠卡申請第一步),但不急於遞交轉身份申請(綠卡申請最後一步)。也就是說,他們在中國大陸正常生活工作,但是卻或者在默默轉移資產、或者在等待時機。一旦他們自己的條件成熟或者有需要,他們馬上就可以飛到美國,落地就可遞交I-485(綠卡申請第二步),從而獲得了類似「隨時可以到美國並獲得美國綠卡」的特權。

還有一些申請人已經通過二類優先遞交了綠卡申請並獲得批准,但是在中國大陸一邊工作、一邊等待排期。

基於這些原因,國家出台嚴懲「雙重國籍」或者「取消戶口」等政策也就不足為奇了

要麼移民,人徹底離開;要麼踏踏實實在國內工作生活。

但不管移民是否徹底離開,國內的錢留在中國是必須的;而外匯流出的限制也只會越來越嚴格。

參考文獻來源: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1602?full=y

本文由Healsan Consulting LLC及合作的美國律師事務所提供,僅供教育和交流目的,不作為具體的法律建議。封面圖片來自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華府華人社區 的精彩文章:

QQ詐騙竟還能得手!旅美訪問學者的國內朋友剛剛被騙去6萬元
NIW綠卡申請者從中國大陸遞交移民簽證,竟然比在美國還快

TAG:大華府華人社區 |